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湛博 張 潔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1)
“語境”二字從字面上便可以看出其含義:語言的使用環境。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在提出該概念時說道“話語和環境密不可分,環境對于語言必不可少”。隨后,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胡壯麟先生又將該詞語的釋義細而劃之,分為語言語境、情景語境與文化語境。語言語境即基礎,強調一篇文章中上下文之間的聯系;情景語境強調事件發生時外在情況,人物關系等;最后的文化語境即是所處的風土人情、歷史背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background。隨著人們對于語境的不斷研究,語境的定義也隨之變化。
在閱讀理解中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篇章中無一生詞,但卻很難理解文章的含義。其實這樣的現象主要源自我國的傳統英語教育模式——語言文字為主導的教學。這樣的模式雖然在個體單詞的把握上會更加精準,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語言整體性和對語言環境、意圖等內容的教學。另外,不難發現在高中階段的英語教學開始,許多老師在課堂上強調的更多的是一個單詞的最常用的詞性和意義,而忽視掉了一個單詞的生僻意義,而一旦這樣的生僻意義出現會極大地擾亂學生的閱讀思路。還有一點不得不提,它是應試教育大背景下的產物。在單一的教學目標驅動下,在講解閱讀文本時教師往往只注重于文本本身與出題人考察點地講解,而拋棄了對“情景語境”的創設。而這一系列的誤區都不利于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提升。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下意識的去規范學生的推詞猜詞能力。如之前上文提到的一詞多義、熟詞僻義現象。同時告訴學生在發現常見意義放在當下語境行不通時,要大膽拋棄當前意思去聯系上下文進行猜測,鼓勵閱讀者從宏觀角度去把握全文。切忌一遇到生詞就直接翻找字典,這是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百害而無一利的。一方面,“邊讀邊查”的模式會破壞閱讀的總體思路和與上下文的聯系;另一方面則會讓學生愈來愈在英文閱讀時依賴字典。反觀,在將自己融入語境的前提下對生詞、固定搭配進行合理的內推,在全篇閱讀結束以后再對其進行查詢。長此以往,就會培養學生產生一種在語境中的語感,從而大大加強自身閱讀能力。這樣一來,便不會出現“字字均識卻不知所言”的現象。
現代的教學應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是靈活創新的教育,同時也應該是全方位的,跨專業、領域的教育。“學什么教什么”已經很難滿足社會發展的教學需求。對于英語閱讀教學而言,豐富教師的語境層面的教學知識尤為重要,如在課堂上用一定的時間介紹語篇的歷史文化知識,若條件允許,可定期開設全校范圍的“文化大講堂”。同時,教師也應該督促學生在課余時間通過各種途徑去積累百科知識:人文、社科、民風民俗等。正所謂“胸有成竹”,當學生的個人綜合背景與語境知識得到了提升,在閱讀各類文章時可以說是有如神助,甚至可以達到不讀文章就準確把握作者思想情感與文章脈絡的地步。
在我國的英語閱讀教學中,大多數對于文本大意的把握是建立在將英語轉化為母語的前提下進行的。這里舉一個形象的例子;當一個“native speaker”和一個“foreign speaker”同時聽見“professor”這個單詞的反應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聽到這個詞的同時,腦海中出現的便是這個具象的表征。而大多數的中國語言學習者(這里以中國英語學習者為例)聽見這個詞時最先浮現在腦海中的大多數是“教授”二字,隨后再將其在中國的語境下聯想至其特征。這里暫且不說二次轉化的時間長短,單單是很多單詞的“context”在中外語言環境中都是有所出入的。這就極易引起閱讀者在語境上的理解出現問題,所以在對于英語文本閱讀的教學中,教師更應注重文本語體本身的思維特征,而非進行不必要的語言間“二次轉化”。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保真”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語言基礎上,所以這樣的教學更應在高等教育的范疇實施。
對于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而言,教師需要注重文化背景講授與整體閱讀方法的培養。學生個人也需要不斷豐富自身文化背景,并在擁有一定的語言基礎后嘗試培養遵從文本語言的思維。充分增加認識與了解語境并做到二者有機結合,才能真正的達到提高英語閱讀水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