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魯羅蘭 梁艷妹 余戴柳
生鮮企業主要以經營生鮮農產品為主,鮮活易腐性的特性使得產品在運輸和保存的過程中存在很多安全隱患,這對客戶體驗有著極大的影響。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生鮮農產品產量不斷提高。2017年我國生鮮農產品總產量達13.2億噸,農產品總產量占62.3%。其中,水果總產量接近25241.9萬噸,較上年增長3.43%,蔬菜總產量超過8.17億噸,較上年增長2.12%,肉類總產量超過8546.8萬噸,較上年增長0.8%,水產品總產量接近135632噸,較上年增長7.0%。
人們對生鮮農產品的青睞日漸增長,使得線下強體驗感的市場選購和便捷的線上采購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對于經營生鮮農產品的企業而言,進行零售模式的變革顯得十分迫切,探索運用“新零售”模式來啟動消費體驗的升級,推進消費方式的變革,構建線上線下的全渠道布局,不僅會為企業爭取到更多市場份額,還會成為傳統電商實現自我創新發展的又一次創造性的嘗試。
新零售,即企業以互聯網為依托,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進而重塑業態結構與生態圈,并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而新零售企業的成功是與其供應鏈模式分不開的,本文就是對新零售企業的供應鏈模式進行分析,找出新零售背景下的供應鏈模式與傳統背景下的供應鏈模式的區別,以期為生鮮企業的供應鏈運作提供參考。
學者韓彩珍、王寶義[1]就新零售的研究現狀和趨勢發表了見解,他們認為線上線下將會融合,新零售下物流重新定義,消費將會逆向牽引供應鏈;學者劉世明、胡子瑜、陳惠紅[2]以百果園為例對新零售背景下的生鮮連鎖企業的供應鏈進行了研究,指出在新零售背景下的生鮮企業通過線上線下的整合,可以很好地提高生鮮供應鏈的效率和企業效益;學者陳潤升[3]就新零售下供應鏈管理問題指出供應鏈管理系統中要加入信息技術進行支撐;學者沈追[4]在新零售供應鏈三個特征和三個要求中指出新零售的三個重要特征為:即時響應;快時尚化及定制化,并提出商業內容體系重構和數字化改造的要求;學者吳勇毅[5]在新零售決戰點方面進行了研究,他認為新零售的關鍵是優化供應鏈資源,建立快速流轉的物流配送體系。
傳統的生鮮企業供應鏈是由供應商先將生鮮農產品運送至生鮮企業的配送中心,再從配送中心運送至實體門店供客戶購買。供應鏈兩頭分散,中間商多,環節多,供應鏈鏈條較長,整體供應鏈效率低。圖1為傳統生鮮企業的供應鏈運作模式。

圖1傳統生鮮企業的供應鏈運作模式
新零售背景下生鮮企業的供應鏈是由供應商將生鮮農產品直接送至門店,供客戶進行購買,除此之外,客戶也可通過線上進行購買。供應鏈沒有中間商,供應鏈鏈條較短,供應鏈的整體效率高。圖2為新零售背景下生鮮企業的供應鏈運作模式。

圖2新零售背景下生鮮企業的供應鏈運作模式
通過文獻閱讀,本文對傳統生鮮企業的供應鏈運作模式與零售背景下生鮮企業的供應鏈運作模式進行了比較,主要存在以下區別:
(1)數據上。傳統生鮮企業的供應鏈數據不能實現有效融合,絕大多數顧客的消費行為、消費習慣等數據丟失;新零售生鮮企業實現線上線下融合,挖掘有效信息和潛在需求,提供精準服務。
(2)物流鏈上。傳統生鮮企業的供應鏈節點較多,物流鏈長,流通效率低,商品新鮮度難以保證[6];新零售生鮮企業物流鏈短流通節點少,線上下單線下近配送有效結合,最大程度上保證產品新鮮度和客戶體驗感。
(3)對市場反應能力上。傳統生鮮企業因供應鏈節點多而反應遲鈍,新零售生鮮企業供應鏈節點少,能迅速應對市場需求的轉變。
(4)購買的便捷性。傳統零售消費者受到區域、店面、時段的限制,只能購買到本地生鮮食品,而新零售消費者購可就近實體店購買或線上下單線下體驗。
本文對新零售背景下的生鮮企業的供應鏈運作模式與傳統的生鮮企業的供應鏈運作模式進行了比較分析,主要分析的方法為文獻資料法。生鮮企業的供應鏈運作模式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數據的收集、物流鏈、對市場的反應能力和購買的便捷性上。本文的分析可以幫助新零售生鮮企業更好地去做供應鏈的評價與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