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謙
【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改變,會計行業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這就要求會計教育專業要緊跟時代的腳步,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和創新,盡快掌握“互聯網+”這一重要工具,并將其熟練應用到日常教學當中。通過有效運用“互聯網+”教育作為工具,可極大提升教學效果,優化傳統教學模式等,望借此提升人才創新能力以及綜合素質。
【關鍵詞】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創新
一、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一)人才培養方向模糊,在互聯網+教育大背景下培養方向定位不夠準確
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是會計人才培養的首要條件。在這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并沒有與時俱進、實時更變。很多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都是基于手工會計核算而定位,沒有及時去適應信息化變革,沒有進行財務核算與財務管理的變革。在這種情況下制定的人才培養目標缺乏彈性,未能適時轉變“互聯網+”時代下會計人才培養所需,不能滿足社會對會計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課程體系設置和傳統教學模式過于陳舊
課程體系的設置和傳統教學模式,決定了本專業學生知識獲取的結構以及接受知識過于陳舊。目前很多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的設置,主要還是基于線下會計即手工會計的工作環境、工作流程而設置。雖然也開設了計算機、風險管理、戰略決策等課程,但缺乏與“互聯網+”的融合,教學模式缺乏創新,重技能而輕素質,對學生僅是財務操作的講授。而“互聯網+”背景下,財務人員所必需的大數據搜集、分析、整理等能力培養沒有納入課程體系,未能從本質上解決當前對會計人才所需,缺乏工作勝任能力。
(三)師資創新能力有待提高,缺乏一支具備會計工匠精神的師資隊伍
會計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教師是教育的主體,教師的授業解惑在課程學習中必不可少,其個人能力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效果。傳統會計專業教師的理論基礎很扎實,但知識體系相對落后。對大數據、云計算、網上支付等互聯網技術了解不多,無法將其與原有知識體系相融合,進行更新。“互聯網+”作為一個新興事物,需要會計人才熟練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而教師在教學中卻無法將互聯網思維、技術與專業知識融通講授,導致教學無法滿足社會所需。
現階段,職業院校普遍存在教師職業素養不高、責任感不強、對“工匠精神”認識度偏低的現象。職業院校缺乏一支具備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誠實守信、無私奉獻、技術過硬的教師團體,以及學生自身對“工匠精神”的不理解、不關心,造成了學生學習能力不足、主觀能動性不強的結果。
(四)考試模式有待于創新
隨著會計職稱無紙化考試形式的全國應用與執行,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考試由傳統紙質模式向無紙化轉變勢在必行。而目前高職院校由于軟、硬件等條件的制約,平時測驗與期末考核大部分仍通過筆和紙的形式來完成。平時學生習慣了紙質練習和考試模式,難以快速進入考試狀態。少數學生還因為計算機操作應用水平差,不習慣使用鍵盤、鼠標完成答題過程,甚至對計算機內的計算器都不適應,加上對操作界面的不熟悉等,使得會計職稱考試時手忙腳亂,從而產生畏難情緒,影響發揮,出現考試失利。
二、“互聯網+”時代下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創新培養的措施
(一)明確人才培養方向,建立與時俱進的課程體系
在“互聯網+”時代,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會計專業人才,就要與時俱進的對課程體系進行重構。在原有傳統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基礎上,融合“互聯網+”思維與技術,根據自身院校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新目標。適應“互聯網+”及轉型這一時代要求,培養適應信息化環境的財務管理與財務核算的高級復合型創新會計人才。
(二)及時優化課程體系和傳統教學模式
而“互聯網+”背景下,財務人員所必需的大數據搜集、分析、整理等能力培養納入課程體系,從本質上解決當前對會計人才所需。創新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運用慕課、微課等互聯網教育形式,錄制并傳播影像資料,方便學生回溯課堂教學內容,充分利用課下碎片時間,通過計算機、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工具,反復觀摩學習重點與難點,增進學習深度。除此之外,也可借助創建創新型的會計實驗室方式,使學生可結合不同企業實際需求對原始憑證予以分類、匯總,編寫記賬憑證、報表,模擬申報納稅流程,依據財務報表開展分析等。
(三)增強“雙師型”師資力量,培養一支具備會計工匠精神的師資隊伍
各高職院校應對現有師資團隊予以不斷壯大,借助創設健全約束機制、獎勵機制等方式將教師工作積極性予以充分調動,促使教師可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學活動中。此外,還應創建一支綜合素質較高的模范師資團隊,帶動其他教師綜合能力提升。會計專業的教師更應注重自身“工匠精神”的培養。每位教師都應意識到自己有向學生宣傳“工匠精神”、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學習“工匠精神”的責任和義務,會計專業教師在教授學生作為財務工作者必須要堅守最基本的職業道德之外,自身必須為學生樹立榜樣,做到為人師表。
(四)加強無紙化考試的會計專業的考試模式
會計職稱考試模式由筆試改為無紙化,考核知識點更加貼近工作崗位實際,這就要求會計專業考試模式與時俱進,深刻把握考試的新變化和新政策,隨時掌握會計職稱考試的政策,促進會計專業教考試主動去適應社會需求和變化。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競爭力逐漸加大,企業對會計專業人才創新也提出更高要求。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而有所變化。通過“互聯網+”從而為國家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創新復合型會計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曹明才.“互聯網+”時代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探討[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2):149-150.
[2]孫迎坤,李永平.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探究——以河北經貿大學會計專業為例[J].中國市場,2017(33):199-200.
[3]卞丹丹.“互聯網+”視域下高職會計人才的培養[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2):12,14.
[4]郭兆穎.“互聯網+”時代會計人才培養研究[J].教育探索,2017(5):65-67.
[5]張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