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東 謝淑群
(重慶市云陽縣鳳鳴鎮鳳鳴小學,重慶 云陽 404500)
小學科學是引導廣大少年兒童廣泛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感受科學的偉大,探索科學的奧秘。另外還可以結合其年齡的特點、興趣和愛好,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活動,如組織低年級學生講科學家故事、看科幻電影;組織中年級學生讀科普書籍、開展種植、養殖活動,寫觀察日記;組織高年級學生聽科普知識講座、動手制作各種模型,走出校門,考察鄉土資源、土壤成分、環保狀況,開展小發明、小創造活動。這樣,從知、情、意、行等各方面使學生不斷得到鍛煉和提高,培養其良好的科學素質。
世界是奧秘無窮的,教師也不可能將所有的知識都灌輸給學生。所以,這就需要教師放開手讓學生自己去學,自己去探求大自然。此時,學生可以對實際生活中感興趣的自然現象和問題進行思索,帶著問題自己去查詢科學知識,并借助各種網絡資料付諸于探究,將自己置身于多元的、開放的學習環境之中,自主地汲取知識,從而豐富學習的體驗,享受成功的喜悅,培養對科學的熱愛,擴展對書本知識的理解與認識。網絡教學構造了人性化的、開放性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師生、學生之間的互動。例如,我們根據科學學科的相關教學內容設計了“我是一個建筑師”的教學計劃,這就要求同學們利用已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我提出“把學校的花園裝飾得更漂亮要花多少錢?”這一研究課題,讓學生從自己的視角出發,以“建筑師”的身份為“花壇的修建”和“花壇綠化”兩個項目進行設計,并對需要投入的費用做出預算。對小學生而言,這一任務富有挑戰性。師生一起展開了熱烈討論,分解任務,明確了要解決如下一些問題:(1)要知道花壇的修建面積和綠化面積有多大,需要哪些數據,怎樣獲得這些數據,怎么計算?(2)選擇哪種材料修建花壇,為什么?(3)選擇哪些花草種植在花園里,為什么?(4)根據設計花壇修建和花壇綠化一共需要多少錢?全班學生被分成若干小組,把事先準備好的花壇修建測量數據登記表、花草價格調查表等表格分發給各小組。各組討論解決以上問題的具體工作步驟,然后實施行動:到花壇實地丈量,并計算修建花壇面積和需綠化的面積;上網查找花壇修建所需材料(水泥、空心磚),了解不同單價水泥有什么區別;上網搜集適宜在花壇種植的各種花草的資料;依據性能、價格及管理難易等因素選擇;計算出它們的總費用。最后,匯報本組完成任務的過程和獲得的結論。
(一)忌喧賓奪主、畫蛇添足。在課堂教學中,有的課件中穿插了大量圖像、藝術字、動畫、視頻、音樂等素材,特效過多,令人眼花繚亂,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缺乏思維的空間和時間。例如:圖片、文字的出現加了旋轉、聲音等特效,學生只是注意了旋轉、聲音,卻忽視了最為重要的圖片和文字的內容。視頻、動畫過長,浪費了時間,常常使課堂教學虎頭蛇尾,學生無法進行知識的“內化”。
(二)忌依樣畫瓢、照本宣科。有的多媒體教學課件簡單,技術含量低下,多媒體設備只是相當于投影儀。例如:有的教師把原來書本上的文字、圖片、習題等原模原樣地投影到大屏幕上,沒有超越書本內涵。這種整合與傳統的語言加粉筆的教學沒有本質的區別,還丟掉了教學之源――教材,必將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
(三)忌穿新鞋、走老路。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有效整合的目的是改革創新教學模式,創設有效課堂,提高教學效果。但有的教師制作的課件只是把不形象的變形象,把不生動的生動起來;用“白板”代替了黑板;用音響設備代替了教師講授;用視頻代替了教師演示。這種方式并沒有突破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教師還是口如懸河、喋喋不休,只不過將小喇叭換成了功率更大的大喇叭,課堂模式還是填鴨式。
(四)忌越俎代庖、四體不勤。小學科學是以探究實驗為基礎,探究是研究科學最基本的一種手段。因此我們不能單純地靠老師講解、演示,必須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切身體驗,在自主觀察、探究中,在發現錯誤、糾正錯誤中,掌握各種知識和技能。有的教師認為學生的動手探究實驗浪費時間,并且實驗過程難組織,不如用多媒體課件模擬實驗進行演示效果好。整節課學生沒有做過一個實驗,沒有真正思考過一個問題,也沒有自主學習過什么內容,只是欣賞了教師精彩的動畫模擬演示實驗,不加思索地回答了老師的一些簡單的問題。這樣的整合,過分依賴動感、直觀的學習材料,必將形成思維上的惰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質量,教學的有效性將無從談起。
總之,小學科學與信息技術都還處于起步階段其整合的過程更是處在起步階段,其理論內容和實踐操作都非常的少。因此,需要我們不斷地利用我們平時上課的平臺去整合科學和信息技術,讓我們的理論和實踐能夠日益的完善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