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華
(河北省巨鹿縣觀寨校區(qū),河北 巨鹿 055250)
合作學習是從小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的有效途徑。所謂“合作”,這里指在學習活動中,逐步建立起新型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生生、學生與家長的合作互助的人際關系。使學生在此氛圍中,不斷培養(yǎng)合作意識、合作態(tài)度、合作情感,不斷推動學生合作行為,逐步使學生具有合作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我們要努力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在語文方面奠定基。
每個學生都有一些超越時空的思維空間,從中隱藏著許多新異的思維,常會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學習可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他們互助互學,集思廣益,讓需要解決的問題從學生中來,再到學生中去,這不僅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而且在參與互動的過程中增進交流,使其智力品質與非智力品質同步開發(fā),有助于學生從更廣闊的角度去吸取知識、認識世界。小組合作學習正是在這種精神指導下應運而生的一種學習方式。它越來越受到廣大師生的青睞,并被廣泛運用。然而,在廣泛運用的同時,又不免會出現(xiàn)“一窩蜂”和“優(yōu)等生處處占先,后進生時時靠邊站”的不良現(xiàn)象。
(一)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為全體學生,尤其是為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課堂參與機會,增強了主體參與性。
(二)學生的小組學習活動雖然不能等同于科學家的研究工作,但是組織形式和探究過程的相似,為學生獲得科學研究的相關體驗提供了基礎。
(三)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將個人獨立學習成果轉化為全組共有的認識成果,培養(yǎng)了群體意識和活動能力。
(四)小組合作學習有互查作用,能使學生從別人的錯誤和方法思路中學到更多的知識。
(五)小組合作學習后的匯報有利于開展有競爭的合作,還可以將小組共同的認識成果轉化為全班共有,能激發(fā)創(chuàng)新,拓展思維,提高了教學時效。
(六)小組學習過程中存在著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的過程,具有激勵和導向作用。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我監(jiān)控、自我調節(jié)能力。
(一)小組組建要合理
1、合理搭配。學習小組成員搭配的最佳方案是好中差各1-2名,這樣的互助小組才能更好地互助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2、選好小組長。俗話說“鳥無頭不飛,兵無將不勇”,沒有組長的組織和指揮,學習小組只是徒有其名,學生或盲目行動,或遲疑不動,根本無合作可言。應該選智力水平良好,發(fā)言積極,操作能力較強,表現(xiàn)欲望強烈的學生當學習小組的組長。
3、培訓好組長。第一,督促組長積極主動地組織合作交流,使組員養(yǎng)成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培養(yǎng)合作意識;第二,指導組長組織合作交流時,要先進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勵組員大膽發(fā)言,讓會說的先說,不會說的先聽后說,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第三,指導組長在交流過程中進行靈活協(xié)調。第四,指導組長善于收集組員在交流中對同一問題目所做出的不同答案,并及時準確地向老師匯報。從而培養(yǎng)組長的組織、安排、協(xié)調、歸納能力,促進合作交流的有效進行。
4、輪流做組長。當?shù)谝晃唤M長已具備一定組織能力時,就要更換組織者,培養(yǎng)每一個學生的組織能力,產(chǎn)生多位組織者,提高學生的團體協(xié)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交流能力。在這一過程中由于學生個別差異的不同,會明顯表現(xiàn)出不同組織水平,這是不可避免的。作為教師不能因學生的差異就剝奪學生鍛煉的權利發(fā)展的機會,而要致力于在學生原有的能力基礎上使其能力得到提高。
(二)合作要有任務
教師要精心設計討論問題,問題要緊扣教材,圍繞重難點,一定要考慮到學生認知的實際情況,即適中又準確,切忌追求形式上的熱鬧。如在學習張曉風的《行道樹》時,我在學生品味了文章的語言后,設計了這樣一道題供學生合作學習:說說 “神圣的事業(yè)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的含義(提示:為什么行道樹的事業(yè)是神圣的?行道樹忍受了哪些痛苦?深沉的含義是什么?)這道題如果不給提示的話,學生是無法找到含義分析的突破口的,因為有了提示,片刻思考后,學生踴躍起來,平時不愛、不敢發(fā)言的學生也開始和其他學生交流。因此教師設計的討論探究題難度要適中,要了解學生,同時也要把握教材的難點。
(三)合作要有分工
學生是討論的主人,最好由學生輪流主持,人人發(fā)言。教師可以相機指導,促使學生深入討論。學生有的能言善辯善于表達,有的沉默寡言但善于總結。在進行小組合作教學時,我們要因材施教各盡其才,根據(jù)他們的不同特點進行分工,這樣才能達到預期效果,提高學習效率,否則,將事與愿違,甚至適得其反。如在學習《羚羊木雕》一課時,由四名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考慮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分工,他們是:主持人、記錄員、報告員、檢查員。每一角色在組內(nèi)活動時有不同的職責:主持人負責小組全局、協(xié)調小組學習進程;記錄員負責記錄小組學習結果;報告員負責向全班同學匯報結果;檢查員檢查小組學習情況,確認每位成員對學習內(nèi)容的理解。
(四)合作后要講評
合作后要做好總結和講評工作,引導學生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如果班級初建“互助小組”,請一兩個成功互助學習的小組示范討論和評價的過程也很有必要,或者也可以讓這些學生當評判員分布到各小組參與評價。互助小組學習結束后,要充分肯定討論成果。如在學習吳晗的《談骨氣》時,我首先請學生在小組內(nèi)質疑解疑,然后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時,有一個學生提出了小組合作學習時未解決的問題:“貧者不受嗟來之食的事例可否換成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事例?”我當時馬上肯定“他你提的問題真好,有深度!”然后組織各小組討論。再次交流時,同學們分析得很到位。我對他們的種種理解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贊揚,“你說得真好!”“你能理解得這么深刻!”“你有這么獨到的見解太棒了!”這些話會印在每個學生的心里,使他們真正獲得求知的樂趣。
總之,教師只有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小組合作理念,正確把握其精髓與實質,明確小組合作的真正目的與意義,才能有效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