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露明
(河北省藝術研究所,河北 石家莊 050100)
用筆、結構、章法其中,中國國畫在創作過程中的共同的要素。不言而喻,用的是書法和畫畫非常重要的一個點,不管是書法還是畫畫,他們都是始于用筆的。書法和國畫在用筆上的“同理性”表現主要在于下筆時候的那個勁兒。這種力量感不僅僅在于落筆時的力度,不局限于物理上的力氣大小,通過筆鋒、轉折來表現力量感,還可以通過簡單的筆畫表現出強大的精神力量。
中國書法和國畫在使用毛筆時的第二個共同特征是重力感,這意味著中國書法和國畫的線條應具有“入木三分”的立體感,即要給人以字體嵌在紙中的感覺。清代劉熙載作了非常深刻的辯證分析:“書法創作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毛筆的提和按,他們之間有相通的地方,但卻不是完全相分離的。因此,必須同時注重提起筆的重量和按下筆的重量。
書法和國畫不僅僅是在落筆上有相同之處,在整幅畫各部分之間的相互搭配和安排之間也有很多相通之處。在使用毛筆的過程中,中國書法和國畫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的,在使用毛筆的過程中會有很多辯證的命題。因此,字與字之間、行和行之間的相互關系,各部分之間的搭配和安排,國畫之間各個局部結構相互映襯,相互照應的同時,也相互之間各有差別,各有特色,相互對立。
從古至今,很多大藝術家的創作出的著名作品幾乎上都是和大自然有關。大自然是美麗的,這種美很多時候是用言語無法表達出來的,而是要用眼睛、用心靈去感悟的,如天上的云,地上的山泉,枝繁葉茂的植物,嬉笑玩樂的動物,都蘊含著大自然的和諧。因此,藝術作品的創作靈感基本都和大自然密切相關。在創造各種自然事物的過程中,自然多采用“與時俱進”的方法,而在中國書法和國畫的長期發展和創新過程中,公認的一個原則就是通過在結構上造勢,來表達出內心所想。布勢是書法和國畫構造整體篇幅的非常重要的環節,沒有勢,這個作品就是沒有靈魂的,沒有藝術感的,不夠奪人眼球的。
中國書法和中國畫是有章法可循的。在創作優秀的書法和國畫作品的同時,不僅僅要重視作品表面的美觀,也要注重作品本身是否有想要真正表達的東西。所謂“立意”,通俗地說是你這個作品創作出來,一定是蘊含著一定的道理的。這里的“文本”是指你這個作品整體呈現在外部的形象。“道”則是作品包含著的精神層面的意義。在掌握了這些方法之后,決定“作品想要表達的是什么” 是非常重要的。在這此后就是確定構圖和結構章法,好的作品不會在這一環節反復思考和鉆研。所謂的創造意境,就是佛教徒所說的“心境是由心所創造的”。中國書法和國畫中描寫事物的方法并不完全立足于現實,而是一種精神上的提煉,是藝術家技巧、修養、氣質和知識的綜合結果。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經常說“畫外有畫”。如果我們盲目的強調現實主義,只靠技術,而不重藝術,這就背離了中國書法和中國畫的美學原則。優秀書法和國畫中作品的產生都是按照一定的規則產生的,除了外表的整體狀態之外,藝術作品的內涵還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好的作品,不管是書法作品還是國畫作品,它一定是能表達出一些東西的。所謂“意念”,通俗地說是“文載道”。這里的“文本”是外部的“圖像”。“道”是精神內涵。在掌握了這些技巧之后,決定這個想法是非常重要的。此后,為了確定構圖和構圖,一部好的書畫作品在這一環節一直沒有被反復審議。所謂的創造,就是佛教徒所說的“心境是由心所創造的”。中國書法和國畫中描寫事物的方法并不完全現實,而是一種精神上的提煉,是藝術家技巧、修養、氣質和知識的綜合結果。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經常說“圖片外面有一張圖片”。一旦我們只看重技巧,而不重其中的精神內涵,整個作品沒有任何實際含義,那么這種作品就不是藝術。
“起于點畫用筆,系于單字結構,成于整幅章法,美于風神氣韻”是幫助書法和國畫更好地凸顯出其自身特點,將其中蘊含的美表現的淋漓盡致的關鍵點。從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之所以喜歡中國書法和國畫是因為喜歡其簡單、樸素、自然的特點,可以通過簡單的黑白顏色搭配,表達出創作人當時的心境。
中國書法和國畫不僅僅受其自身章法的“約束”,并且也深受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道家、儒家以及醫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對書法和國畫產生了精神方面的影響。古代的畫家主要是通過描繪山川大地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境地,嗯,書法家主要是通過文字,書法的筆鋒、筆勢,來表達自身的情感狀態。作品女人思想情感的融合,是作品達到的最高狀態。
通過監視中國書法和國畫之間的“同理”關系,有助于人們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有共同之處,但也是兩個相對獨立的個體,從中國書法和國畫的“同理”關系切入,有助于響應大力宣傳中華傳統文化的口號,有助于人們領悟藝術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