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聰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32)
生物課可以讓學生去認識生命,是一門基礎學科,但是在當今的生物教學中,這門課卻沒有起到相應的作用。在開展生物教學中,教師的觀念比較陳舊,只注重傳授相關的生物知識,卻忽視了教育作用,教學方式也不夠創新,不能將生物學科與生命教育相結合,沒有培養學生去樹立一個正確的生命觀。所以,在初中生物的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這一做法是十分可行的。
在《初中生物課程標準》中,生物是一門必修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學生通過對生物的學習能夠了解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發展的重要意義[1]。其中尤為重要的就是生命教育,然而當前我們國家的初中教學沒有專門開設這門課程,這也使得學生們對生命保持一種不在乎的態度,輕生的現象也偶有發生。因此,可以選擇滲透的方式將生命教育教授給學生,而且實踐表明,這種方式是可行的,但是要注重教學方式及方法。
現在我國大部分生物教師都沒有樹立正確的教學觀,還停留在之前的知識傳授階段,并沒有意識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在生活中極為容易促成大錯,并對自己的終身造成一些負面影響,如果老師沒有在其中起到很好的作用,那么這將成為一個學生心中永遠的傷痕。因此,教師教學的落后也是其中一大問題之一。
社會中常常有一些初中學生輕生,這種現象十分常見,之所以會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學校和家長對學生的學習過于重視而忽略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這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也是一種警示,同時也體現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又由于學生從小就沒有接受過有關生命的教育,更是導致學生無法正確看待自己的生命。因此,生命教育是學校、家長以及社會都需要重視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才能解決。
初中的生物教材上有許多與生命教育相關的課題,教師不僅需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也要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感受到生命的傳遞以及生命的誕生。生物的孕育、生物的誕生、生物的生長以及生物的消亡,這是一個生物整個的生命周期[2]。通過對一些生命教育進行實踐,啟發學生對生命的思考,幫助學生認識和感知生命的意義。作為一名初中生物教師,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生命。
例如,在講解《昆蟲的生殖與發育》這一節時,蠶與蝗蟲的發育需要經過好幾個時期的發展才能成形。在課堂上,老師可以結合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多種昆蟲的圖片,并展示其相應的生殖與發育過程,然后向學生解釋如果其中有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是不完全發育或者完全變態發育,這些昆蟲的繁衍過程是必須的,缺少其中任何一個條件都不能成形。然后在該節學完后,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嘗試著去舉例,就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再次向學生講解相關知識,使學生能夠感受到生物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初中生物教學要想成功地滲透生命教育,應該加強其理論性研究。在考慮到題材的不同、課型特點不同的前提下,去設計一個具有針對性和差異性的教學情境,來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但是要確保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完整性[3]。在教學過程中,以課堂教學為橋梁,結合現實生活與發展來促進生物教學中生命教育的方式的產生,體現生物教育在初中生物中的實踐價值。
例如,在生物的多樣性和保護這一節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我和大自然是好朋友”這一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如自己的居住地或者在旅游時的見聞等,在這些不同的情況下對生物進行特點概括,然后可以通過查閱資料完成自己的實驗報告。在完成報告后,分小組與同組的同學進行分享討論,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最后在全班進行交流分享。在這個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們進行了自我思考和互動,充分調動了自己的積極性,引發學生們對生命的思考,并且做到同學之間的相互教育,從而使得每位同學都對生命的內涵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物教學不僅僅是課堂上的教學,更應該聯系生物知識來開展相關的課外實踐活動,這也是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一個途徑。任何的書本知識都比不上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到現實的實踐活動中,在體驗生命的同時,去領悟生命真正的意義,從而產生珍愛生命的共鳴[4]。實踐活動的開展不僅僅是讓學生走進大自然,更是讓學生走進生活,通過實踐聯系自己的生活,不僅體驗了生命的神奇與樂趣,更是引發學生對生命的思考。
例如,通過讓學生自己的培育植物,親手進行播種、澆水、施肥等過程,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植物的成長從發芽到開花結果,這樣不僅使他們能夠感受到生命的發展歷程,更能產生一種對生命的敬愛之心。又如,讓學生通過親身喂養小動物,體驗生命存在的樂趣,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愛心。這樣課外活動有很多的形式,通過這些課外活動可以讓學生體驗到生命的來之不易,讓學生更加熱愛生命,尊重生命。
在初中生物的教學中,實驗也是進行滲透生命教育的一個途徑。它能夠將學生在實驗課所體驗到的一切都轉化為對生命的思考與熱愛,實驗過程也能教育學生要學會節約實驗所需的材料,善待小動物,教師在試驗后處理實驗室時,要以身作則給學生留下尊重生命的良好印象,從而引導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生命觀。
例如,在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中,應該強調學生要盡最大努力創造最適合小白鼠的生活環境,減少實驗過程中對小白鼠的傷害。在實驗結束后,向學生詢問這些小白鼠的處理辦法,而不是隨便處置,最后和學生一起將這些小白鼠放生到適合他們居住的地方,這樣就通過實際行動來告訴學生要愛護生命、尊重生命,使得學生也學會愛護自己身邊的生命。又如,在探究“酒精或煙草浸出液對跳蚤心率的影響”時,對抽煙喝酒的壞處進行深度剖析,從而讓學生能夠意識到珍惜自己的生命,在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懂得愛惜自己的生命。
在生物學中,有很多生物有著十分頑強的生命力,如夾縫中的小花、懸崖上的樹、冬季的寒梅等,他們有的看似沒有生長的土壤,有的看似沒有生存的力量,但是令人們感到驚訝的是他們依舊頑強的活著,正是有這種頑強精神,他們才得以繼續生存,在這個環境下奮斗著,不懈的努力著,這些都能夠作為學生學習的優秀品質,可以讓學生們樹立一個正確的生命觀,用積極地態度來對待人生中的不幸,變得更加樂觀向上。這些都是需要老師在課堂上去引導學生對生命觀的思考,讓學生自己深刻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從而將這份力量應用到生活當中去,在生活中永遠保持著積極態度,對學生的教育意義極為重要。
總之,生命教育對于初中生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初中也正是接受這方面教育的好階段,而生物卻是最適合滲透生命教育的一門學科。作為一名生物教師,要善于挖掘生物中的有關生命教育的知識,用獨特的教育方式巧妙地將生物教育滲透到教學中去,最終讓學生能夠做到認識生命、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學會用積極地人生態度來面對生活。這才真正符合我國素質教育的要求,才能讓學生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