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麗吐尼姑麗·阿木提
(新疆伽師縣第四中學,新疆 伽師 844300)
引言:在現階段的語文教學環境下,出現了許多像“假語文”一樣的“假評價”現象,所謂的“假”是指評價浮夸,言過其實,其特征主要是脫離原本的語文教學特點,違背語文教學實事求是的原則,與語文教學的課堂實踐背道而馳,對教學文本進行錯誤的文本解讀[1]。嚴重阻礙了學生的熱情。正確的教學評價應該從學生的發展需求出發,以全面發展學生綜合能力為宗旨,利用評價教學的科學性,幫助學生完成語文階段學習,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將來踏入社會奠定文化基礎。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師、學習伙伴等人的幫助,利用相關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這就意味著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幫助而完成的建構過程。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中,教師的主體性不容忽視,有助于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的建構,因此,要嚴格正視學生語文學習的評價過程,注意學習效果,主動積極地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
學生在教室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自主探索未知的主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會利用教學評價培養學生掌握良好的方法。對于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學生來說,語文的學習不再單單只是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理清文章的脈絡,而注重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教師指導的學習方法,更深層面的拓展學習的深入學習。從宏觀上看就是學生成為這篇文章這首詩詞的"主人"。要想使教學評價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更好的發揮作用,教師首先要建立高中語文學習的檔案袋,實時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效果進行跟蹤了解評價,從細微處考察學生的綜合素養;其次要加強形成性評價的教學,正確對待學生的學法指導過程。形成性評價作為教學評價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主要是測定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并指出語文學習的不足指出在哪里,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也有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以便即使發現學生的不足之處并予以指導。
在高中語文教學評價的過程中,學生應該處于主體的地位。語文學習過程是學生一系列復雜的心智活動和情感體驗的過程,以學生為主體,也是新課改的要求標準,就是要承認學生的主體性存在,承認他們是主動的思想者而不是被動的模仿者。比如閱讀教學,無論是教材內容還是教師的講解,如果沒有學生主體的參與和探索,教材內容就是一推沒有靈魂的“死物”,教師的思維無法轉化為學生的思維,即使教師將自己的理解所都傾囊相授,也不可能豐富學生自己對內容的理解[2]。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潛移默化的地調動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成為自主積極地個體,教師在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不同學生表現出的不同思維特點幫助學生制定相關的評價機制及評價標準。
立足于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發展學生,按照學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心理建構建設教學內容,這實際上也是新課改對語文教學提出的科學化要求。從新課改的改革要求中不難發現,現代教育體系相較于傳統的教育體系更加嚴謹完整,現代教育從科學性出發,充分依據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科學原理,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與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組織建構教學內容。因此,追求科學化也是建立在以學生為主體之上的,是包括語文教學在內的一切教育的必然要求。
高中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是進一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我國現在越來越重視語文知識的學習。以往教師僅僅只是從考試卷上對學生進行簡單的教學評價,從語文分數的得分以及寫作能力評價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隨著新課改的進行,明確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語文學習的效果不在局限于書面作業、考試,而是將聽說讀寫做綜合起來發展。
語文的學習效果評價可以多方面的發揮群體的作用,例如在作文評改時,可以采取學生自我評價、同學之間互相評價、師生之間討論評價等方式進行,由于多人的知識儲備比個人豐富,因此在評價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整改自己的思維,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比教師單方面進行教學評價的效率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最有贊美權利的,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權利,鼓勵學生,幫助學生建設強大的心理,穩定學生的學習狀態,使學生充分感受語言的魅力,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建構自身的語文素養。
高中階段是學生成長過程中重要的階段,教學評價作為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的重要手段,必須受到廣泛重視,不管是對于教師還是學生來說,都要正視教學評價對提升語文素養的積極意義。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要從自身的主體性出發,立足于學生的主體地位,開展有效的教學評價模式,提高評價的科學性,保障學生積極有效的吸收教學評價所帶來的益處,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