金合歡
(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0)
周大風的父親是一名琴棋書畫的愛好者,因此他從小就在藝術的熏陶下成長。幼年的周大風,對民間音樂就情有獨鐘,自學竹笛、二胡等民族樂器。開啟周大風音樂人生最關鍵的一步是他在寧波的鎮海靈山學堂所受的教育,這所學校實行的教育體制是“道爾頓制”,沒有考試沒有作業,主要提倡學生自由發展。當時是由陸仲任一對一給周大風上課,重點攻作曲與鍵盤。通過靈山學堂五年的學習,他小學畢業時的水平已經相當于專科一年級的水平。畢業后他去一所商科學校就讀,因抗日戰爭的爆發而導致失學,但他的自學能力非常強,不斷刻苦學習、拼搏,在家鄉組建民眾救亡工作團,擔任團長,并巡回演出,宣傳抗戰精神。
1943年,周大風正式開啟了音樂教育生涯。他歷盡千辛萬苦來到中國抗日戰爭的大后方——江西贛州,那里有個“兒童新村”,收納了一千多名戰地孤兒,周大風擔任了兒童新村的藝術指導,開辦了“天才學校”。同年,周大風去了江西省立勞作師范當講師。1946年,周大風應聘去九江女子師范任專職音樂教師,悉心研究幼兒教育和中小學音樂教學法。1948年至1949年又先后應聘擔任浙江新昌和寧波二中的音樂教師,直至新中國成立。
筆者主要從大風先生寫的音樂教育論文中去概括了其主要的音樂教育思想,并從教育學的角度,將其思想分述為教學觀、教師觀、教材觀三大方面。
其一,學校的音樂教育要貫徹“中西兼有,以中為主”的原則,既要使學生能夠放眼世界,開拓視野,又能夠在民族音樂的熏染下成長。其二,對于音樂基本理論知識,沒有必要單獨開課,而是要滲透到唱奏中,最后作系統的歸納,要求中西集合。其三,課堂音樂教學和課外音樂互動雙管齊下,為學生營造一個濃厚的音樂氛圍,使學生在音樂的熏陶之下學習與成長。最后,在教學當中,應充分注意因材施教。
周大風認為,作為一個專業的音樂教師,就應該受過專業的音樂教育,并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水平和表演能力。其他學科的教師也應具有一定的音樂愛好,學校搞音樂活動時一起來參與。此外,周大風還主張實行教師共享制度。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師,都可以到兄弟學校去教學,去交流,使學生接觸的知識面廣些,或者結合各地區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實際情況,采取寒暑假在職音樂教師進修班的儀式,聘請有教育經驗的專家授課,制定嚴格的考核標準,并和教師的職稱、利益等掛鉤,這樣才能激發起教師的動力和工作的積極性。
中國百年多來的音樂教育都是以歐美為主,而周大風認為,在編寫音樂教材時,對西洋的優秀精髓我們可以學習,但音樂教育仍應培育自己民族的感情和知識責任,以中為主,兼學西洋。其實中國的很多民族特色都隱藏在戲曲音樂、地方曲藝當中,因此周大風提出,在選編教材時要把代表性的音樂收入到教材中,但這樣唱腔的唱詞適合孩子們的極少,故可以按照原來的曲調填上新詞,讓孩子們來學習演唱。在教樂理知識的時候,除了繼續保留之前一直延用的西洋樂理之外,還應該補充大量的民族樂理知識,像宮商角徵羽、板式變化體等。
周大風的音樂教育實踐主要包括創刊、辦學、講學、理論著作、創作等五個方面,筆者這里主要從創刊和辦學兩個方面來講述。
改革開放以來,刊物上音樂和教育是分家的,很多的關于音樂教育的意見無處發表。為了給全國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個發表意見的平臺,經過一番努力,我國建國以來第一個音樂教育刊物《中小學音樂教育》問世,這份傾注了大風先生大量心血和精力的刊物不僅為一些音樂教育的人才提供了發表言論的場地,也為一些音樂教師指點迷津,音樂教育工作者們在音樂教育方面可以盡情的交流。
1943年起,周大風在蔣經國的建議下創辦了“天才學校”,實行“道爾頓制”教學體系。在1949年6月中旬,他辦了一個短期“小學音樂教師暑期進修班”。到了七十年代,周大風在浙江藝術學校辦了“戲曲作曲培訓班”,想培養出一批戲曲音樂的骨干。八十年代,周大風先后創辦了“浙江藝術社會學校”和“江南音樂師范專科學校”,目的都是為了推動我國音樂教育發展。到了21世紀,他與社會藝術學校校長合作,成立了“浙江大風音樂藝術專修學校”,該所學校的教育目的就是通過音樂的學習,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從今天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情況來看,周先生提過的很多思想,已經慢慢在我國中小學中滲透,也取得了不錯的實踐成果,比如他的中心思想“中西兼用,以中為主”,這一點可以在“傳統文化進校園”得以體現,現在很多中小學都開設了葫蘆絲、竹笛等民樂課,樂團中也融進了一些西方的樂器,如大提琴。盡管他提出的思想未必是十全十美的,但我們要做的就是在研究其教育思想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我國的音樂教育,促進我國音樂教育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