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秋 林俊良
【摘 要】本文論述地方高校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師生關系主要有學生以自身利益為主、教師以自身利益為主和師生以利益雙贏為主建立的三種師生關系類型,認為其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啟示有學生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學生參與課程教學大綱設計、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管理、任課教師由學生自主選定和教師強化自我保護意識五個方面。
【關鍵詞】地方高校? 學生為中心? 新型師生關系? 創新型?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9C-0121-03
黨的十九大報告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人民在發展中的主體地位。這一思想落實在高等教育領域中,主要表現為高校人才培養要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高等教育要體現學生發展的主體地位。工程專業認證背景下“以學生為中心”的OBE理念,強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明確了學生主體地位?!耙詫W生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已經深入“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過程中,影響并改變著師生關系。當前部分地方高校師生關系出現了許多不和諧現象,以師生關系的緊張化、功利化、冷漠化為主要特征的師生關系異化正在不斷地侵蝕和損害各級各類學校中的師生關系。師生關系作為教育事業發展的核心組成部分,已成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熱點話題之一。
學者們從新型師生關系的轉變與構建進行了探討,如羅方祿等從師生關系基準線、生命線和幸福線三個方面構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校師生關系;朱江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及人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傳統師生關系面臨著轉變的必要性,要通過價值觀的引領、集體主義觀念的養成、人文關懷的滲透建構新型師生關系。有學者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研究師生關系,如張莉認為教師是師生關系構建的主導,要更新教育理念、全方位提升教師自身修養和綜合業務素質水平、推進師生交往的改革與創新等改善師生關系;朱新民認為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應從教師和學生兩個層面開展,二者協同配合,共同努力,共創有利于校園和諧穩定的師生關系。上述研究為本文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價值,然而受高等教育大眾化步伐加快的影響,地方高校生源數量逐年增長,質量逐年下降,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影響下,師生關系也發生較大轉變,對課堂教學和人才培養過程產生了巨大影響。因此在以學生為中心視角下,從課堂教學和人才培養兩個方面來研究地方高校新型師生關系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師生關系
貫徹、落實好“以學生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等教育工作中的細化,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實現學生的發展。但現實中,因某些客觀因素的誤導,師生關系發生了較為明顯變化。目的論視野下的師生關系強調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敬畏是必不可少的,是必須遵循的潛在“契約”,表現為以教師居于主體地位和學生處于從屬地位的師生關系?,F代師生關系與目的論視野下的師生關系有很大的變化,受互聯網等社交媒介的影響,新媒體論視野下的新型師生關系逐漸成為主導,即以求利為核心,教育事業變為教育市場,學生成為教育的消費者。以求利為核心的新型師生關系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學生以自身利益為主建立的師生關系。在高等教育中,高校學生是重要且特殊的一種存在,是高等教育核心利益相關者,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就是學生利益訴求過程,并通過各種利益表達方式來主張和實現這些訴求。學生為了追求和實現自身的利益訴求會展開博弈,主要表現為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利益博弈、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利益博弈等。學生會主動尋求向其他人表達自己的愿望,以便擴大自己的利益和利益關系,這其中主要的尋求對象就是教師。因為學生所有的利益訴求都是以學習成績為根本出發點,進而擴展其利益網絡,例如國家獎助學金、三好學生、學生干部、優秀畢業生等。特別是現代教育理念和現代大學制度更加強調高校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確學生是高校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主動向教師表達其愿望以獲得更大利益的活動就變得更為普遍。這種學生以自身利益為主建立的師生關系,其實質就是教育服務合同關系,學生認為自己通過支付學費方式購買和消費了教育服務,自然成為高等教育消費的顧客。在這種狀況下,師生關系即為教育服務合同關系,學生作為消費者而居于甲方地位。例如某地方高校某專業學生向教務處反映其所學專業課程安排和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學習難度大、通過率低、成績低,影響學生評獎評優等問題,所反映的問題直指人才培養方案不合理。事實上,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與執行是經過學校教務處評審通過的,按理應該具有規章制度的公信力,但學生從自身利益角度出發,對此依然提出了問題和看法,以教育消費者角色實現其利益訴求。受“以學生為中心”的影響,學生時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再把教師當作權威,他們的自由、平等意識強烈且過度膨脹的趨勢將會愈演愈烈。學生以自身利益為主建立的師生關系,過度放縱學生的利益表達,將會對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以及傳統師生關系產生巨大影響。
(二)教師以自身利益為主建立的師生關系。部分地方高校無法從本質上摸清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在眾多機遇的引誘下,學校、教師、學生都在求利,受這種多方利益博弈的環境影響,高校成為典型的利益相關者組織,教師成為重要且必然的一種存在,是學生自身利益的核心相關者,教師在校參與教學和科研的過程就是教師獲取并出售智慧的過程,并通過各種利益表達方式來主張和實現其訴求。機械論認為,教師首要地和根本地被視為一項讓從教者謀生的職業,且其是眾多普通“職業”中的一種、復雜社會分工體系中一個環節,這意味著教師之所以與學生發生聯系,原因在于他可以向學生出售知識從而獲取回報,學生因此是教師謀生謀利的手段和工具。作為一個理性的“經濟人”,教師往往會追求自身利益價值最大化,并據此組建教師與學生、教師—學生—教師之間的博弈關系。教書育人是師生關系的基本內容,也是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載體,但在多元利益博弈中,如教師職稱評聘、課題申報、職位晉升、教師評教等,教師以自身利益為主建立的師生關系遠遠超出教書育人范疇?,F實中,地方高校受“學情”和“師情”的影響,部分教師以教書育人、課題組成員或是職務便利等為由,常常把學生作為利益博弈中的一方,進而影響全校的師生關系。例如地方高校畢業生在畢業論文答辯環節中,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利益博弈就會體現在學生論文答辯過程,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師生關系就會發生質的變化,學生往往成為受害者,嚴重影響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在這樣的校園環境生態下,學生會從被動融入教師利益博弈變為主動融入教師利益博弈,并從中獲取自身利益,因此就會出現一些學生以教師掌握資源的多少和話語權的大小作為師生結交的出發點,導致師生間出現種種矛盾隔閡。
(三)師生以利益雙贏為主建立的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作為高校組織中的兩個主要的利益群體,其相互之間的作用影響著師生兩主體以及學校的發展。在眾多利益相關者組織中,教師和學生作為兩個主要生態群體,相互之間應該是和諧共生的共同體,他們不能獨立存活,必須相互依賴,各自獲得一定的益處,即為教師生態群和學生生態群的利益雙贏關系。以生態主義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來分析師生關系,具有一定的客觀性。以生態主義為基礎,結合機械論中的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的發展與利益是相互依存的,雙方離開其中任何一方想要尋求自己的發展與利益都不切實際。學生通過教師的教育不斷提升自我,從中獲取自我發展的利益,而教師的自我價值實現又是通過學生的發展而實現的。教師的教育教學發展是以學生的發展為依托,沒有學生發展,教育教學活動就會變得毫無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的發展可以反映教師自身教育價值的實現。當然這是一種理想的互利雙贏的師生關系,現實中的客觀世界是一個有機整體,所有客觀存在都處于一個內在聯系、動態發展的狀態,現象和現象之間都在進行著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教師和學生作為兩個生態群體必然受其他環境因素影響,師生所處的外在自然和社會環境會對師生關系產生影響,社會的物質欲、知識工具價值的凸顯、資源的有限性和競爭的激烈性,容易引起師生關系緊張,教師評價制度、學生評價制度、學校教育管理制度等也使師生關系呈現出濃厚的功利主義色彩。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正朝著“市場社會”的方向邁進,教育事業正在逐步變為教育市場。教育以“尊重和保護”之名確立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消費者角色,學生需要什么,教師、學校就應該提供什么,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引導、評價、考核教師教學服務和高校管理服務,進而實現師生利益互贏。
二、對地方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啟示
“以學生為中心”和教育平等化、民主化、共享化的教育理念下,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的格局已經發生轉變,過去老舊的思路在現代高等教育中出現水土不服,已然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與學生的消費需求。以消費需求為中心的教育新形勢,會對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產生深遠影響,進行體制機制改革勢在必行。
(一)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融入學生參與。學生作為教育市場中的高級消費者,辦滿足其需求的教育,地方高校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希望、凸顯特色?,F實中,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過程,全程無學生參與,導致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反映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不合理或是不符合自身需求,例如某學生向高校領導反映其學習的是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為什么要學地籍測量、大地測量等很多測量專業的課程?這些課程學習難度大,學生成績不理想,嚴重影響學生的學業利益。因此,高校任何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在制定或修訂過程中,一定要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牢牢把握學生作為教育消費者具有話語權的準則,讓學生參與一定程度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與修訂過程。學生的需求是多樣的,一套人才培養方案顯然滿足不了需求,同一個專業應該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需求,分別制定不同的人才培養方案并逐年修訂,也就是說同一個專業要至少制定4套人才培養方案,每年更新一次,滿足本科4個年級學生的需求。
(二)課程教學大綱設計融入學生參與。教學大綱是人才培養方案的細化,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支撐。一套人才培養方案對應一套教學大綱不能滿足教育消費者的多重需求。例如某學校學生向領導反映專業課的難點、重點太多,學習、復習難度大,成績不理想,嚴重影響學生的在校利益。課程教學大綱設計應該跟隨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而改革,應該根據學生實際學情和實際需求而設計。首先,一個專業應該具有四套課程教學大綱,以對應4套人才培養方案,從而滿足本科4個年級學生的需求。其次,每套教學大綱的編制與審核過程,應邀請一定比例的學生參與論證,即為以專業教師為主、學生為輔二者共同編制教學大綱。最后,教學大綱由學校教務處、教師和學生共同簽發實施。學生作為教育需求的消費者,學校、老師作為教育服務的提供者,按互利雙贏原則,實現雙方利益最大化。
(三)課堂教學管理融入學生參與。“以學生為中心”背景下,學生是與教師擁有平等身份、地位的人。課堂教學管理中教師的權威形象受到了有力沖擊,并進一步被學生的“平等意識”所解構,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必然會面臨學生對教師的教導不接受、不服從甚至是抗拒的問題。教師按照以往經驗自行制定的課堂教學管理制度,或是處理學生課堂上的不當行為,已難以適應當前的形勢,學生往往會出現一定的不服從或是反抗。在不少學生看來,教師的行為是“不正當”的,自己的行為是“正當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課堂教學管理沒有融入學生這一主體。教師給某一班級同學授課過程中,應該事先和學生共同約定課程教學管理契約。教師應充分發揚課堂教學管理的民主制,廣泛吸納學生對課堂教學管理的需求與愿望,實現教師與學生共同簽訂課堂教學管理契約,并據此師生共同監督實施。
(四)任課教師由學生自主選定。目前,大部分高校專業課是由學校的三級教學機構教研室統一按既定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排課,任課教師也是教研室依據教師自身專業情況進行協調指定,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基本沒有參與。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背景下,此種方式顯然已經不符合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中心”的實際要求。因此,專業課教師由教研室指定的工作方式應該考慮轉變為由學生自主選定。教研室只負責將所有專業教師的基本信息提供給學生,包括教師的專業、研究方向、已上過的課程、教學方面的獲獎情況、職稱情況、職位情況、科研情況、歷年績效考核情況及師德考評情況等信息。由學生自行根據所提供各教師的基本信息共同協商,由學生以投票或是其他民主形式確定專業課的任課教師。學生自主選擇任課教師,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交往型師生關系的構建,從而實現師生在教與學過程中各自獲得快樂,各自進行分享。學生選擇教師實質上折射出學生想與哪位老師進行交往的心態,具體就是學生想通過所選教師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基礎上幫助自我的交往意識,這對“以學生為中心”背景下構建生態型師生關系具有指導意義。
(五)強化教師自我保護意識。當前,學生“自我中心主義”較為普遍,很多學生聽不得批評,稍有不如意就可能做錯事,因此教師的自我保護問題是需要重視的問題。教師要自覺遵守學校教學規范,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業務素質,按照教學要求完成教學任務,培養良好的師德師風,并具有強有力的自控意識,不斷積累,自我完善。與學生交往過程中要學會與學生保持適當的距離,關系不能太親密,工作中要保證理性。教學過程要注重舉證,教學環節要注意留證,教學設計要重視團隊協作。此外,教師還應自學掌握教育法和教師法,學會用法律武裝自己和保護自己。
【參考文獻】
[1]金富平.師生關系的古今之變[J].教育現代化,2016(35)
[2]羅方祿,李玲芝.“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校師生關系構建[J].高校輔導員,2018(3)
[3]朱江.以育人為目標的高校新型師生關系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8)
[4]張莉.新型師生關系對高校教師的挑戰與對策[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8(6)
[5]朱新民.構建高校新型師生關系的思考[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4)
[6]閆偉娜.全媒體交互視域下高校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J].傳播與版權,2017(11)
[7]吳松強.高校學生利益表達的內涵與限度[J].思想理論教育,2018(5)
[8]李長偉.師生關系的古今之變[J].教育研究,2012(8)
[9]劉小會.生態型師生關系的構建[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8(11)
[10]杜建軍.論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基于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的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
[11]馮天祥,易雅琴.教師基本功之自我保護[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23)
【基金項目】欽州學院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基于項目教學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研究與實踐”(17XJGZ09);欽州學院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地方院校資源環境類專業的‘項目化+模塊化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2016QYJGA08);欽州學院黨建思政科研課題“基于應用技術大學的項目教學實踐育人機制創新研究——以資環學院為例”(2015DJSZ03);廣西教育廳項目“北部灣經濟區土地可持續利用系統研究”(KY2016LX416)
【作者簡介】張中秋(1989— ),男,內蒙古赤峰人,碩士,北部灣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高級信息系統項目管理師,講師,經濟師,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與土地整治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林俊良(1986— ),廣西貴港人,北部灣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區域環境演變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