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德強高中,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高中地理教學往往傾向于“填鴨式”教學,甚至有的學生認為高中地理只要將教師所講的重點內容背下來就可以了,造成這一現象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學方法不得當。當然,有些教師已經開始嘗試變革教學方式和方法,但效果不盡如人意。
地理知識的不同,也決定了其探究強弱和探究深度的不同,在實際教學中發現,有些地理知識設計成合作探究活動來獲取是很困難。為此,筆者根據心理學的有關定義,將地理知識分為三類,分別是陳述性地理知識、策略性地理知識及程序性地理知識。教師在進行基于合作探究的地理教學時,應選擇策略性地理知識和程序性地理知識作為探究的內容,幫助學生體悟地理規律和地理原理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并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使其對所獲得的地理知識理解更為透徹。比如,《大氣環境》這一章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學,首先選定合作探究的內容,即觀察地理氣候、學校氣象及郊區和城市天氣差異;其次確定自己要探究的具體問題,并分組和制定計劃,以共同完成所探究的問題。
基于合作探究的教學需要選定合適的探究問題,而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開放性及人文性較強的學科。綜合性表現在地理學科所包含的知識點較多,且一些地理原理很抽象,學生理解起來很困難,尤其是高中地理,其中涉及區域地理、氣候區域、世界上的行政區域等,但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師很難做到面面俱到。綜合性還表現在地理學科與其他很多學科均有關聯,比如水體污染狀況,這里面就包括地理、生物、物理及化學知識,這些問題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不過又與生活實際十分貼近,所以教師采用基于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更合適。開放性表現在某些地理問題的不確定性和爭議性,這些問題恰好需要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來解決,經過學生的分析、推測及討論,很有可能得出教師都未曾想到的結論,從而有效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在合作探究學習中,問題是核心,一切活動都是圍繞其展開的,通過正確的問題引導,才能幫助學生具有一定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首先,教學前教師要設置好任務,讓學生提前做好相關知識點的預習;然后,教師會在課上再次提出與所預習知識點有關的問題,再引導學生以問題為中心進行分組合作探究,從中獲得體悟;再者,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所探究的問題給出明確的解答,以便讓學生真正有所得;最后,教師應幫助學生總結需掌握的知識點及其與實際生活的關系。比如,在“人口遷移”這節課中,教師首先提出問題:“一個地區人口變動的原因有哪些?”“說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遷移的特點、方向、原因及目的是什么?”“你認為什么因素導致了人口遷移”,以上這些問題都是需要這節課學生需要解決的。為了完成此次教學任務,學生可自行分組,每組不少于10人,學生需要自行收集材料解決問題,教師再評出最佳小組,予以相應鼓勵。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和能力。
教師在合作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地理教學時,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融入其中,比如通過游戲、比賽及角色扮演等,這些很容易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學習的興趣。在整個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教師始終處于引導者的位置,一方面幫助學生消除在學習方面存在的隔閡,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參與其中,共同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及收集信息的能力。比如,在“水圈和水循環”這一節課中,教師應與學生一起尋找可以利用的淡水資源相關信息,以便讓學生對水循環的概念理解地更為深入,然后通過多媒體展示不同水圈中水的類型圖片、目前可以使用的水資源圖片、水循環示意圖等,從而讓學生理解陸上內循環、陸間循環及海上內循環間的關系,并弄清楚它們之間的差異性。在整個合作探究教學過程中,很容易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讓學生理解水資源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進而在水資源缺乏的當下應該保護水資源。
基于合作探究的高中地理就是期望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學習更好地掌握高中地理知識,而且以更為客觀、全面及長遠的眼光對待當前所學習的地理知識,進而培養學生的探究、合作及創新精神,為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