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
(河北省順平縣白云鄉白云小學,河北 順平 072250)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使他們作為獨立個體,能夠善于發現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蘊含的規律,并具備相應的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才能對學生進行創造能力的培養呢?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只要有創造的意識、每個人都可以去創造通過創造的行動,就會取得創造的成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一切創造發明的源頭。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在教材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認知矛盾",產生問題,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境界,這樣,學生的探究、創新意識就會孕育而生。
求異性思維,又叫逆向性思維,是指學生在思維過程中拋開教材所提供的條件或不按照教師預設的思路導向而產生的一種與此相反或相對的轉向性思維方式。求異性思維能促使學生多角度、多方向、多層次、多途徑地去思考問題,能使學生根據事物的不斷變化,靈活機智地進行不同的理解,做出不同的判斷,得出不同的結論。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全方位、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鼓勵學生敢于標新立異,不落俗套,敢于創新。同時要設法引導學生突破常規模式,拓寬思路,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從中找到最佳方案。
現代課堂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在重組現存知識的基礎上去探究、去發現、去創造,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自己創新的意識和能力。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聯系起著兩方面的作用,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創造的聰明的工具。學生動手操作實驗,能真正明白知識的實際意義。教學時,要放手讓學生參與操作,通過擺、拼、剪、量、捏、拆、畫等活動,激勵學生在手指尖上創新。結合教材內容,開展數學課外活動,拓展書本知識。數學實踐活動既能使學生鞏固學過的知識,又能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在實踐活動中發展學生的創造力。
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曾經說過:"人之所以可貴,在于能創造性地思維"。依據學生喜歡標新立異、表現自我的心理特點,我認為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支持、鼓勵學生思考問題時能打破常規,不墨守陳規,用于創新,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見解,從而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提高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渴望成功是學生內在情感的需求,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必須改革評價標準,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欣賞學生就必須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學生的性格各異,老師要有一顆寬闊的心,善于包容學生,諒解學生的錯誤,同時應看到學生可貴的潛質,著力挖掘。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不能因個人好惡而對他們冷嘲熱諷,泯滅他們的創新意識。對學生迸發的創新思維火花,要加以呵護,不要吝惜自己的大拇指以及"你真行""你真聰明"等激勵人的話語,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產生內在的、高層次的愉悅和強大的內驅力,以爭取更大的成功。
兒童具有特殊的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勝心理,創設競爭情境,能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標新立異,大膽創新。為了使學生在展示自己能力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喜悅,為主動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也為了便于教師能了解和考查學生掌握本節課知識的情況,以便查漏補缺,教師可結合本節課學習的內容給予學生一定材料,采用多種形式,如比賽、復述、即興表演、人物對話等,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進行能力的展示。競爭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讓他們體會到自主創造的樂趣,創造性潛能得到了充分發掘,創新能力也得到充分培養。
教師要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增強服務意識,為學生學習創設情境,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相信每一位學生通過努力都可以有所發展。教師應把微笑帶進課堂,及時激勵學生,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及時評價。用簡短而富有鼓勵性的語言:"你說得不錯"、講自身感受"我真行",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在學生出現思維障礙時,應鼓勵學生:"不要著急,慢慢說","老師相信你一定能說好","這回講得真不錯",使每位同學都感到"我真行",體驗到品嘗出勝利果實后的喜悅。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只要體驗到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從而形成滋育創新意識的土壤。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開拓視野,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有利于增長智慧,使學生整體素質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