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秀
(成都市田家炳中學,四川 成都 610061)
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教育應該給生命、給社會帶來什么?……許多年來,人們一直在探索這些問題。教育的本質應該是人的教育。“教育要立什么德、樹什么人”或者說“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時代最根本的教育命題催促我們反思教育的現狀,“被重重圍困的教育漸漸迷失了真面目,這是本真的迷失,源頭的迷失。”教育反躬自省:返本歸源,教育即人,教育即生命,這是教育的真諦。
教育教學應向著培養人、培養人的核心素養回歸。正如北京李希貴校長所言: “我們學校的老師不是教課的,我們是教人的。”
“教課”與“教人”,這是兩種迥然不同的教育觀。從教課到教人,這是讓教育向核心素養回歸,向人的本質的回歸。我們的學生不是單純的知識載體,而是個性獨立、生命抒展、靈魂生長、科學性和人文性都得到充分發展的人。教育承擔著培養人的大任。“現代教育要培養出具備優秀素養的、能適應未來需要的人才”,而語文教育就是在潛移默化中樹立人的自我的精神與人格,陶冶人的情感和情操,建立一個絕對不同他人,而又與他人、與社會、與時代文化相互融洽的真正自我的教育。換句話說,語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在學會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學會成人。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有人認為該學科素養即理解、運用、思維、審美這幾個方面,處處只扣學科。我認為認識不能太過片面,不能只強調學科素養的科目性,割裂學科與整體的人的關系,不把學科與整體的人結合起來。雖為學科素養,但是卻與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相輔相成,這幾種學科素養的養成,用林高明先生的話來說,即是需要培養學生的價值觀、思維力、生命力、學習力、合作力、創造力、審美力。語文課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這些素養,讓他們在聽、說、讀、寫、思中去張揚個性,感受成長。
比如我在教學《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蘭亭集序》《赤壁賦》時,導入新課用未來課堂設施制作課件,上課時展示了各種富有特色的秋,各種意蘊的荷塘,還有海子、海明威等等人的命運,多媒體下的范讀,學生的朗讀等,讓他們感受到了環境對人的成長、對人的心境的影響,體會“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審美體驗。我想把課堂還給學生,于是我提出議題,讓學生自己閱讀,討論,通過網絡查找資料解決問題,學生士氣高漲。這里有聽,有說,有讀,有思,這個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力、審美力。
以下是學生通過閱讀和思考,寫出的《荷塘月色》《蘭亭集序》作者的情感變化過程,總結的文中情與景,情與理的關系及抒情散文的藝術特征:
一、各篇文章結構或情感變化過程:
《荷塘月色》:不寧靜(淡淡的哀愁)——寧靜(淡淡的喜悅)——不寧靜(淡淡的哀愁)。
《故都的秋》:總(清、靜、悲涼)——分(秋院、秋槐、秋雨、秋蟬)——總(清、靜、悲涼)。
《蘭亭集序》: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賢人)——痛(人生短暫、世事無常、歡樂易逝)——悲(古人之興感、今人之虛誕、后人為同調)。
《赤壁賦》: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悲(功業易逝、生命有限、個體渺小、人生短暫)——樂(以不變應萬變,心里釋然)。
二、形散神聚,情景交融,情與理結合。
通過比較,發現不管是現當代散文還是古代散文,這里的幾篇文章在情感變化上都有相似之處;表現在技法上都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情理結合的特點,真可謂在寫作技巧上古今是貫通的。
三、驚喜收獲。古代三篇山水游記散文行文思路一致。本次閱讀的三篇古代山水游記散文,在行文思路上三位大師不謀而合,有著極其相似的特點:先記敘游覽的情況,再進行抒情或發表感嘆或引發議論,并且《蘭亭集序》和《赤壁賦》在記游和生發的感嘆上都驚人的相似。兩篇文章記敘的情況都可概括為有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所以“信可樂也”,“于是飲酒樂甚”;在快樂之時浮想聯翩,感慨連連:《蘭亭集序》中王羲之痛感“人生短暫,世事無常,歡樂易逝”,悲嘆“古人之興感、今人之虛誕、后人為同調”;文章景與情,情與理都如出一轍,極為相似。
他們感嘆作品,感嘆人生:通過資料了解到了散文的特征及文章體現的主題及情感的原因:“一切景語皆情語”,朱自清的荷塘總是朦朧的,憂愁與喜悅是相伴相生的:處憂愁之中而向往喜悅,處喜悅之中而受憂愁的牽掣。它們是作者觀景時矛盾心態變化的兩個方面。但內心的波動沒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發是有所節制的,因為他是個“中和主義者”,這就是所謂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中和主義”的表現。所以無論憂愁還是喜悅,都是“淡淡的”,景色都是“朦朧的”。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卻如此“清、靜、悲涼”,他不過是借這肅殺之景表現內心罷了。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他寫的也是“靜止如水的文學”。郁達夫曾說:“現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現的個性,比從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所以,寫作就是寫心。
開放的課堂和積極的引導激發了學生們的文字創造力,學生寫蘇軾:
你游山玩水,留下了眾多流傳千古的佳作。回望這起起伏伏的一生,你感嘆自己人生的變化無常。但你早已把紅塵看破,心知過去已無法改變,著眼于當下的生活才是你年邁之時的情感重心。你在經歷了一生如此之多的變數、嘗盡人生冷暖后,最終你還是選擇化作東坡的一撮沙土,將自己永遠地留在你一生始終向往的自然,在天地間留下你潔身自好、樂觀積極的人生品格。你的節操,你的詩詞值得我們永遠去學習與傳唱。(摘自《永遠的蘇軾》一學生)
這樣的語文課之后,誰還能說他們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上沒有收獲呢?
教育教學是一門沒有止境的學問,唯有不斷地更新思想,探索方法,與時俱進,才能讓課堂散發出活力,讓學生素養真正地得到培養。愿我們在語文教育這片天地中成熟;在語文學習中張揚個性,體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