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永琴
(貴州省岑鞏縣注溪鎮中心小學,貴州 岑鞏 557803)
優秀的語文教育者應該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其中包括肢體語言、情感語言等。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也應該運用標準的教學語言,確保吐字清晰,學生能夠理解。同時,教師也要注意語言運用的藝術,將一些幽默的語言融入課堂,這樣有利于學生感知教師的教學內容,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小學語文教師課堂語言藝術是小學語文教師語言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最主要手段。同時,小學語文教師課堂語言既是思維的外在形式,也是教師與學生課堂溝通的橋梁。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會運用語言藝術,捕捉最佳的教學時機,以達到完美的教學效果。
每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都必須要用語言與學生交流。教師運用的教學語言也會直接影響教學效率。好的教學語言自然而然能增強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感染力,促進課堂質量的提高。同時,生動的語言也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為學生營造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可見,教學語言藝術的運用對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小學階段學生學習語文學科主要是要學會表達與運用。語文學科是一門文字性比較強的學科,因此,學生在學習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疲乏的情況,但是教師若能運用一定的語言藝術則能改變當前的一些現狀。為此,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正確地使用語言藝術,不斷提高學生在學習中運用語言藝術的興趣,從而達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效果。
語言貫穿整個小學語文課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在應用語言時要把握語言的內容與尺度。小學生的心理相對比較敏感,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語言的“溫度”,保證不使用過激的語言傷害學生的感情,語氣不可過重,但也要讓學生意識到自身存在的缺點與不足。同時,在語言的“溫度”上,還要求教師用自己的機智幽默化解學生的尷尬。例如,教師在進行《金蟬脫殼》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教師提問學生:“誰會講三十六計中‘金蟬脫殼’這個故事?”話語未落,一學生就舉手。但這位學生說的并不準確,此時,其他學生一陣哄笑。見此情景,教師可以說:“這位同學講得很好,故意留有懸念,讓下一位同學有機會進行補充,接下來誰來接著講呢?”教師利用自己的機智幽默巧妙地化解了學生的尷尬。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把握語言的尺度,用自然真誠的語言引導學生,才能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成效。
教師在語文課堂上運用的語言也應該具有形象性,如此才能將學生的眼球吸引到語文課堂上。當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到一些生動的事例或感人的情節時,也應該營造相應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生動的課堂導入語更能引起學生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以教學朱自清的《春》這篇課文為例,筆者這樣導入:“一說到春,我們的眼前也就出現了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的美景。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都用自己的筆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美麗的春景圖。接下來我們要學習的是朱自清筆下的《春》,讓我們一起走進作者筆下美麗的春天。”如此,通過這樣的課堂導入方式,學生在生動形象的課堂導入語中也更能產生共鳴。
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意識的把已經學過的知識和還未學到的內容聯系起來,把課本的知識和現實的生活聯系起來,穿插一些有關的作者生平、時代背景等,最大限度的充實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同時,小學語文教師的課堂語言具有一定的教育目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傳道”和“授業”,即“教”與“學”同步進行的過程,這也就決定了小學語文教師的課堂語言要帶有教育性。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鳥的天堂》時,在引導學生領略了“鳥的天堂”的美好風光后,話鋒一轉,說出現在生態破壞嚴重,許多人肆意捕殺鳥類,危害到它們的生存環境,為了我們的朋友,我們要好好愛護鳥類。這一番話會像種子一樣,將鳥類的思想播種進孩子們的心田,同時產生巨大的教育作用。
教師的評價語要注意以激勵引導學生的學習為主。那么教師如何才能發揮語言的藝術,激勵并引導學生呢?筆者認為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的評價語要盡可能的精簡,要盡量以最簡單、最準確的語言讓學生明白自己存在的優點與缺點。比如,以教學《珍珠鳥》這篇文章為例,在課堂上筆者讓一位學生示范朗讀,但是有一個地方這位學生讀得不是很正確。為了不挫傷這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筆者這樣評價:“你在讀‘這個小家伙’這幾個字時,停頓得稍微有點重了,老師想讓你輕一點讀,看看能達到什么樣的效果。”這樣的評價不僅能讓學生知道自己在朗讀中存在的問題,也能避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小學語文教師課堂中的態勢語言變化主要表現為衣著服飾的端莊與大方;以及教師在課堂中的表情變化,包括眼神與微笑。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不斷訓練與學習,形成一個完美統一的教學形象,為出色的完成教學的任務而奠定一個扎實的基礎。
小學階段的語文是一門基礎的學科,也是重要的一門學科。為此,教師在教學中運用語言藝術時要把握語言使用的尺度,課堂導入語要生動形象,評價語要以激勵引導為主,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投入語文課堂的學習,從而讓學生不斷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