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紅
(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郭村學校,河北 保定 072154)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是以教師和課本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而隨著新課改的提出與深入,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明確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隨著新課改的提出,對學生的主體地位有了明確的確定,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因此,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角色的轉變,加強對教學觀念的更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給學生機會可以完全在表達出學生的真實思維,鼓勵學生對自己的看法進行積極地表達,從而使得學生可以真正地投入到教學中來,讓學生在學習中處于主動的狀態,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地對數學學習內容進行了概述: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因此,這也就使得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一起,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攫取教學素材,更好地充實課堂。小學生由于年紀較小,生活閱歷不足,因此,對一些數學概念與知識的理解可能會比較吃力,但是通過把這些難懂的數學知識與概念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學生就會很容易地在去理解與掌握。只有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在一起,數學教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這樣也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構建,讓學生知道數學知識的學習是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也才更加愿意去接受這門課程。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受到年齡與經歷的限制,對于抽象的事物不能很好地理解,他們對直觀、具體、形象、生動的實物更加感興趣,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抓住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加強對直觀實物的運用。通過學生對實物的觀察,更好地加強對數學概念、性質等的了解,這樣不僅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同時,還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優化數學教學的目的。同時,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多動手,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實物,通過對實物的觀察與分析,去發現問題,通過對實物的分析去解決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更好地體會數學知識,這樣可以更好地加深學生對抽象的數學概念的理解與掌握,更好地增加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索欲。
對于小學數學學習來說,不能只是單純地對公式、概念進行記憶,而要加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與老師、同學間的合作交流來加強對知識的理解與吸收。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改變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探究性、體驗性和實踐性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的教學理念,是自主學習的重要形式。教學時,教師應以同桌或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導學生注意傾聽別人的意見。在教學中,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多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空間,充分滿足學生的活動欲望,使學生在合作中學到知識,在交流中解決問題,找到方法。
教學方法是師生為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目標而相互結合的活動方式。教法會制約教學,并給課堂教學效果帶來重要的影響。教師在對小學數學教學中要采取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中要注意體現以下原則:啟發性原則、生動性原則、自主性原則和因材施教原則。在教學中課堂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不同的內容、不同的課型,教法就不同。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把各種教學方法整合利用,進行最佳組合,使教學活動具有實效、靈活多樣,并要體現教師的教學風格。這樣才能使教學方法科學化,提高教學效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內容的難點與重點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內容。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否達到預期效果,就是要看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難點與重點接受程度如何。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加強對教學內容重點與難點的突破,從而使得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加強學生對新舊知識的轉換與延伸,通過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遷移關系而加強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銜接。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來說,它有著很強的系統性,新舊知識之間存在著很緊密的聯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以學過的舊知識來對新知識進行牽引,那么學生就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識,其教學難點與重點也就更加容易突破。
總之,對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來說,我們要加強對教學觀念的轉變,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加強對課堂教學模式的摸索以更好地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