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恕賢
(河北省廊坊市高級技工學校,河北 廊坊 065000)
校企合作是辦學層面上的概念,是一種辦學模式;“工學結合”是人才培養層面上的概念,是一種育人模式。因此,職業教育應該與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在深入探索企業人才需求的基礎上,逐步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只有這樣職業教育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
根據我國現在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校企合作的深度可劃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學校專業設置依據企業的中、長期發展所需人才規格確定,合作方式包括:職業類學校與企業合作建立校內與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為企業員工、校內學生及其他人員提供專業的學習場所及實習指導;聘請行業、企業專家,建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對專業建設、發展給予指導。
學校通過對行業、企業調研,能根據行業、企業的發展現狀,為企業提供員工培訓、技術改造、建設方案等深入服務,同時,將學校學生的培養融入上述合作中,合作方式包括:校企合作開辦“訂單培養班”實行企業冠名制,企業與學校能同時實現招工與招生同步,為學生未來就業增加了保障,為企業培養針對性強的人才;校內專家與企業專家就企業短期內生產上存在的問題,共同研究解決方案,解決企業的燃眉之急;校企合作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在這種合作基礎上,學生在企業與學校進行交替學習,由企業和學校雙向教學及管理,教學更有效率,可以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適應企業的崗位要求,最終促進學生就業。校企合作達到這個層次時,產學研都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因此這個階段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校企雙方在充分了解彼此的基礎上,以互惠互利為基礎開展合作,學校針對企業的長期發展,進行技術研究和改造,而且要在一定時間段內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為企業的發展做出貢獻,企業也要根據合作協議,向學校提供資金、資源等方面的支持,這樣的合作才能保證物盡其用,真正實現產學研的緊密結合,這種合作方式包括:校企合作建立技術攻關研究所,為行業、企業技術發展提供動力;校企雙方股份制合作辦學,在提高學校與企業知名度的基礎上,解決招生與就業問題,真正提升職業教育的品質。
根據上文對校企合作三個層次的探討,可知其在我國職業教育中的地位已經越來越高,對職業教育的各方面都有推動作用,下面就其對職業教育的推動方式進行歸類:
毋庸置疑,職業教育要想有充分的發展空間,校企合作就不能僅僅停留在“量”上,而更應該重視“質”,而校企合作的“質”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職業教育的教學理念能否與企業需求、社會發展契合。現階段,我國校企合作都以實施合作項目為基礎開展,校企雙方展開了“由淺入中”層次的合作,包括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共同選定、編寫教材,共同實施教學和實習實訓計劃、共同培養師資等方面,在這種不間斷的合作過程中,職業教育也在逐漸探索自身的人才培養模式、科研項目、課程體系、課程改革、教學模式、評價體系,促進教育教學理念不斷改革。
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不僅需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還需要有專業的實踐技能及一定的科研能力,教師實踐能力不足,指導實習、實訓能力不過關,這就成為阻礙職業教育發展的最嚴重“短板”。而校企合作是推動教師成長的有利契機,一方面可以派出教師到生產現場觀摩企業員工實際操作過程,學習最新生產工藝、崗位技能及職業標準,掌握企業對職業院校畢業生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的要求;另一方面,針對合作項目爭取企業支持,引進、聘請企業技術能手、培訓專家為職業院校的兼職教師,與校內專職教師形成穩定的教師團隊,從而改善專業教師團隊的師資結構,壯大“雙師型”教師隊伍。通過合作開展項目的機會,使職業院校教師全面成長,及時更新專業知識、熟練指導實習、實訓課程并快速提高培訓水平及科研能力,在職業教育工作中實現“一專多能”的理想。
在我國當前教育和行業、企業體系各自獨立的情況下,為了確保校企合作深入的推進,就外部保障體系而言,政府必須要出臺相關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利用自身所掌握的國家和地區多方面資源,在健全校企合作制度保障體系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引導、推動、協調、監督、評價的職能,不能袖手旁觀,只有這樣才能引導校企合作向正確的方向前進,少走彎路。
現在,很多高職院校都存在人員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追其根源主要是由于很多地方高職院校都是由原來中專院校合并轉型而來,院校重組之后,為了能快速達到國家對高職院校的設置要求,新人職的教師普遍學歷很高,但是缺乏企業工作經驗。校企合作機制建立之后,如果實行校企人員共用制度,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師資配比問題。當校企人員共用意向確立之后,對于輪換工作崗位、工作任務的企業員工和學校教師都需要有完善的薪酬制度和福利待遇作保障。同時,對于主動承擔技術培訓、技術研發和技術服務等任務的企業員工和教師還應該在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
綜上所述,良好的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但同時,校企合作要想長期、健康地發展下去,校企的良性互動與利益互補都是必不可少的推動力,當然,除了校企雙方的努力以外,政府參與、財政投入、政策傾斜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此不贅述。最后,校企合作的真正目標應該是建立起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組合,將職業教育資源的能量轉化為推動企業發展、經濟增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