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媛媛
(內蒙古師范大學青年政治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中國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孕育著各式各樣的文化,源遠流長的文化,也許是建筑的雄偉讓你感到自豪,也許是四大發明讓你由衷佩服,又或許是民間的藝術讓你驚嘆……但是隨著現代化的到來,有的傳統文化卻在悄無聲息的消失。
就拿方言來說吧,幾乎每個地方都會存在方言的現象,有研究者說:方言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方言是語言的活化石,承載了某個地方的歷史文化信息,是每個地方所獨有的文化。但是隨著普通話的逐漸普及,方言的現象逐漸減少了,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身邊,并且消失的速度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方言,本來某個地區的人都會,最后發展到大部分人都會,而現在逐漸變成了少數人會,可想而知,要是繼續這樣發展下去,以后就不會存在方言了。普通話的普及,造成了方言的消失,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蛟S普通話才更符合時代的潮流,會讓你走的更遠,但是不要忘記你從哪里來,我們不應該讓這種現象蔓延下去,應該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方言的魅力。
傳統節日也算是傳統文化的一種,現在的節日明顯沒有節日應該有的氛圍了,例如春節,本應該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不管有什么困難,在春節這一天都要回家團聚,可是現在呢?用老人的話說就是年味越來越淡了,有的人忙于工作,無法回家團聚,只留下家人坐在電視機前看著所謂的春節聯歡晚會,實際上的春節和普通的日子差不多。端午節也只是為了吃粽子而存在,忘記了端午節的來源和意義,等到端午節被韓國人注冊之后才懂得保護傳統文化。在那些年輕人的眼里西方的情人節和圣誕節比傳統的端午節和春節更加重要了,對國外的節日很重視,過得也很浪漫,反而認為中國的節日已經趕不上時代的發展,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對于傳統文化的忽視已經不是一時半刻了,我們應該保護屬于我們的文化遺產,要把屬于我們的民族特色傳承下去,如果連國家傳統文化我們都保護不了,那我們還怎么繼續向前發展呢?如果傳統文化還在悄悄發生變化,而我們依舊沒有采取任何措施,那將會是我們的時代的悲哀。面對傳統文化的問題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首先,政府要提倡保護傳統文化。政府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保護傳統文化首要的任務就是創造一個保護的環境和條件,來喚醒年輕一代人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與保護意識。傳統文化是在歷史長河中慢慢積淀形成的,與民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自然形成的,也是從很簡單的文化發展而來,對群眾的生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除了人民的力量以外,政府的力量也很重要。面對傳統文化的問題,政府和有關立法機關應該采取一些適當的手段,體現出政府對于保護傳統文化的作用,例如,重要的節日可以列為國家的法定假日,加強這方面的立法執法效應,這樣能夠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在政策上,要提倡人們在過節的時候,研究一下節日的來源和意義,并且了解到這個節日對于民族的發展有什么意義。政府還要加強文化的宣傳和文化的教育,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有著深刻的人文主義精神內涵,要大力的弘揚和發展,讓傳統文化的內涵深入到每個民眾的身邊,讓傳統文化的氣息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就像現在有很多關于民風民俗的節目,政府可以多投資一些類似的節目,給予一些政策上的支持,通過電視節目把傳統文化傳承發揚起來,特別是在網絡先進的時代,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宣傳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達到重視傳統文化的作用。
其次,作為文化傳播與發展的接班人,我們青年一代的責任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理應擔負起保護傳統文化的責任。首先作為文化的傳承者我們要認可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要知道是中華民族的本土文化養育了我們,從封建文明到現在的二十一世紀,這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進步的過程,我們應該為之感到自豪。其次,對于外來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收更好的文化,不應該盲目追求外國文化,反而忽略了本土的文化。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要正確區分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糟粕,傳統文化的發展要與時代的潮流相一致。最后,要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創新,積極開展新的活動形式,這樣才會讓更多人關注到傳統文化的新發展,才會在青年一代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支柱,體現一個國家的深厚文化底蘊。保護傳統文化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必然選擇,如果一個國家沒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就猶如沒有國家特色,就會在政治舞臺上失去影響力。所以,我們要保護好我們的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