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培
(重慶市綦江區古劍學校,重慶 401420)
在初中的學科設置中,數學是一門不可缺少的重要學科,在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發散思維、創新思維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在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閱讀大綱,掌握課本知識中所蘊含的思想方法,并使用創新性的教學方法,拓展學生的思維角度,促使學生將學到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應用在實際生活中,提高實踐能力。
初中階段的學生智力已經大大發育,但是還未發育成熟,可以說,初中時期學生所受到的教育將會對以后的人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初中生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創新思維等逐漸形成,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使用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提高學生理論練習實踐的能力,有益于今后的學習和成長[1]。
在以前的課堂中,數學教師主要是對課本上的定理、公式等進行講解,這種滿堂灌的方式是無法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也很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優化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了解到知識背后的解題技巧和解題思路,提高了自己的分析能力和運用能力,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數學綜合素質就會大大提高,有助于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
教師通過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可以幫助學生迅速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傳統的生硬的記憶法不適合素質教育目標下的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優化教學模式,可以促進學生獨立思考,鍛煉不同的思維方式,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更加靈活,并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風格。
對于不同的學生要做到“因材施教”,要考慮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有的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較好,教師可以設置一些難度較高的練習,拓展他們的思維,鍛煉他們的能力,有的學生基礎較為薄弱,針對這種學生教師應該重點進行基礎的鞏固,在基礎夯實之后再安排一些提升性的練習,做到循序漸進。只有了解了學生的特點,并設定合理的教學活動,才能使學生充分發揮潛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要避免學生對教師的印象僵化,在校園里,老師是學生的第二個“父母”,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任何問題,教師應積極處理并將每個學生視為自己的孩子。因材施教不僅意味著尊重個體差異要體現在課堂中,還應該幫助那些生活中可能遇到困難的學生。教育目標的實現需要教師關注學生成長,減輕學生壓力,消除負面情緒,做好學生知識傳授,完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在了解每個學生特點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學生潛能,為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創造一個合適的環境。
不管教師要在課堂中使用何種教學方法,都要以課本為大綱,要對課本中的知識進行總結和歸納,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案并將教學思想體現在課堂活動中,讓學生理解并掌握。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明白數學思想方法的來源、應用方式等,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才能做到靈活自如。教師不僅要重視對數學基礎知識的講解,也可以適當做一些拓展和延伸,介紹一些學生解題中可能會用到、但是課本中沒有體現的內容,引導學生將這些知識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網絡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解題方式,幫助提高學習成績。通過將老師課堂中所體現的教學方法與自己探索出來的方法進行結合,學生可以使得自己的知識體系更加完善,思路更加清晰,有助于全面提升數學綜合素養。
微課程是一種通過網絡渠道進行傳播的新型教學方式,一節課的時間通常不超過20分鐘,這是因為學生的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20分鐘的長度符合學生的記憶規律。很多初中數學教師都喜歡通過微課程的方式講解重難點,通過這種短小的課程方式攻克重要章節,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知識。然而,微課程的應用并不僅限于重難點知識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10到20分鐘內學習數學問題并理解視頻中包含的數學知識。
例如,老師在進行《古典概型》課程的教學中提出這樣的問題:“假設有小明和小紅兩個人,當小明和小紅的學生運動時,他們可以選擇黃色、紅色和藍色運動服三種顏色中的一種,他們選擇相同顏色的運動服的概率是多少?”“當從1,2,3,4中任意選擇2個不同的數字時,兩個數字之差的絕對值是2的概率是多少?”,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下自主完成。學生完成上述練習后,教師可以公布這些練習的答案,并讓學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即時進行解答。在課堂上,通過在線教學資源中的微課程,找到練習視頻,以便學生可以觀看這些微視頻,通過練習加深對錯題的認識。教師采用微課程的形式講解練習,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聽取練習,提高教師教學效率,實現個性化的高中數學課堂。通過利用微課來輔助教師的課堂教學,可以節約數學教師的時間,從而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制定教學策略上,學生也可以通過微課找到適合自己的課程進行練習,發現自己掌握不牢固的部分,進行重點強化,這樣就可以提高高中數學教師的課堂效率,實現多元化的教學,從而為學生的素質教育奠定基礎[2]。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教師優化教學模式不僅是新課改的要求,同時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全面發展的要求,培養良好的創新能力,提高數學綜合素質也可以為學生以后的成長奠定基礎。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拓展學生視野,培育綜合素質,為學生以后的發展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