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鳳 趙會淑
(江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5)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背景下,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是高職思修課程的重要任務。而培養文化自信離不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因此將國學元素融入高職思修課程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國學元素融入高職思修課程的教學最為堅實的現實基礎就是“國學熱”持續升溫。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綜合國力的提升,人們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也開始逐漸覺醒,國學熱逐漸興起。尤其是近年來,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背景下,作為文化復興重要體現的國學熱可謂是日益“升溫”。社會上,大大小小的國學班,形形色色的國學課層出不窮;在學校,《論語》、《詩經》、《三字經》、《大學》等典籍進入中小學課堂;電視媒體上,各種文化類節目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經典詠流傳》、《中國詩詞大會》等系列文化類節目口碑和收視雙豐收;官方也一直在不遺余力地致力于傳承創新中國文化,孔子學院海外開花,中宣部主管學習強國平臺設立了“中華詩詞”,“中華建筑”、“中華醫藥”等系列專欄。
當前,國學熱的全面升溫也潛移默化影響了高校大學生。在一些大學生走上街頭秀唐裝、集體舉行弱冠禮、著旗袍參加畢業典禮等,一些國學類大學社團組織也相繼出現,諸如如國學社、書法協會、文學社、古琴社、漢服社、茶藝社等。在國學熱的熏陶下,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更為強烈的求知欲。
將國學元素融入高職思修課程的教學另一個重要的現實基礎就是大思政格局的構建。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了構建大思政格局這一重要思想。何為大思政格局,就是要運用社會、高校中一切可能的力量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大思政格局的提出,一方面對高校各學科教學融入思政元素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新發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適應時代發展,充分挖掘各種元素,利用各類資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名言至理,將其充分融入高校思修課程教學,必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是中宣部、教育部規定的高職大學生的必修課程,是高等職業院校進行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該課程旨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學生的法治意識、創新意識、責任意識,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將國學元素融入到高職思修課程教學當中能夠更好的實現課程的教學任務。
將國學元素融入到高職思修課程教學首先要講好中國故事,塑造中國精神。貫徹思修課程教學始終的一項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而這其中又內涵了創造精神、夢想精神、團結精神、奮斗精神、工匠精神等等。實現這一任務目標,就是要講好中國故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的文明歷史當中留下了無數仁人志士奮斗、創造、愛國、追求夢想的故事。蘇武牧羊,屈原投江,孔子周游列國、岳飛精忠報國,關羽掛印封金、大禹治水、土爾扈特部東歸等等,這些都是最好的教學素材和教學案例。充分挖掘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故事,闡釋其所蘊含的精神實質,能夠很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涵養學生的中國精神。
將國學元素融入到高職思修課程教學其次要用好中國語言,全面提升學生的素養。思修課程教學要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和法治觀,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素養。中華悠長的文明歷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詩詞歌賦,古文典籍數不勝數,這些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寥寥的幾句話,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工整的對仗,讀來朗朗上口,讓人有過耳難忘的效果;恢弘的氣勢,往往讓人嘆為觀止……其中很多內容對于塑造學生的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包括法治觀都有很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孔子的“仁者、愛人”、王安石“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大學》里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周易》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等等。作為思政課教師應該自覺的多去學習國學知識,夯實國學功底,充分挖掘古詩詞文化,古文典籍背后的思政教育元素,將其巧妙的融入思修課堂,讓思修課堂成為兼具思想性、文化性的課堂,努力實現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將國學元素融入到高職思修課程教學最后要傳承中國技藝,培養工匠精神。博大精神的中國傳統文化還體現在剪紙,年畫,皮影,變臉,刺繡,木雕,舞龍,戲曲等上面。這些技藝是非物質文化,更是“活”的文化。思修課程不僅是要塑造精神,提升素養,同時也要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中國傳統技藝無不蘊含著深厚工匠精神。思修課程教學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設計課堂內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動手去操作,去體驗中國的傳統技藝,從而實現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