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會計學院
2008年,大數據的概念被第一次提出,隨后便對時代發展、信息變革帶來了巨大影響。2014年,大數據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數據具有四個關鍵特征,分別是:海量化、多樣化、快速化和價值化。
《中國會計百科全書》將會計信息定義為進行會計管理而搜集、加工、整理、存儲的數據資料,以及經過加工整理并為達到控制目的而輸出的各種數據資料。從廣義來看它包括財務信息和業務處理中的有關經濟信息。它對于組織管理、輔助決策至關重要。而會計信息對于決策的有效性又受到會計環境的影響,因此,面對大數據時代新的變化和特征,傳統會計信息已經無法滿足特定經濟、管理決策的需要,對會計信息的重構迫在眉睫。
會計信息重構就是在現有內外部數據基礎上按照特定的決策需要進行數據或信息的再加工,使之能夠成為決策有用信息。
袁振興、張青娜等(2014)在對大數據對會計的挑戰研究中指出大數據時代會計信息的結構會更加復雜,計量屬性會更加多元化,財務報告的相關性和范疇也會擴大。潘正軍(2015)發表觀點認為大數據環境下會計理論將發生重構,會計信息質量在相關性、可比性準確性和真實性方面將有很大提升。莫瑩穎(2017)認為大數據時代財務會計正在向管理會計轉型,這個過程必須提高信息化的利用程度。張新成(2017)提出大數據時代基于會計流程再造,財務報告信息質量將從非貨幣價值信息披露、經營動態實時披露和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向融合的方面來得到提高。通過對相關文獻的閱讀與歸納,我們發現,現有成果大多站在理論角度來探討會計理論重構和會計信息系統的變革,缺乏實踐來進行佐證。另一方面,現有文獻的研究范圍較為廣泛,站在會計信息整體角度進行研究,對于當今時代針對性和相關性較差。本文基于大數據背景進行研究,具有先進性,更貼合目前社會、經濟的需要。首先從大數據時代會計信息重構的動因入手,進而探討重構的范式和路徑,目的在于為企業進行財務決策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現有會計信息系統將企業作為一個獨立信息主體,主要依靠企業內部數據,覆蓋面較小,數據來源單一。而一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是處于一個完整的經濟環境和行業環境中的,受國家政策、產業競爭的影響,僅僅關注自己內部信息,目光過于狹隘,容易形成過于自信或者過于悲觀的局面,使決策發生偏差。
另一方面,賬面信息作為會計信息主要來源,其記載的數據僅為企業財務數據,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管理會計的發展,傳統財務指標已經不能滿足決策需要,生產銷售、人力資源、科學技術成為衡量企業綜合能力的關鍵指標。因此,僅僅依靠財務會計信息來進行決策將會面臨很多問題和局限。
大數據技術擁有海量的數據儲存量,其對數據的存儲不再受空間、容量的限制,相對于傳統處理數據,技術更加完善,使得信息處理更加及時、有效,因此,大數據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對會計信息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1.數據結構的變化
非結構化數據是數據結構不規則或不完整,沒有預定義的數據模型,不方便用數據庫二維邏輯表來表現的數據。企業中的非結構化數據通常包括文檔、圖片、報表、音頻、視頻等形式的數據。一個企業中,非結構化數據占比要遠超過結構化數據,其價值對于企業決策來說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而現有條件下,企業信息報告體系中仍不能對其進行反映和披露,而大數據技術為此重造了條件。它的數據提取與數據整合技術可以提取到高精確度的非結構化數據,避免非系統性錯誤,減少信息失真,使得會計人員獲得更加豐富、準確的信息。
2.計量屬性的變化
大數據技術使得以公允價值計量變成可能。傳統會計的計量屬性以歷史成本為主,但歷史數據往往與投資決策的相關性很低,并不能提供很有力的數據支撐。而運用公允價值計量雖然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但公允價值也面臨著可靠性差,受主觀影響較大的問題。在大數據技術下,信息來源廣泛,信息量大,精確度高,讓公允價值更加清晰,更準確,從而消除決策者對公允價值的擔憂。
3.財務報告內容的變化
相關性是重要的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只有與決策相關的信息才能成為有用信息。財務報告提供的信息有限,因為對于財務報告貨幣是唯一可以量化的計量單位,只有以貨幣單位計量的信息才會得以披露,管理人員和投資者并不能夠據此獲取絕對有保障的信息,總體相關性還不夠。大數據技術可以突破貨幣計量的局限,為披露更多內容提供技術支持,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從而影響財務報告的質量,使會計信息系統更加有效。
范式就是一種公認的模型或模式,用來界定什么應該被研究、什么問題應該被提出、如何對問題進行質疑以及在解釋我們獲得的答案時該遵循什么樣的規則,對于本文來說,范式需要表明會計信息應該在哪些方面實現重構。
Steven M.H.Wallman (1996)曾提出“主體串”的概念,廈門大學教授葛家澍在2002年對財務會計基本假設的思考中進一步進行了解釋。即,互聯網的發展使一連串企業為了完成某些產品和作業而聯結起來,構成一個新的“企業”,這些企業共享利潤,共擔風險,但隨著生產的完成,這些“企業”又會自動解散,隨著新的業務出現又組成新的“企業”。因此,我們看出會計主體假設在信息時代面臨著很大挑戰?,F階段,我們在對一家上市公司進行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現金流分析時,只關心單一會計主體的報表信息,對其進行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以此得出利潤增長或者下降等結論。但同時,我們需要意識到,同一行業、同一地區有許多單一主體,這些主體之間相互聯系、相互競爭,頻繁交易才得以支撐住整個經濟體系,因此,需要利用大數據技術突破單一會計主體的假設,將不同會計主體信息加以融合,既可以得到本主體的絕對數據,又可以與其他主體進行比較,得到相對數據。從這個角度看,從會計主體假設來突破,會計信息重構有比較清晰思路。
企業的決策是面向未來的,會計信息要為決策服務就要突破單一主體的限制,順著價值鏈會計的思路,挖掘更深層次的財務信息。通過收集、加工、處理并利用企業價值信息和背后更深層次價值信息,探尋二者之間的關系,會更有效地實現企業目標,增加企業價值而服務。相反,會計信息如果不結合主要供應商的財務表現,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判斷有可能有失偏頗,因為某個或者幾個主要供應商的財務狀況出現困難有可能會導致本企業未來績效出現問題。同時上下游產業的發展能力也會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產生影響。由此可以看出,從價值鏈會計角度進行重構是可以實現的,并且借助大數據技術將其供應商的財務數據、經營數據等信息進行整合分析,對于企業決策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業財融合”和“業務財務一體化”的概念被廣泛提及,許多學者開始研究將業務信息與財務信息進行結合,以達到管理會計的要求,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
大數據技術可以從業務數據中提取到與決策有關的業務數據,并與財務數據相融合,共同為決策服務,使得企業可以結合不同來源的數據,更加全面的進行評價。同時,大數據提供了更多的數據分類方式,對每項業務可按其產品、客戶、績效單元、時間或地區等不同要素進行歸集。如此而來,可以突破傳統信息處理的框架,逐個計算不同要素的貢獻程度,還可以按照任何會計區間來進行快速數據處理,以提供更精準、更有針對性、價值更高的信息,為企業進行生產經營、產品創新、成本控制、差別定價及績效考核等戰略選擇與實施提供決策支持。
數據分析思路。傳統數據分析往往采取抽樣的方法,通過樣本數據分析總體,這樣的分析結果往往會受樣本容量、樣本代表性的影響。大數據技術能夠實現對海量數據量同時進行處理,可以從總體上對數據進行分析,消除了抽樣統計帶來的弊端。
非結構化數據處理技術。非結構化數據沒有固定的結構,傳統信息采集方式無法實現對其的采集和處理,大數據技術則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法??梢岳么髷祿脚_,通過建立統一的檢索功能實現對信息的提取。圖片、音頻、視頻等信息可以通過圖像鑒別、語音識別等技術將其轉換為文本信息等結構化數據。對于文本信息,利用SQL語句可以進行全文搜索,通過預先設立的關鍵字將包含的所需信息查找、提煉出來。
信息整合與共享。大數據技術能夠提供一個信息整合平臺,使數據庫中的數據可以按照設定標準進行轉換、匯總,進入數據整合系統,不同來源、不同類型的信息在系統中進行交換。再對經過整合的信息再進行篩選,獲取有用信息存儲到信息庫中。這樣一來,分布在企業各個系統中的數據得到匯總,實現統一訪問,管理層及業務人員自己就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檢索,調取所需企業信息,信息在整個企業實現共享。
1.企業內部信息整合重構
企業內部數據是企業進行決策分析的基礎,除了可以從財務報告中獲取的財務數據還包括日常經營過程中形成的非財務數據。不同來源的數據按照類型、生成部門分別存儲在不同數據庫中,并與會計信息系統實現對接。并對財務人員、管理人員賦予獲取權限,當他們需要數據時,可以直接將這些數據提取到信息整合平臺進行整合處理。而無權限的人員在提取數據時,系統會向所屬部門負責人發出請求信號,該負責人允許后方可使用。信息整合平臺根據操作人員的需求,按照設定的關鍵字進行信息篩選,形成匯總表反饋給操作人員。
2.企業外部信息整合重構
在進行會計信息重構的數據收集工作時,各部門人員可以延伸出兩條線同時進行,利用大數據的信息提取技術將行業公開數據收集到本企業數據庫中,實行內部與外部的雙向管理。在進入信息整合平臺后,管理人員通過建立差異分析模型,得出對比分析報告,對于與行業水平相比處于劣勢的指標特殊標記,重點關注始終低于平均水平的數據,進一步進行原因分析,及時調整決策方案。這樣,不同會計主體的信息被企業決策者所汲取,從而實現了會計信息重構。
從供應鏈角度來實現會計信息重構首先應明確上下游企業與本企業關系的密切程度,并按照密切程度進行分類,這樣做可以使企業明確分析的重點所在。財務部門負責標準制定,而采購部門和銷售部門應承擔起數據收集等工作。同其他信息來源一樣利用數據提取技術提取供應鏈條上的財務、業務數據,按照供和銷對不同企業實行分類別管理,按企業設置數據庫,并賦予財務管理人員獲取權限。財務人員在供應鏈上設置預警線,當上下游企業的指標變化超過預警線,對本企業的生產、經營、銷售產生重大影響時,應將分析結果反饋給業務部門以便及時進行策略調整,避免受到損失。這樣,保證了供應鏈信息數據能夠在決策時被充分利用,從而實現會計信息重構。
在傳統會計信息已經不能很好地為企業決策提供支持的前提下,大數據以其巨大的數據存儲量、影響著社會經濟發展,影響著會計的變革。因此,在大數據時代進行會計信息重構刻不容緩。大數據技術使得會計信息可以突破單一會計主體,從供應鏈以及業財融合角度進行重構。同時,大數據轉換了數據分析思路,提供了非結構化數據處理技術以及信息整合共享技術。企業可以對內部、外部數據分類進行整合,將不同來源的信息轉換為決策有用信息,從而實現會計信息重構,為企業決策提供更有效的支持。由此看出,未來企業會計信息應向著多元化、高相關性、高安全性發展,企業工作重點也將轉向會計信息系統建設當中,使會計信息不單成為業務核算的基礎,更成為企業正確決策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