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群
(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山東 濰坊 261053)
剪紙在中國大江南北流傳廣泛,群眾基礎深厚,樣式多樣。它來源于生活,以生動的畫面、多變的形象和富有內涵的民俗喚起了幾千年來中國人民對生活的美好信念,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對生命的理解與追求,它在人類對社會的精神需要中茁壯成長。中國剪紙分布廣泛,中央美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喬曉光帶領學者和碩博士學生運用田園調查法走訪中國10多年,發現中國有30個多民族有習俗剪紙的傳統。中國剪紙分為渾厚豪放、單純粗獷的北方格調和秀麗明快、玲瓏剔透的南方格調。
傳統剪紙藝術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間藝術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風格獨特。但是,由于紙十分容易腐爛,不易長久保存,在考古中發現的剪紙實物并不多。1959年在新疆吐魯番縣阿斯塔那古墓作群中發現的以動物、花卉和幾何形為題的剪紙,是迄今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剪紙藝術實物,距今1500多年的歷史(圖1)。宋代出現了專門的剪紙職業藝人,人們以彩紙剪成各式花樣貼于燈面,增強燈籠的裝飾性。經過宋元明清時代的發展,剪紙已不單純是將紙剪成美麗的圖案,貼窗花、門錢、門箋的習俗已相當普遍,它和當時同時盛行的門神、春聯共同烘托出了一派節日的喜慶氣氛。剪紙已經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習俗息息相關,緊密相連。
20世紀初“五四”新文化運動,在先進知識分子蔡元培、魯迅的大力倡導下,建立了中國民俗學的雛形。新中國成立以后,剪紙得到空前的發展,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文藝方針的指導下,文藝工作者的思想得到充分的解放,剪紙藝術迎來了新發展。20世紀90年代,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社會上掀起了學剪紙的熱潮,涌現出了很多剪紙藝術愛好者和剪紙藝術的創作群體。
歷史進入了新的世紀,社會對藝術的需求愈來愈多,剪紙藝術也成了藝術市場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2003年剪紙被列為中國民間十大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各種研究剪紙的協會和組織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在社會中,以剪紙為內容的刊物和專著也在層出不窮的出版,以剪紙為主題的展覽、研討會也頻繁在各地召開。中小學將剪紙教學慢慢地引入了課堂教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也開始涉足這個領域,以搶救的心態發掘、保護這一珍貴的民間藝術。2009年,中國剪紙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高校中以中央美院、中國地質大學、山東科技職業學院等眾多院校正在為剪紙藝術傳承、保護和創新而努力工作。
剪紙大體分為兩大區域:一是以山西、山東、陜西為代表的北方民間剪紙,一是以廣東、江蘇為代表的南方民間剪紙。剪紙產生在不同的地域環境、風俗人文和藝術形態的傳承與影響下形成了不同風格和形式的民間剪紙藝術。“北獷南秀”是指中國民間剪紙單純粗獷、渾厚豪放的北方風格和秀麗明快、玲瓏剔透的南方風格。河北蔚縣剪紙是借鑒了楊柳青年畫、武強木版年畫而在許多民間藝人的艱苦探索下創造出的一種民間工藝品。它是全國唯一的一種以陰刻為主的點彩剪紙,素以刀工精細,色彩濃艷而馳名。
濰坊地處膠東半島,最早作為膠東剪紙的一個派系,已初步具備細膩的風格。濰坊剪紙藝人王廣成的作品《江山多嬌》畫面有對山體的寫實再現,同時運用國畫的構圖表現意境;將雄偉壯觀中國名山泰山、云門山和吉祥寓意的仙鶴、金鯉、蓮花等諸多元素巧妙的運用組合畫面,構成旭日東升、鶴翔魚躍的藝術效果。表達國泰民安、紫氣東來、連年有余的美好寓意,同時彰顯“江山如此多嬌”的磅礴氣勢。
南方地區的剪紙圖形,除湖南,云貴地區因少數民族集中的原因地區間風格差異較大以外,淮河長江流域,江浙等地區,在同區域內,地區間風格差異相對較小。如中國“四大名鎮”之一的廣東佛山鎮,剪紙品種豐富,形式多樣,表現手法各異,風格獨特、構圖嚴謹。如1984年,中國剪紙藝術香港的設計師司徒惠先生在廣州花園酒店大堂中設計的大型剪紙壁畫《紅樓夢》,是用純黑色大理石經雕刻后鑲純金箔而成,畫面精致典雅、氣勢磅礴。遠看金光燦爛,近看玲瓏剔透、富麗高雅;突出佛山剪紙金碧輝煌的藝術特點。
中國剪紙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中國最早發明剪紙的載體造紙術和發現最早的剪紙作品,所以中國是世界剪紙的原鄉。廣闊的中國剪紙藝術呈現出區域特征,不同區域的剪紙藝術家們通過參加技藝技能比賽或剪紙藝術交流會議等方式相互交流學習,共同促進剪紙藝術的發展。對于從事設計類工作或者展示中國特色文化作品時我們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為思想理念。然而,藝術無國界,世界是融合的,我們的中國剪紙藝術是融合的,不同事物的融合會創造出新的事物。相信剪紙藝術會在融合的世界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