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存艷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大樓中學,云南 保山 678200)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與法治》整套教材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貫穿了價值觀教育,顯隱結合、由近及遠、漸次展開。教師需要在備課時讀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隱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在教學中要講好那些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故事和當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故事,用榜樣的力量給學生以啟迪和感染,從而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在課堂上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感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從日常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實實在在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重視培育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從小抓起,在當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就需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教材內容結合到一起,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課堂,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教師要先了解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情況和當前核心價值觀教育情況,才能以問題為導向,創新教學方式,進而有效地規范學生的言行,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把學生培養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始終,但是只有在九年級上冊《守望精神家園》一課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形成、意義以及怎樣培育和踐行,其它各冊教材中隱含著的價值觀,都需要教師在備課時讀透教材,深入挖掘,結合學生不同的生活空間,適時地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例如:七年級上冊《友誼與成長同行》《交友的智慧》,七年級下冊《揭開情緒的面紗》,八年級上冊《社會生活講道德》等課中,從學生不同的生活領域告訴學生要“友善”;除了在八年級下冊的法律專冊對學生進行“法治”觀念培養外,在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走進法治天地》、八年級上冊《做守法的公民》《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等內容教學時,也要注重學生“法治”意識的養成。
情境教學是《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再現場景、還原真實,通過將學生置身于一個特定的情境中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感悟,在價值沖突中重塑價值取向。情境教學可以營造一個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識。教師在運用情境教學時,設置的情境要緊密結合教材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具有生活性,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趣味性。利用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同伴間探討交流,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例如:教師在進行九年級上冊《創新改變生活》一課教學時,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我們鶴崗市教育局每年都舉行水火箭比賽,咱班的王曉同學獲得了二等獎,請他給大家分享下他的創新樂趣。如果你現在就置身于比賽現場,你有什么感受?其他同學在學習和生活中有過類似的創新體驗嗎?請和同學們分享下。”通過設置這樣的情境讓學生體會創新給我們帶來積極的情感體驗,創新無處不在。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我們教師要肩負起這份責任。道德教育要做到知行統一,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學生只知道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是不夠的,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習上,引導學生刻苦努力、勤于思考、互相幫助;在學校生活中,引導學生尊敬老師、關心同學、無私奉獻;在家庭生活中,引導學生孝敬父母、關愛老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在社會生活中,引導學生遵紀守法、關愛他人、愛祖國愛家鄉等。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做志愿者服務、到福利院慰問孤寡老人。總之,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實實在在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又結合當代中國特色,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價值共識。教師在教學中要講好那些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故事,如:古代體現“誠信”的“季布一諾千金”“尾生抱柱”“商鞅立木為信”等;要講好革命戰爭時期的愛國人物故事,如:方志敏、劉胡蘭、董存瑞等;還要講好當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故事,如:感動中國人物的故事、“雙百”人物事跡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走訪當地的先進人物、參加庭審旁聽等。故事可以是學生講,也可以用視頻展示,還可以讓學生排演成短劇等,用榜樣的力量給學生以啟迪和感染,從而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僅能夠提高教學的質量,還能夠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因此學校方面在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一定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重視校風學風班風建設,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開展教學,在教育工作中,教師要以生活中的事跡為例對學生進行教育。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能局限于課堂,還要深入到家庭,深入社會,使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學校教育能實現更好地結合,提升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