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茹媛
(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源縣塔勒德鎮中學,新疆 伊犁 835800)
作文作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部分,是語文理解能力、表達能力、運用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結合,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積極的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積極的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教給學生寫作的技巧,全方位的去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下面來談談具體的做法: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育學家夸美紐斯也認為:“興趣是創設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由此可見興趣對于學生寫作的重要性。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是人們積極探索某些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性,是人們認識和活動的強大動力,它能夠使人們輕松愉快地從事活動。就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來說,只有使學生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使其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克服厭學心理,學生才會頓生靈感,有了靈感就想,想出框架就寫,發現問題就改,偶得佳句就用。因此,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把學生寫作興趣的激發放在首位,不斷的通過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欲望,以此來帶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變“要我寫”為“我要寫”,變“苦寫”為“樂寫”,提高教學效率。為此,教學中,首先,教師善于發現閃光點,及時肯定鼓勵,少點批評。學生的作文,在批改時都要找到他們的長處,從中發現閃光點,加以肯定和鼓勵,并且每次作文時都要求學生認真對待,選出一些佳作張貼出來,并在課堂上朗讀出來,哪怕是一個字用得妙、一個開頭寫的精彩,都需要表揚一番,從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其次,教師要善于結合學生的性格、愛好等各方面特點,結合教學的實際需要,挖掘教學中存在的趣味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于我們的初中生寫作來說,素材是學生寫作的關鍵。現階段的很多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遇到最頭疼的事情就是沒什么素材可用,不知道該寫些什么內容,這樣在缺乏素材的時候,即使學生掌握了很多的寫作技巧,到頭來寫出的文章也只是虛有其表、徒有形式。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的我們,在有效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同時,我們還應積極的去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教學效率,促使學生有效發展。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歇。”生活是素材的寶庫,創作的源泉。對于學生的寫作素材積累來說,可能沒有比生活更好的途徑了,教學中,教師要應善于引導學生時刻關注生活,深入生活,再現生活,指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多觀察、多思考,多關注現實,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積極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讓他們去體驗生活,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的有效寫作打好基礎。此外,閱讀也是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有效途徑,教師在使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取得聯系的同時,教師還應注重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去豐富知識面,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寫作能力。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寫作并不是素材的簡單堆砌,而是需要運用一定的方法與技巧,將這些素材進行再加工與再創作。初中階段的學生,雖然在寫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成就,但礙于寫作技巧的限制,學生的寫作能力依然不是很強,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和強化。因此,教學中,教師在培養學生寫作興趣,引導學生積累素材的同時,我們還應不忘傳授學生寫作的方式和技巧,教會學生如何習作,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例如,首先,幫助學生定醒目的標題。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想使文題靚麗新穎,可引導學生采用如下方法:①引用式。直接引用與材料中心相吻合的詩句、名句、歌詞、俗語、廣告、做文 章標題。②修辭式。即用修辭格來擬標題,常見的有比喻、擬人、借代等手法,用這種方法擬定標題形象傳神,有感染力。其次,交給學生寫好開頭和結尾的方式。好的開頭引人注目,給人以先聲奪人之感。好的結尾回眸一笑百媚生。我們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巧用修辭,展示風采、懸念入題,引人入勝)等治療的開頭方法。最后,要寫好作文,必須指導學生錘煉詞語,善用修辭,為文章增添光彩。教學中,教師要做到精心講授,慢慢指導,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不斷提高教學效率。
寫作能力光靠紙上談兵是不能提高的,必須是在不斷的寫作實踐中才能循序漸進,逐漸提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無論學生寫作興趣有多么濃厚,學習習慣有多么的良好,但如果學生不去進行寫作練習,那么,這一切都是空談,無法使學生真正意義上的養成寫作習慣,培養出寫作的技巧,所以再先進的教學方法都離不開讓學生多寫。因此,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傳授學生方法技巧的同時,教師還應積極的引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讓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感悟知識,總結經驗,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總結: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細致的系統工程,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師和學生做到長久堅持。教學中,我們教師應不斷完善教學方法,不斷探究新的教學途徑,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促使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