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
(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鶴子中心小學,江西 贛州 341000)
新課改的推進,讓沉悶已久的數學課堂煥然一新,課堂活了,學生活了。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探索空間;關注思維過程、關注情感態度的培養,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但是,隨著新課改的實施班級內的兩極分化現象越來越突顯出來,并且越到高年級差距越大。當然,這種差距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學生主體的因素,也有教學客體的因素。怎樣才能減少這種現象的出現?在這里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我的看法:。
數學學科的學習不僅僅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運算能力,同時還應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目前很多學校并沒有重視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這也是導致學生出現兩極分化的主要原因。
學生進入小學階段的學習之后,難免會覺得數學學科的學習有難度。雖然教師也按照新課程改革的方法不斷調整課程并改變教學方式,但是很多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仍然跟不上其他學生。由于學習能力上的不同就會逐漸拉大學生之間的差距,從而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
一般來說,教輔書籍主要是起到指導學生學習整節內容的要求,幫助學生發現問題、查缺補漏等。但部分教師為了能夠節約時間與精力,基本上都會給學生統一選購教輔書籍,且不考慮學生的基礎能力及學習能力就讓學生多練習,多做題,無形之中就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劇兩極分化[2]。
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承認學生能力上的差異,還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無法以人的意志轉移。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對于后進生則要求他們要掌握基本的計算、概念、算理等,夯實基礎,讓他們掌握基礎的知識。對于比較難的問題,就可以不要求他們掌握,確保各個能力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展。對于不同的學生,要根據學習的內容提出合適的教學策略,從而體現出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的原則。
教師要想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應該從兩個方面做起。一方面,實施個性化教學,促進每個學生都能將數學學科學好。學生認為數學難學的原因比較多,但是假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忽略了學困生,這些也是造成學習成績兩極分化的主要原因。有的教師在課堂上都是給學生講練習題,課后讓學生多做練習,這樣只會使得學生學習的能力越來越差,也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見,教師針對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進行個性化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培養他們良好的自學能力。教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學好數學,通過多與學生交流與提問幫助學生學好數學。比如,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學習任務,讓學生根據教學任務主動學習。
基本上各個階段都避免不了兩極分化,尤其是小學階段。因此,教師一定要正視這種兩極分化的現象,充分利用分層教學法縮小學生的差異。首先,教師還應該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個體情況,將學生劃分為優秀層、中等層、基礎層等,對于這些分層,教師不要在班級上公布,做到心中有數即可;其次,教師還應該認真備課,準確地把握數學教材的內容,然后根據學生的學習層次對他們提出學習上的要求。比如,在教“年、月、日”的知識時,對于基礎層的學生,要求他們掌握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小月的知識,記住各月的天數等基礎的知識。對于中等層的學生,則要求他們掌握基礎層知識的基礎上再掌握一些教學的重難點內容,探索年、月、日之間的關系,并且掌握大小月的判斷方法。對于優秀生,則讓他們在二者的基礎上得到突破。最后,還應該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評價方法,盡量以學生能夠領悟到學習數學的成就感為主,從而提高學生的主動性,有利于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教師要正確對待學生出現“兩極分化”現象的成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校正措施。相信通過教師的不斷努力,一定能夠改變學生的“兩極分化”現狀。
“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本次新課改最基本的理念與最根本的追求之一。從這個理念至少讓我們明白了兩點:一是教師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學生,要讓所有的孩子得到發展。其二是學生的發展是有差異的,教學中要注意學生之間的差異,因材施教,減少兩極分化現象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