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美玲
(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下二臺鎮小學,遼寧 鐵嶺 112506)
在小學的教學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將學生從自然人逐步向社會人過渡,讓學生在系統的知識學習中學會做一個有著全面能力的公民,樹立起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能夠將個人同社會、同國家、同家庭、同他人之間的關系處理恰當。通過系統的學習,能夠讓學生對社會生活進行虛擬的適應,成為能獨自處理生活問題的人。所以,在新課程背景下,課程教學的規劃應當和學生真實生活緊密聯系,引導學生把知識應用于實踐,從實踐中加深課程知識的理解,創新設計課堂的真實生活情景,在趣味的情景課程講解中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實現抽象知識的真實轉化對于學生日常課程學習十分重要,學生通過一定形式的情景觀察、思考,激發思維想象的能力,使得學生們注意力更加集中,課堂教學成效得以大大提高。本文結合小學數學課程的具體教學內容,對生活化教學方法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
老師在實際課程教學中要重視生活案例的引入,如此一來,學生課堂學習更加貼近生活實例,一方面引起學生興趣心,另一方面實現實例情境的有效再現,課堂教學成效明顯提升。舉例如:
《圖形的變換》一課學習時,我借助于學生日常所用的兩個一模一樣的作業本,通過旋轉使這兩個作業本重疊,并提出:“生活中有很多一樣的物品經過這樣的方法可以重疊起來,大家想一想,通過小組交流的模式研究下這個問題。” 課堂引導完畢,小組同學紛紛加入討論,很多同學們研究出新的圖形變換現象,并積極與同學們展開交流。這時候教師站出來順勢的講解圖形變換的相關知識,問題也最終得到很好的解決。如此一來很好的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還加深了學生知識學習,實例情景再現的作用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要想讓學生真正得到進步,需要不斷從理性上將知識深化,同時要在感性認識上不斷豐富。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策略,不斷強化數學教學中的知識,這些知識是學生獲得間接經驗的有效途徑。從學生認知規律以及認知特點來看,學生在進行理性認識的時候,需要感知認識作為前提和基礎。感性認知是學生在生活實際中獲得的具體認知材料,從生活中展現出直接經驗,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系統的引導學生學習,從而形成了最為有效的理性認知,最終能夠促使課程目標的生成和發展。
《小數的乘法》這課學習過程中,舉例的時候可以從生活方面進行,比如:五角錢可以買一個作業本,那么十元錢能買多少個本子?又比如,在學習《長方體與正方體》這部分知識之后,我為學生布置了以下類型的作業。第一類是“說”作業。就是要學生回到家中將自己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向家長或者其他的小伙伴進行口頭上的講解,或者說說自己今天的數學學習收獲。第二類是“玩”作業。就是幾個人小伙伴在一起,互相挑戰,看能否將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及面積推導出來。第三類是“用”作業。找出家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形狀的物體,利用學到的知識進行計算。第三四類是“記”作業。寫下今天所學的感悟,以及收獲等等。通過這種多類型的作業,可以補充書面作業帶來的不足,從而帶來相應的趣味性。用生活中學生常見的問題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關于數學的生活案例數不勝數,事無大小,這些生活問題的解決都和數學緊密聯系。
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將具體知識同學生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從不同角度和不同深度對課本知識以及生活經驗進行探索。可以通過教材中蘊含的生活化知識內容,讓學生學會生活。最好的的是通過設計恰當的問題,讓學生在感知生活的同時,獲取能夠解決實際生活的理性思考。比如:還是《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作者讓學生有條件的情況下參觀木材廠,可以的話詢問加工師傅相關正方體構建問題。當然詢問父母也行。基于這樣的課程作業設置,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在最真實的實踐中理解數學相關內容,促使學生產生積極性思維進行學習。作為一名數學老師,更要對給予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不再害怕學習數學,數學并不是難以學習的,在學會用數學的角度看問題的時候,你才能更加的理解數學的神奇,熱愛生活中的數學。
傳統的數學作業都是書面作業,讓學生通過練習來提升自己的數學知識學習水平。而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進行的小學數學作業布置,就是要改變傳統書面作業的單一模式,將口頭作業和習題作業等多種形式的作業融合在一起。提取出這些作業中的趣味點,從而為學生展示出富有趣味性、挑戰性和發展性的作業。比如,在學習《多邊形的面積》這部分知識之后,我為學生布置的家庭作業就是讓學生對多邊形的基本特征進行充分的了解。在這樣的教學目標基礎上,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設計相應的家庭作業。學生很高興接收這樣的作業形式,從收交上來的作業做可以看出,有的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制作了相應的多邊形模型,同時將各個部分的名稱標出來;有的學生根據學校內容寫出數學小日記,將自己的心得體會充分記錄下來;有的學生對生活中的各種多邊形進行了充分的調查,同時還設計出一些疑問,生活中為何會出現這么多的多邊形形等等的問題。
由于數學的知識由生活而來,這就要求了數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主動的創設多樣化課堂環境,貼近生活,貼近現實。引導學生積極的探索和發現真實生活下的各種問題,用數學的思維能力加以分析和解決,實現數學知識的生活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