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華 任 怡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8)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實施,人們對高職院校教育給予了更多的關注,作為應用型人才的主要培養渠道,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推廣實施新的教學方法也成為了必然之舉。“互聯網+”是創新2.0下的互聯發展新業態,主要是指“互聯網+其他傳統產業”的經營模式。它能夠打破原有的技術束縛,運用計算機網絡計劃建立新的平臺,為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契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對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進行教育改革,完善教學方法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積極的作用。
首先,教學形式更加多元化。相比于傳統的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為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提供了更多的資源,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有了更多的選擇,且學習資料能夠以“教育云”的形式保留。與此同時,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還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網絡為人們提供了海量信息,滿足了網絡扁平化的需求,教學變得更加多元和豐富。
其次,教學形式更加個性化。“互聯網+”讓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個性化教學成為可能。個性化教學是現代教育的一種全新模式,它滿足了學生的個體學習需求,能夠根據每個人不同的學習狀況主動設置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走出了傳統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以教師為主的局面,學生的實踐操作不會被限制,有利于進一步推動并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
最后,教學資源更加公平化。“互聯網+”對于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產生的影響還包括它能夠給人們提供均等的學習機會,任何人都可以借助計算機網絡獲取免費或收費的教育資源,改變了城鄉教學資源嚴重不平衡的狀況。
在“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教學模式發生了變化,教學模式的創新應以提升學生能力為目標,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和創新,提高課程的實踐性和課堂效率,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例如,在課程教學中可以利用情景教學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課程中的教學重難點通過微課、動畫等形式去化解,將課堂理論教學改為現場實踐教學,通過現場實踐操作,讓學生領略原理,做到理論聯系實踐,提高教學質量。
在我國,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專業技術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教學內容作為人才培養的基礎和開展教學的依據,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學改革的成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教學內容的改變也需要與時俱進,根據社會技術的發展及時進行調整。需要將社會需要的主流技術、前沿技術增加到教學中去。為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學校可以與先進的企業進行合作,開展校企合作教學,不僅可以完善實驗實訓環境,也可開拓學生的視野,確保教學的先進性,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
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是推動實施教學改革的基礎和前提,也是“互聯網+”時代下最具優勢的教學輔助方法。在應用信息化技術實施教學的同時,還要明確其優勢特點,借助網絡課程學習平臺布置學習任務,并開展互動教學,讓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之中,完善教學方法。
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教學目的在于培養符合社會要求的專業技術人才,只掌握理論知識,難以與實踐結合起來,無法滿足操作需求,也不符合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因此,基于“互聯網+”時代的教學要增加實踐鍛煉,注重技能培訓,將理論與操作結合起來,并進一步完善實踐教學考核工作,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綜上,在“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我國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教學必須堅持創新,走實踐發展的新道路,結合當前課程教學的特點,掌握“互聯網+”的新特點。在教改過程中還要結合實際,增設實踐操作培訓課程,豐富教學手段,逐漸創新教學的模式和內容,通過切實可行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推動學生的發展,彰顯技術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