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云年 王洪才
(中南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至今,媒體融合時代來臨,高校新媒體作為媒體融合的力量,應該以“育新人”為中心,以政治敏感、選題策劃、創新創意為著力點,完成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及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使命。
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高校新媒體建設及宣傳思想工作的中心,也是高校新媒體建設的一個重要出發點和立足點。要履行好這一使命任務,必須準確地對當代大學生的媒介使用習慣、信息獲取偏好做出研判,確保有價值的信息能夠有效率地被大學生們接收。
高校新媒體不能趨利媚俗,也不能遠離學生。應將宣傳內容的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相融合,將線上運維與線下活動相結合,將宣傳者與讀者的思想相聯系、相碰撞,以達到讓學生全方位成才,充分釋放和激發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目的。
作為高校新媒體,其承擔的主要社會責任是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而今,不斷出現的微博、微信、短視頻app等新的傳播媒介成為大學生獲取、傳播信息的重要渠道。高校新媒體作為大學生獲取、傳播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較強的政治敏感是從事高校新媒體運營的師生應該具備的必要要求。參與高校新媒體運營的工作者應增強政治意識,緊跟時代步伐,主動占領網絡陣地,做到“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用主流輿論、文化和價值主導網絡空間,以達到潛移默化的育人效果。與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同呼吸,將重大的時代主題春風化雨般實現思想引領,以此為綱領來完成每一份高校新媒體作品。
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如何在良莠不齊紛繁復雜的信息中,選擇對的主題,精心策劃,加大宣傳,以高品質、正能量的作品引導學生進行正面的思考,是高校新媒體建設過程中運營者應該考慮的問題。
在策劃選題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
1.關注國家政策及戰略,從大學生思政教育出發,做講政治的好新聞
我們在選題策劃的過程中,應該關心國家不同時期的工作重點,根據媒體報道內容的價值和效果來設置報道議題,為同學們開拓政治視野,以形成良好的政治覺悟。
2.聯系高校實際情況,貼近師生現實生活,做接地氣的好新聞
我們要以師生為中心,通過新聞的獨特視角,為大家講述平凡的學子們、老師們不平凡的逐夢故事,樹立學習榜樣,傳承大學精神。
3.注重表現形式的策劃,緊跟媒體技術新發展,做受歡迎的好新聞
形式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內容,選題策劃要注意運用青年學生耳熟能詳的語言、易于接受和喜聞樂見的形式,如網絡熱詞、熱點、歌詞等,讓學生們積極參與互動,用他們習慣喜歡的方式達到入腦入心的效果。
正所謂創意是最稀缺的資源,創新是最先進的引擎。新聞報道是否有深度有意義、傳播范圍是否廣闊,讀者是否容易接受、是否愿意傳播,靠的是創新,比的是創意。
高校新媒體要重視思維創新、體制創新、技術創新。在思維創新方面,應該從媒體的受眾出發,用戶關心什么,媒體就應報道什么。高校新媒體要盡可能滿足師生的需求,成為為師生們傳達、整合信息的關鍵渠道。體制創新方面,我們要讓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加速融合,聯合產出優質內容,讓主流聲音始終占據校園輿論的制高點。技術創新方面,新的傳播技術、傳播手段,如VR、H5等技術,蹭熱點、選錦鯉等手段,更容易受到青年學生的青睞,從而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2017年至今,中南大學能源學院打造了具有中南大學能源學院特色的自媒體“微品牌”,使之成為湖南高校在宣傳領域的新陣地;建立了學院自媒體“微矩陣”,微博、微信、QQ空間、學工網、黨建網多陣營統合,建立了學院、班級、個人自媒體梯隊,以達到“自信·自省·自育”的目標;每一個參與建設者都有加強“微意識”,用“微意識”帶動“微行動”,引導各組織和學生加入自媒體矩陣,合作共享,創新自育,讓學生們在傳遞知識時也能獲得知識。
新媒體平臺建設至今,已能夠良好地完成平臺應有的信息傳播和學術交流功能、輿論引導及監督功能、教育及推動工作功能、文化娛樂功能等。
在未來,我院將圍繞“育新人”這一中心,重視三個著力點,推動創新創意,推進新聞內容從量到質的變革,推出更加優質的內容,吸引受眾,擴大影響力,以更加讓讀者易于接受、樂于傳播的內容,完成好網絡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