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美芳
(橫縣人民政府幼兒園,廣西 南寧 530300)
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幼兒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態度的獨特方式。近年來,我國在幼兒園音樂教育的理論開發和實踐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相關活動研究的發展迫切需要我們加以重視。其中的音樂教育是幼兒園藝術教育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幼兒園五大領域教育中必不可缺的內容,無論從社會的發展還是幼兒個體的發展來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因此,應該發揮音樂教育的特殊功能,利用音樂來塑造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用音樂來建構健康的人格,為幼兒的身心和諧和健康發展創造條件,重要的是利用音樂活動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和團隊能力。
俗話說:“身教重于言教”。要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教師應處處為幼兒做榜樣。如:第一次玩音樂游戲《找小貓》。保育員老師在教室后面協助。我對大班小朋友們說:“我彈琴,就不能為大家扮演貓媽媽了,小朋友們又還不會!怎么辦?”稍頓,提議:“請保育老師和我合作好不好?”于是,保育老師這位“貓媽媽”走馬上任,教學進行得很順利,小朋友們很快學會了游戲的玩法。之后,教師對幼兒說:“今天,保育老師和我合作,教小朋友們玩游戲,你們高興,我們也高興!看來,合作能讓我們更快樂!”教師表現出來的那種對合作的喜歡、重視,在不知不覺中,讓幼兒也會喜歡上合作,產生“合作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的想法,從而由衷地“愛上”合作!
音樂是一門動感的藝術,能給大班幼兒帶來愉悅之感。在音樂活動中,教師應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階段以及大班幼兒的認知經驗為大班幼兒努力構建合作學習的平臺,讓幼兒充分享受到音樂帶給他們的愉悅,讓大班幼兒在音樂活動中進一步學會合作。比如,教師在歌唱活動中,靈活地根據歌唱的內容,巧妙地將游戲滲透其中,引導幼兒在游戲中合唱,在唱歌中游戲,教師應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游戲角色,自主交流歌唱的感受,自由、輕松、和諧的合唱游戲氛圍,讓幼兒感到新鮮有趣。教師應通過開展音樂游戲活動為大班幼兒構建合作的平臺,教師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盡情挖掘有利于培養幼兒合作能力的因素,并因勢利導地培養大班幼兒的合作能力。
教育過程中,我們發現:幼兒雖有強烈的合作意識,但沒有很好的合作方法,往往產生事與愿違的效果。因而,恰當的方法是幼兒保持合作的有效法寶。
有時,我們需要直接展示方法。比如:打擊樂器教學中,我們讓幼兒熟悉了每一種樂器的伴奏譜之后,幼兒仍然不能整齊開始時,教師及時引導:“請看好老師的手勢!我吸一下氣,把手抬起來,就是預備!手向下打拍子,就是開始!”并且,教師讓幼兒空手看老師手勢練習,在幼兒已經熟練老師手勢,空手能夠整齊的開始后,再讓幼兒拿樂器演奏。效果好極了!
也有時,我們需要讓幼兒相互學習,間接地讓幼兒掌握合作的方法。音樂游戲《小小交通警》教學中,教師把幼兒分成了A、B、C、D四組。游戲的前半部分是表現車輛擁擠的,所以每個車隊都是擠擠扛扛的,以體現“橫七豎八擠一起”。到了第二段音樂就是表現車輛在小交通警的指揮下排列整齊了。這時候,B組幼兒就比較整齊,而A、C、D三組就亂成一堆。于是老師請B組的琳琳為大家介紹:“你們怎么就走得很整齊呢?”琳琳說:“我們是這樣玩的:等到第一遍音樂結束時,我就說一、二、三,大家都向前看,看前面一個小朋友的后腦勺,我們的車隊就整齊了。”聽完了B組的介紹,老師又請B組為大家表演了一次。然后,老師故作明白狀:“原來他們是一個看著一個的后腦勺,就整齊了!”老師轉朝其他三組小朋友:“你們也學學他們吧!”于是,引導幼兒又玩了一次,這次,四個“車隊”就都很整齊了。
合作能力不是幼兒天生就有的,需要教師教給大班幼兒合作的方法,真誠地去指導大班幼兒進行合作,讓幼兒學會合作技能。大班幼兒在音樂活動中更喜歡用動作、用幼兒天生喜歡的游戲,表達自己對音樂游戲活動的理解,從而體驗到合作的樂趣。比如,音樂游戲“火車鉆山洞”、“貓捉老鼠”等活動中,幼兒必須通過通力合作才能體驗到游戲的快樂,獲得游戲成功的愉悅,幼兒在這類音樂游戲活動中交往合作能力得到發展。比如在“找朋友”的音樂游戲活動中,大班幼兒一邊唱一邊也與同伴相互觸碰頭,相互觸碰臉,相互觸碰腳,彼此之間陌生感消除,構建出一種自然、和諧的合作氛圍。又比如在“拉拉手”的音樂游戲活動中,幼兒們自主選擇伙伴,在快樂的歌聲中手拉著手,進行著情感的交流碰撞,大班幼兒共同合作,共同分享,共同分享合作技能。
總之,在音樂活動中培養大班幼兒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使幼兒學會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品質進而健康地發展,才是育人的宗旨。當然,在教學中,我們應抓住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幼兒進行良好的音樂教育,在音樂活動中讓幼兒感受到團隊學習、合作游戲帶來的成功和快樂。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大膽探索、大膽實踐,努力探索在音樂活動中培養大班幼兒合作能力的最佳策略,努力尋求多種途徑與方法對大班幼兒著力培養合作能力,以讓幼兒充分體驗合作帶來的愉悅與成功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