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那曲地區尼瑪縣中學,西藏那曲 853200
審美能力,主要指的是學生在面對某一事物所具備的有關審美的思維與感受。在初中階段,教師有意識地培養中學生的審美能力能夠為其后續的審美評價奠定扎實的基礎。通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能夠使其在后續的成長發展中逐步調動相應的思維審美與感受,進而全面提升其整體的審美創造能力[1]。初中階段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審美教育能夠在釋放學生天性與個性的同時,全面促進學生形成社會整體發展與運行狀況的意識。保證其價值觀、人生觀的正確性。不僅如此,在美術課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完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態度與想法,使學生能夠在平淡的日子中發現更多的生活樂趣,并以積極的心態感受到來自生活的美好,使初中生能夠向著更加積極的方向發展。
自然美的本質上就是一些事物的原始形態,其中包括了花草樹木等,這些事物不需要人工進行修剪,它們通過自由組合而展現出自然的魅力。山川河流、蟲魚鳥獸和人們在自然狀態下所呈現出來的樣子,這些事物都不需要后天的加工,而呈現出一種和諧與自然的美感。大自然呈現出的美不需要經過任何加工,其在我國幾千年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留存下來,其存在著最原始的美,將自然美完美地體現出來。許多人都會在假期去感受大自然,尋找大自然中的自然美,尋找創作的藝術靈感[2]。
在培養學生的審美藝術過程中,一個良好的藝術氛圍環境是非常重要的,這對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有著很大幫助。初中美術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注重教學方式的改變,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這樣更能充分展現出美術作品中的藝術美感,引導學生去賞析美、感悟美[3]。在當今信息化時代,多媒體技術以其獨有的優勢在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初中美術教師也要充分借助多多媒體技術,通過視頻、音頻、文字等多種形式的綜合展示,將美術作品更加形象的呈現出來,學生在這樣良好教學情境下進行學習,更能切身感受到美術的藝術性,認識到美術的魅力。
想要切實的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除了讓學生觀賞優秀的美術作品外,還需要讓學生自行地動手實踐,學生在自主的實踐過程中,通過自己美術技藝的提高,便能夠進一步的體會到優秀的美術作品的閃光點,體會到大師的偉大之處,繼而提高自己的美術審美能力。基于這一認識,教師就要在平時教學中,可以舉辦美術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們獲得豐富的實踐體驗,培養良好的審美能力[4]。例如,在學習“手繪線條”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組建“手繪線條圖像——立體圖像的表達”的美術活動,比如讓同學去繪畫自己的水杯。在學生畫完后,教師對學生教授線條表現立體形態的方法,然后在教授學生關于透視的理論知識,從而讓學生體會到素描的魅力。完成這些教學環節后,教師在讓學生重新描繪自己的水杯,通過教師讓學生重新描繪自己的水杯,來鞏固剛才所學習的美術知識,進而提高自己的繪畫技藝,提高自己對素描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通過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舉辦美術活動,便能夠提高自己的美術實踐能力,進而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
總之,在初中美術課堂中學生逐漸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可以為學生未來學習與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因此就需要初中美術教師進行合理引導,利用多種方法進行課堂教學,鼓勵學生對不同作品進行深入了解與分析,正確認識自然美與社會美,增強學生對藝術美的掌握,促進學生的不斷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