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華
(新疆省阿拉爾市十二團中學,新疆 阿拉爾 843301)
課堂只有短短的40分鐘,“向40分鐘要效益”是老師們一直追求的目標,有些老師增大課堂練習容量,將課堂排得滿滿的,擠占了孩子們的聽講時間;有些老師增大課堂時間,提前上課,推遲下課,擠占了孩子們的休息時間;還有些老師為了節省課堂時間,滿堂灌,自問自答,擠占了孩子們的思考時間……這些做法有違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破壞了孩子們的數學學習興趣,表面看節省了時間,增大了課堂容量,實則拉遠了孩子們與數學之間的距離.如何既尊重孩子的意愿,激發孩子的數學學習熱情,又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筆者認為在保證孩子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從時間、內容、方式上依次擴充,目的是擴時、擴容、擴變,多方面地拓展孩子視野,擴充課堂容量,同時給孩子們留有足夠的時間去探索、交流,這樣才能真正構建起高效的數學課堂.
擴時,包括擴展課前預習時間及課后復習時間,有些孩子屬于慢熱型,對于課堂上短暫的40分鐘,還沒進入狀態就下課了,因此,課前預習很重要;而對于一些遺忘較快的孩子,課后復習也很重要.如何促使他們主動地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呢?
前移擴時,需要導學案的幫助、引導,尤其是面對較為陌生的知識、容量較大的課堂,需要孩子們提前預習.預習案可以是孩子們自主設計的,可以是老師統一設計的,前一種,更便于孩子發揮,后一種設計指向性更明確,兩種設計方案可謂各有千秋.
比如,《納稅》一課教學時,由于納稅距離孩子們較遠,本節課涉及的稅種較多,在練習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稅率,有營業稅、消費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增值稅、個人所得稅、車輛購置稅等,如果不明白稅率的含義,解題不會順利.有的老師是通過一系列圖片和文字介紹納稅,而課堂上短短的兩三分鐘,三言兩語是介紹不清楚的.有老師提前讓孩子們利用手抄報的形式,課前收集納稅的相關知識,再通過課上的展示、交流解決公民為什么納稅?稅種、稅率、應納稅額的算法、繳納稅款的用處……這樣的設計就像拓荒,看似無關緊要,其實是在幫助學生理解納稅的意義,并據此會求應納稅額、各種收入和對應的稅率.
后續擴時,可以在實踐活動中讓孩子們完成,其間滲透著他們對于知識的理解.比如折扣問題學完后,通過一些練習,孩子們知道商場、超市中的優惠方式包括打折、滿三百返三十的現金、滿五百送五十元的抵用券、滿十送二、買車送鎖等不同形式,老師可以用《貨比三家》為題,讓孩子們寫一篇購物的小論文,來理解生活中的購物問題.完成后的小論文再擇優讀一讀、展示的過程就是加深認識,拓展認知的過程.
上面的擴時了無痕跡,形式豐富,還拓展了孩子們的視野,培養了能力.因此,在課堂上的擴容,也要如此精心創設,逐步發散孩子們的思維.
比如,在《圓柱的體積》教學時,有位老師是這樣設計的,她先讓孩子們大膽猜想與圓柱的體積相關的因素及相關計算圓柱體積的公式,有的孩子提前預習,知道了體積與底面積、高有關;有些孩子根據學具的擺放猜出了與側面積、半徑相關……板書記錄了孩子們的相關猜想公式,接著老師讓同學們小組合作——結合學具,想辦法證明某個公式對或錯.最后在孩子們的驗證后,得出圓柱的體積 = 底面積 × 高、圓柱的體積 = 側面積的一半 ×半徑、圓柱的體積 = 高 × 半徑 × 底面周長的一半.大半節課都在推導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而且多達三種,但結合練習,我們知道,有些練習僅靠底面積乘高,是無法便捷求出圓柱體積的,孩子們也會因此根據題目條件選擇合適的公式計算.
學以致用,我們的數學學習不是僅僅掌握幾個公式,會計算幾道數學題,更多的是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比如前面的關于購物的小論文,就是生活問題的擴展,因此,生活問題的練習必不可少,將數學知識包裝為生活問題,或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引入課堂,都是一種擴充課堂容量,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好途徑.
除了擴時、擴容之外,我們在課堂上,更要注重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應用,有些知識需要孩子自學,有些知識需要老師指導,有些知識可以讓孩子們合作學習.孩子會說的,老師千萬不要說;孩子會做的,老師不能代替.畢竟通過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識,掌握更加牢固.因此,我們在學習方式的安排上,可以擴變,將課堂設置為自選超市,讓他們自主探究、自主學習,或是合作學習、互助學習,期間,無論是自學或是當小先生教別人,都有種成功感、喜悅感在其中.這種方式上的擴變思路,也契合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學習金字塔,將學習內容立即應用轉教別人,學習的平均保存率高達90%,因此,我們倡導自助的同時,也鼓勵孩子們互助,集體學習,我們還可以將講臺讓給孩子們,讓他們來教知識、說想法.
總之,高效課堂的構建,務必契合學生實際,量體裁衣,教師從根本上改變思路,同時輔以教師的科學整合,多維施力,多管齊下,學生全身心參與,這樣,學生才會心情愉悅的投身數學學習,他們也才會在既緊張、又充實,更快樂的高效狀態中開展學習,高效學習才會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