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瑗
摘 要:以創新驅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實體經濟改革發展的關鍵,也是我國工業經濟提質增效的關鍵。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制造業整體實力迅速壯大并躍升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是,從高質量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國與制造強國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來臨,中美貿易摩擦倒逼制造業轉型升級,必須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戰略,以創新驅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制造業創新打開新格局。以構建產業創新模式、推動制造業產業鏈與創新鏈對接、繼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要路徑,提出加強創新引導、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深化互聯網融合、重視人才供給、打造品牌創新和倡導綠色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制造業;創新;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424.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1-0037(2019)8-32-6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9.08.005
以創新驅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實體經濟改革發展的關鍵,也是我國工業經濟提質增效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抓實體經濟一定要抓好制造業。”這一重要講話,深刻指出了制造業對于實體經濟以及實體經濟對于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這些均為以創新驅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來臨,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產業變革與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中美貿易摩擦倒逼制造業轉型升級。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年,必須緊緊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戰略,加強統籌規劃和前瞻部署,以創新驅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制造業創新打開新格局。
1 我國制造業創新發展的現狀與問題分析
1.1 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制造業整體實力迅速壯大并躍升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同時,我國也是具有完整制造業體系和產業鏈的國家。根據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我國制造業增加值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17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為24.27萬億元,超過美國和日本制造業增加值的總和,占全球的28.57%。尤其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高技術制造業發展勢頭良好,在載人航天、高速鐵路等多個領域實現重大突破,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不斷涌現,一批制造業技術進入國際產業發展水平第一方陣。2018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7%和8.9%,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高5.5和2.7個百分點。此外,新興制造業產品產量快速增長,鐵路客車、新能源汽車、智能電視、鋰離子電池和集成電路分別增長183.0%、40.1%、18.7%、12.9%和9.7%。從企業創新來看,一些優秀的制造業企業在品牌創新的影響力上形成了一定的優勢,例如,華為、海爾、格力等龍頭企業已經進入相關行業技術的前沿領域,并在國際市場中發揮重要作用。從投資角度來看,我國制造業的研發投入增長明顯,2018年,我國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9.5%,并且約50%的投資是技術改造投資。
《中國制造2025》將“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建設工程”列為五大工程之一,提出“圍繞重點行業轉型升級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創新發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重點開展行業基礎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成果產業化、人才培養等工作。”截至目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已累計批復智能網聯汽車、軌道交通裝備、農機裝備、先進功能纖維等13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并指導各地認定了107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1.2 存在的問題
從高質量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國與制造強國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第一,中低端產品占多數。從全球整個制造業產業鏈的結構來看,我國尚處于中低端水平,“大而不精”是我國制造業面臨的問題之一。第二,勞動生產率偏低。例如,2018年,我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為27 382.3美元/人,相比之下,美國為160 187.3美元/人,德國為92 825.9美元/人,韓國為86 801.9美元/人。分析可得,我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偏低,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明顯的差距。第三,自主創新能力較弱。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對全國30多家大型企業、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的調研,結果顯示:我國制造業32%的關鍵材料仍為空白,52%的關鍵材料依賴進口,95%的高端專用芯片、70%以上的智能終端處理器、絕大多數計算器處理器和存儲芯片依賴進口。可見我國制造業關鍵基礎材料整體上處于配合地位,缺乏實質性的競爭力。第四,產業鏈與創新鏈脫節。我國制造業的研發投入、研發產出的效率整體處于較低水平,具體體現為缺乏突破性的創新成果、科研成果轉化率偏低等問題。產業鏈與創新鏈脫節會進一步影響制造業的經濟效益,導致缺乏足夠的資金投入到創新研究,這對于制造業的長遠發展是不利的。
2 我國制造業創新發展的趨勢分析
2.1 影響我國制造業創新發展的因素
2.1.1 國際因素。第一,發達國家實施“再工業化”“制造業回歸”戰略。發達國家借助深厚的制造業基礎,正在對先進制造業進行前瞻性布局,搶占制造業發展的制高點。例如,德國在《國家工業戰略2030》中提出,在未來的十余年時間里,德國必須要堅持以制造業為核心的發展戰略。美國在《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中提出,未來美國制造業應該聚焦先進制造、人工智能技術等關鍵領域。此外,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家也提出了類似的制造業發展規劃。第二,發展中國家人口資源紅利釋放。印度、越南等新興的發展中國家依靠人力資源要素優勢,進一步穩固了自身的制造業發展地位,并已經成為發達國家加工類制造業轉移的新陣地。面臨發達國家和新興發展中國家的雙重擠壓,我國制造業正朝著工業化后期方向發展,制造業內需從旺盛轉為疲軟,中低端市場飽和,地區之間的同質化競爭明顯,創新能力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