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愷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河北 保定 071100)
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教師為中心和課本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忽略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忽略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種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們倍感枯燥、乏味。我們所采用的學習方式、不能僅僅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而更應著眼于學生在學校時期之后的潛力發揮。教育部在新的國家課程標準中實現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改革以學科為中心組織學習內容方式、目標層次和課程多樣化、評價等五個方面的突破。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學習方式””。它是從科學領域或從社會生活領域選取具有研究價值的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于學術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從而使他們的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上得到發展,特別強調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本次美術課程改革,改變了以前單純以學科知識體系構建課程的思路和方法,體現了從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角度,根據美術學習活動方式來劃分學習領域。因此,新《美術課程標準》劃分了“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臺?探索”四個學習領域。“綜合?探索”這一新的美術領域的增設是由于:美術的種類是繼續分化的同時各種類之間綜合化的傾向也逐漸加強;美術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未來社會需要具有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的人才。它的目的是通過綜合性的美術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創造以及綜合解決問題。這個領域包括了:美術各個學習領域一體:美術與其他學科相綜合;美術與現實社會相聯系。“綜合與探索”領域的設置,給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創造了條件。
學生在高中時期,他們的身心方面都已達到一定成熟,己獲得了知識、技能、情感和態度上的發展,為在美術教學活動中進行研究性學習鋪墊好了基礎。他們已經掌握了一些反映自然、社會和精神現象的系統的基本知識和規律;能自覺運用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分析和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實際問題:能對身邊所發生的事件、出現的新事物和社會現象進行思考和判斷。可以運用各種學習方法,有計劃安排學習時問、獨立完成各類作業。有了評價他人和自我評價的能力,初步形成了人生觀和世界觀;有了一定組織管理能力,能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務等等。學生作為研究性學習的主體、具備了以上一些素質,是有效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重要保障。
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師作為指導者,首先要具備研究性教育論的理論知識,把握好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和課程定位。其次,要拓寬知識面,調整知識結構。再次,要有熟練運用現代技術教育的能力。此外,還需要建立一個民主、平等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活動中,學生與教師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充滿愛心的雙向交流。由于師生間,以及學生間的知識結構、知識面的個體差異,因而教師不再是知識、技能傳授和審美的權威,扮演的是指導者、組織者、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力求刨設出利于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情境。
研究性學習活動過程包括:問題的提出與發現、問題的解決和評價三個階段。它的課程設計,除了要符合研究性教學設計的特點和原則外,還要處理好以下四個關鍵因素:(1)這個教學項目是誰而開發的?(學習者或被培訓者的特點)(2)你想讓學習者或被培訓者學到什么或能夠做什么?(目標)(3)課題內容或技能怎樣才能最好地被學習?(教與學的方法)(4)怎樣確定學習所達到的程度?(評價程序)”。高中美術教學研究性學習的領域可以劃分為美術與美之間,美術與其他學科和美術與社會三個層次,三個層次之間又有著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疊。
科學的進步與發展和多元文化形態的相互滲透,美術的內涵被拓寬了,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一方面,從理論上看,一些美術名詞、術語定義,需要進一步探討、界定;另一方面,美術的種類繼續分化的同時,又有綜合化加強的傾向。這類課題的設計出,通過研究性學習,“能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比較全面地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的表現的多樣性及美術發展規律與趨勢。
在教學活動中,加強各學科之間的聯系,強調學習活動的綜合性,既是課改的理念之一,又是實施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領域。
美術教育不能局限于校內,應延伸到學校之外與現實社會相聯系。如把美術與時事,美術與市場等方面內容相結合。
除了以上三方面,還有許多可供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諸如美術與環境、美術與科學、美術與國際交流等等,有待于我們去挖掘、開發。
美術課是唯一不設標準答案的學科,為評價方法和功能的選擇提供了方便。高中美術教學研究性學習的評價,除了要遵循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原則外,還要符合藝術學科的特點。在教學評價功能中應突出激勵和促進功能,弱化評價的甄別和選擇功能。評價的核心是:促進學生的發展,突出評價的過程性和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展開多層次、多渠道的評價:教師對學生評價、學生對教師評價,教師自我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使教師形成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和自我教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者。既要對學生的作品和研究報告做出評價,又要對研究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與合作精神做出評價。在美術研究性學習活動中,采用評語和等級制相結合是比較適宜的評價方法。總之,通過有效、合理的評價實現教學目標,激勵學生更好地投入研究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