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提出的“生活化教學”理念深入廣大教育工作者內心深處,并將之應用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小學數學是一門基礎課程,對于學生來說十分關鍵,教師在教學各個環節實現生活化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
新課改為教育帶來了生活化教學理念,深受廣大師生歡迎。小學數學教師為了跟隨課改潮流,逐漸將生活化教學方式引入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在生活化教學情境中,能夠全身心投入學習,探究生活和數學奧秘,提升了學習效率。
一 課堂導入生活化,激發學生好奇心
課堂導入環節是整節課的靈魂,對于教學來說至關重要,正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學生對課程是否感興趣,關鍵在于課堂導入環節。小學數學是一門基礎性較強且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教師在導入環節采用生活化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好奇心,喚醒他們對生活經驗的記憶,使其快速進入課堂學習氛圍中,進而提高學習興致和效率。
例如,教師在講授“圖形的運動——軸對稱”一節時,通過創設生活化情境導入課堂教學。一上課,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了“春節期間,家家戶戶掛燈籠、貼窗花熱鬧的場景”,問道:“同學們過年時會不會幫助爸爸媽媽一起掛燈籠和貼窗花呢?”學生立即回憶起過年的場景,齊聲回答道:“會!”教師道:“那大家拿著窗花和燈籠時有沒有仔細觀察呢?”學生道:“窗花和燈籠都是紅色的!”也有的學生道:“窗花大小不同,圖案也不同!”教師道:“同學們觀察得十分仔細,那有沒有發現有的窗花折起來后能夠完全折疊在一起?”學生立即點頭表示同意,教師隨即展示出一些軸對稱圖形供其觀察,并說道:“我們將這些能夠通過某條直線折疊在一起的圖形叫作軸對稱圖形,大家能夠在這些圖案中找出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嗎?”學生立即展開討論。教師通過使用生活中常見場景導入課堂,能夠喚起學生共鳴,激發其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快速掌握數學知識。
二 例題講述生活化,提高學生興趣
小學數學課本中常常出現一些例題作為模板供學生參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常常通過講解例題,將具體知識講授給學生,可見例題的意義和價值所在。隨著新課改不斷推進,小學數學教師通常在講授例題時通過生活化教學法展開,使學生不再認為數學知識只是單純的數字、符號和概念,還能夠為生活提供幫助,為人們解決生活中一些難題,提高了學習興趣。
例如,教師在講授“位置”時,可將寫有本班同學姓名的座位圖通過多媒體呈現給學生,并問道:“同學們,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我們班級的座位表,你們能快速找到自己所在位置嗎?”學生紛紛指出自己座位位置,教師繼續問道:“哪位同學能夠說出自己在幾排幾列?”一學生說道:“我在第三排第五列。”另外一名學生說道:“我在第五排第三列!”其他學生跟著笑起來,教師道:“課本中指出可以用數對形式表示位置,如果剛才兩位同學座位可以寫成(3,5)和(5,3),你們自己的位置應該用數對如何表示呢,大家在紙上寫下來,互相交換和檢查。”學生立即動手寫起來。數學教師通過將課本上的例題轉化為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情境,并帶領學生一起探究和摸索,使其學會使用數對表述具體位置,進而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效率,并且認識到數對與生活的聯系。
三 課后練習生活化,培養學生解題能力
課后練習是小學數學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有效鞏固學生課堂學習的知識,起到查漏補缺作用。小學數學教師在備課環節一定要將課后練習考慮在內,通過課后練習檢測課堂教學效果,進而不斷更新和變革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學生通過課后練習能夠進一步加強對課堂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傳統教學中,教師常常將課后習題直接留給學生,導致他們對課后習題和作業產生厭倦心理。隨著新課改深入和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提出,小學數學教師不僅要實現課堂導入和課程教學生活化,還要實現課后練習生活化,使學生在生活中實現學習,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難題,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教師在講授完“比例尺”一節后,并沒有直接將課后習題留給學生,而是要求學生回家后尋找與“比例尺”相關的例子,并將其中比例尺知識講給家長,第二天課上再通過相互交流,掌握更多關于比例尺的例子。又如,教師在講授“圓柱的體積”后,安排學生計算家中任意一個圓柱形物品的體積,并與標簽上的毫升數進行對比,發現毫升與體積單位之間換算的意義,進而提高解題能力。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積極探索生活化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實現課堂導入生活化,例題講述生活化,課后練習生活化,進而激發學生好奇心,提高其學習興趣,培養他們解題能力,實現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羅海明.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趨勢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3(23):107-108.
[2]胡慶正.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5):203.
作者簡介:張嗣利(1980.10-),男,河北廊坊人,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