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垟
(海南醫學院,海南 ???571199)
一直以來,如何構建有效的教育模式,并增強思政教育的時效性,始終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最重要的內容,同時也是較難實現的內容?,F階段,高校思政教育中德育文化的底蘊不夠深厚,應充分發揮德育文化內涵,拓寬思政教育的發展路徑,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發揮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提高課程教學實效性。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不斷變革,對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社會進步都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經濟體制變革需要一個過程,因此許多良莠不齊的信息價值觀念給我國當代主流意識帶來了一定的沖擊。當代大學生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但長期的多元化思潮勢必會對一些缺少政治主體意識的大學生,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影響,甚至會出現價值觀扭曲等情況。政治主體意識缺失的現狀與形形色色思潮泛濫形成了鮮明對比,對于經濟體制變革人們還缺少適應能力,沒有充分認識到不良思潮的危害和影響。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便是當前思政教育缺少德育文化的引導,導致思政教育缺少實效性,需要革新傳統不符合實際的德育文化理念,構建具有引導和約束能力,并且能夠獲得高度認可的現代德育文化體系,進而通過文化張力提升民族凝聚力,從根本上轉變思政教育現狀。
隨著現代文明社會發展,德育教育被賦予了制度化、科學化的名義,教育的形式也逐漸演變成了說教、文化灌輸等形式,這樣的德育教育形式嚴重與德育教育的根本理念不符,同時也失去了德育教育的意義。現階段許多學生對德育文化的了解甚微,僅僅停留在最淺顯的層面,因德育文化與生活的高度偏離,導致學生對德育文化較為疏離,思政教育目的也出現了異化的局面。思政教育應回歸本真的生活,生活化的思政教育需要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只有了解學生的真正需求情況,才能構建符合學生學習和發展需要的思政教育模式,現代德育文化對思政教育具有推進和革新的作用,立足于德育文化,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使學生重新了解思政教育內涵,進而從根本上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性。
堅持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是促進思政教育全面發展的基礎前提。德育文化本身的育人作用對思政教育提出了更好的要求,需要思政教育以育人為中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人文本的育人理念是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精髓,不僅僅對思政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同時也為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開展思政教育過程中,將德育文化滲透于思政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在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貫徹落實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使學生能夠充分融入課堂,接受德育文化的精神洗禮,德育文化對思政教育的教學發揮著積極地推進作用。在思政教育中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并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學生通過思政教育學習提高自身綜合素養,并樹立良好的道德規范。思政教育不能脫離這個基本教育理念,德育文化不僅能夠幫助思政教育構建高校課堂,同時對學生健康成長以及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開展思政教育過程中,應注重吸收先進文化,進而適應學生不斷學習和發展的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同時能夠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在實際教學中,應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在教學中做到知行合一的基本原則。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也是思政教育的接收者,在教學中引入德育文化,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尊重學生的觀點以及主體人格,使學生的主體道德素質能夠得到有效提升。與此同時,應注重引導學生的道德行為,德育文化的理論知識滲透是遠遠不夠地,需要教師通過實踐活動為學生貫徹落實。為思政教育構建完善的考核機制,構建多元化課程考核機制,對思政教育內容有較為綜合和系統性的評價,不僅對理論知識進行考核,同時對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以及思想動態和行為舉止等進行考核。學校還可建立實踐基地,引導教師不斷調整和完善思政教育思路,重視對學生實踐技能的鍛煉,充分發揮思政教育理論知識的引導作用,將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實現思政教育培養綜合人才的目標。
綜上所述,思政教育需要不斷創新和發展適應新時期提出的要求,通過利用先進的德育文化構建,為思政教育提高實效性以及拓寬發展路徑,同時適應高校學生思想動態的接受能力。高校可以從消除德育異化、堅持以人文本的思政教育理念,吸收先進文化豐富思政教育內容等方面,充分發揮德育文化對思政教育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