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冬
(河北省承德高新區上板城初級中學,河北 承德 067000)
“交流互動”教學強調了小組討論和組際交流,評價學生行為時,不只是依據個體的進步程度,而是注重一個小組的整體進步,每個小組獲得的成功都依賴于小組中各位同學的共同努力,使教學活動成為教師、學生、教材、環境之間的多邊多向的信息傳 遞活動,突出了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學生個人目標與群體目標之間相互聯系,由此在學生中形成互助、互勉、互愛、互尊的良好人際氛圍,培養了學生團結協助的精神,發展了學生積極向上、民主科學的良好心理品質。運用“交流互動”教學模式,進行英語課堂教學。“交流互動”教學的基本模式結構為:教師啟動—學生自學—小組討論—組際交流—練習評定。
在“交流互動”的教學中,學生的動是以教師的啟動為基礎的。教師在講授新課前對學生作適當的引導,在講授較難理解的課文前,先向學生介紹一下有關背景知識并提出教學要求,為學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主要做好引導工作,掃清學習新知識的障礙,為學習新課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
在新授課伊始,教師要根據學生心理、生理上的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生容易達到的“階梯式”的教學目標,然后向學生提出本課的學習目標,明確自學的方法和要求后 ,由學生個人自學,讓其自己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探尋知識,為小組討論做好準備。
在學生自學、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開始小組討論。小組一般由4人(優等生1人,中等生2人,差生1人)程度各異的學生組成,每隔一段時間,小組要重新組成,永遠保持“同 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學習程度。在課堂上,小組匯報自學情況,一般控制在15分鐘左右。各小組的成員用英語匯報自己的預習情況,主要回答本課的學習目標和自學目標,組內成員 采用輪流提問題的形式;小組長把各組員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總結起來讓大家一起思考、討論;最后各小組長把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歸納起來,以便在組際交流時能解決這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通過巡視和參與,筆者發現大多數學生通過自學能較好地理解故事內容,基本上能正確回答問題,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回答不夠完整,這時,教師不能講解、包辦過多,要相信學生,讓他們自己設問、答疑。當學生有困難時,教師不要輕易地給他(她)“標準答案”,而是設法引導,讓他(她)自己做出正確或接近正確的答案。通過學生自學,在此基礎上進行討論,組內同學相互學習,團結協助,共同達到學習的目標。
在小組討論后,進行組際交流,也就是全班同學一起交流,教師先讓討論得比較成熟的小組代表發言,匯報該組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組作出補充、質疑和評價,再由各 組提出本組的疑難問題,組際之間進行討論、解答。經過一陣激烈的討論后,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做好調控,讓學生的討論始終圍繞課文中心和話題,突出關鍵問題;最后,教師不失時機地進行引導,師生共同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形成一致意見。這樣,不僅使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在課堂上大膽地、盡情地交換各自的看法,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分析、判斷、推理等多種思維 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們的語言技能也得到提高,學習潛能和創造力得到發揮;更重要是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克服了自我中心、膽怯等不良心理品質。如在本課的學習中有的組提出:Why did the American people love Abraham Lincoln so much?通過引導、解答,并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獲得并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在組際交流后,教師按一定的評價標準對各個學生進行全面、客觀、準確的評價 .而課內練習是學生鞏固知識的必要環節,也是檢測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師及時運用預先 設計好的練習題,從知識的不同層次、不同側面讓學生練習測試。在學生自練的基礎上,讓其互評、互議、互批、互改,對其中出現的代表性問題,教師也不急于講解,而是采取全班講座的形式,通過學生互評、師生互評等手段來解決。“交流—互動”教學采用當堂檢測 教學效果的方法,反饋迅速,校正有效,有利于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總之,互動教學模式充分考慮了中學生的生動活潑和強烈的好奇心、表現欲,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但也留給我們英語教師許多思考。互動教學模式有許多優點,對課堂的有效教學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加以適當調整和必要的補充,才能達到進一步的充實和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