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愛平
(甘肅省漳縣武陽幼兒園,甘肅 定西 748300)
幼兒(也包括教師)一天中在幼兒園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幼兒園的室內物質環境以無聲的方式傳遞著大量的信息,與精神環境互相呼應,共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的認知發展、行為表現,以及情緒狀態。理想的幼兒園環境應當讓幼兒感到幼兒園就是他們的另一個家,是一個讓幼兒和教師僅僅是生活在一起、做各種事情就感到高興的地方。但是,現實中,有些幼兒園為了追求環境的"豐富性"和"教育性",從地板到天花板,到處都是琳瑯滿目的圖片材料。目光所及之處,幾乎沒有一片有空白的地方。一方面使本來就有限的空間顯得更加雜亂,不利于幼兒專注做事;另一方面,對環境創設的過分重視也耗費著教師的大量心血,增添其負擔。既然是生活,環境就應該整潔、舒適,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到情緒放松愉悅。而與人的情緒關系最為密切的環境要素是美感、安全感和歸屬感,以及環境的靈動性和私密程度。什么樣的幼兒園物質環境才有利于幼兒的學習與情緒健康,才能幫助幼兒建立歸屬感和自信心?以下四點建議供廣大一線幼教工作者參考。
有美感的環境和材料,除了會帶來感官上的愉悅,還會使幼兒完全沉浸其中,從而激發幼兒充分探索各種體驗的可能性。
許多教師都認為幼兒偏好強烈的色彩或主色調,但結果正相反,這些色彩對幼兒的學習和行為會產生消極的影響。建筑設計領域的研究人員專門研究了色彩對于學習和行為的影響,他們的分析表明,一個房間最為理想的基礎色是中性的暖色,如淡黃色或棕褐色;其他柔和的色彩,如粉綠色或藍色,效果也很好。
教室里如果自然光線充足是最理想的。教室里最明亮的地方往往是幼兒喜歡聚集的地方。如果光線不夠好,可以用多層次的燈光來營造出家一樣的氛圍,如落地燈和臺燈,而不要選擇整齊劃一的頂燈。光影的明暗交織,可以塑造不一樣的情緒氛圍,起到"去機構化"的作用。例如,搖曳的樹葉照在墻壁上的影子、門簾上垂下的珠簾折射出的光線、冬季室內的燭光等,這些變化的光線會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營造出充滿探索和想象的心理氛圍。
充滿了綠色和亮色的室內空間會使人感到溫暖舒適。接觸自然會使人充滿喜悅,也會令人思考生命的意義這樣的問題,會使情緒、所注意到的周圍事物、人際關系和行動都有所不同。有審美體驗的環境能夠減少壓力,提升幸福感。教研活動中,老師們提到最喜歡的班級環境就是綠植:"我最喜歡幼兒園的綠植墻,無論什么季節它都給我們一種生命意義感,而孩子們在那里的任何活動都有一種寧靜祥和的美感。""樓道里的綠植角是我在幼兒園中最喜歡的一個角落。結束繁忙的工作后,看到這一片綠色,我感到十分放松和愜意。"
教室環境中的噪音、喧嘩等刺激物會對感覺統合失調以及敏感氣質的幼兒造成很大的影響。教師應對此保持敏感,并通過關閉音樂、留出一面空白的教室墻壁、收納起一部分玩具、保持環境整潔、調節光線等做法降低教室里的刺激水平。
早來園和晚離園環節,家長和幼兒容易產生情緒壓力。因此,幼兒園大門和教室門口,如果能營造出平靜的家一樣的氛圍,會讓家長和幼兒感到是有安全感和自己是受歡迎的。比如,幼兒園可以在門廳或樓道寬敞的地方放置一個成人尺寸的沙發,讓家長和幼兒可以從容地坐在那里道別。同樣,教師也可以在那里擁抱需要安慰的幼兒。對于剛剛入園的幼兒來說,如果環境中有他們熟悉的物品,比如家人的照片、心愛的玩具等,這會大大減少他們對幼兒園環境的陌生感。用幼兒能夠理解的方式呈現出幼兒園的一日生活流程,使幼兒知道接下來將要做什么事情,也有助于緩解他們入園初期的焦慮感。家具的擺放方式如果與家庭類似,也十分有利于增進幼兒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在幼兒園里,每個孩子都應該有一個放自己東西的地方,允許幼兒展示一些個性化的東西。比如照片、手工藝品等,讓孩子覺得這個地方就是屬于他自己的,而且每個人都是集體中的重要一員。環境中用藝術的形式呈現幼兒的作品一方面可以展示幼兒近期的學習成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幼兒認知和情緒的發展。
幼兒在教室空間中流動的難易程度,決定了他們在一天當中更多體驗到的是聚精會神,還是挫敗感。在自主開放的教室環境中,桌椅最好不是固定擺放的,而是可以根據幼兒的活動需要靈活調整。戶外活動區應提供可以讓幼兒探索多種玩法的原始材料。甚至一些室內的游戲材料也可以拿到室外去。開放的環境能夠鼓勵幼兒更好地探索,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當幼兒感到自己是幼兒園環境的主人時,他們會在游戲中表現出極大的創造力。
同樣,在活動區游戲規則的制定上,教師最好也減少不必要的限制。例如,為了培養幼兒的堅持性,要求幼兒一直在同一個區角游戲。對于積木區、角色區等幼兒喜歡一起游戲的區域,教師在創設環境時,應首先對區域的空間和材料的數量有充足的預估,并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而不能只是一味地限制進區的幼兒人數。
私密梯度是建筑設計中的一個術語,用來描述環境空間不同程度上的開放性或私密性,以滿足個體與他人接觸時主動進行控制的心理行為需求。教室的布局應該與其私密程度相一致,理想的教室應該是半私密的,既要讓人感到是一個歡迎所有人的、舒適的環境,也要為生活其中的幼兒提供一定的私密感。因此,教室里應該既有開放的公共空間,也要有私密空間。
設置私密空間可以使幼兒舒緩集體生活的壓力。有研究者認為,孩子之所以特別喜歡很小的、像洞穴一樣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為這樣的空間給他們以安全感,就像嬰兒喜歡被裹住、緊緊抱住一樣。類似小閣樓、雙人沙發、玩具屋、大紙箱等這樣可以讓一兩個孩子坐在一起的地方,就可以被認為是私密的空間。教室空間中自然留下的邊邊角角等地方,都可以用來創建兒童的藏身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