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生 林書婷
【摘 要】本文闡述優化熱能動力類專業課程教學的必要性,從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優化仿真實訓課程、加強混合式教學應用、加強教師業務培訓及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等方面論述熱能動力類專業課程教學優化策略。
【關鍵詞】熱能動力類專業? 課程教學? 優化?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9C-0172-02
隨著當代能源電力的發展與變革,熱能動力類崗位的工作內容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已經引起諸多高校的高度重視和關注。通過不斷優化熱能動力類專業課程教學,可以將熱能動力類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有機整合在一起,還能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融為統一的整體,保證學生具備較強的技能水平和綜合素養,為熱能動力類專業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提供保障。
一、優化熱能動力類專業課程教學的必要性
電廠熱能動力裝置是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開辦較早的優勢特色專業,每年向區域內能源動力行業輸送100多名技術人才。該專業作為職業教育的前沿陣地之一,如何針對行業發展、企業需求和工作內容對專業課程和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如何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教學設計、改進教學方法,一直以來都是該專業建設的重點工作。
電廠熱工及流體力學應用作為電廠熱能動力裝置專業學習基石的基礎課程,是該專業課程體系不可或缺的環節,需要單獨開設,而且所需課時也比較多。結合學院的電力特色,電廠熱能動力裝置專業對該課程的開設給予了高度重視,目前設置了84個學時,解決了學時不足這一問題。教學團隊也針對專業課程體系的銜接問題進行了分析,從豐富教學內容、拓寬知識面的目標著手,注重取舍課程所涵蓋的內容。此外,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結合行業的就業特色來決定教學內容。然而,在這類專業基礎課程的開設過程中,仍然有學生反映其理論內容比較龐雜,教師也常常抱怨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并不高,很難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基于此,必須積極優化這類專業課程的授課內容、授課方式和教學手段,改善課堂授課現狀,確保課堂師生互動效果的穩步提升,從而為提高教學水平創造有利條件。
二、熱能動力類專業課程教學優化策略
(一)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
在教學優化過程中,重要的方面是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優化,要結合畢業生的就業去向進行分析,根據不同崗位的要求,加強不同教學體系的構建。經過調研分析,學生主要在火力發電廠運行、檢修等崗位就業。根據不同崗位的要求,通過對運行工作的特點進行分析,構建相應的教學體系。在理論教學中,要注重結合相關崗位的理論知識要求,比如汽輪機和鍋爐運行相關原理知識等,將專業知識目標定位為火力發電廠的“全能值班員”崗位知識。因此,在調整相關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內容的同時,增設電氣部分相關課程,讓學生將來能適應機、爐、電各個崗位,拓寬其就業渠道,增強其就業競爭力。為了滿足火電廠發展迅速的需求,設置與時俱進的可調整的選修課程,為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術提供便利條件。
以專業核心課程電廠鍋爐的分析與優化為例。該課程對專業知識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知識點較為分散,教材又往往按照知識體系進行編寫,學生反映很難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因此,在進行教學優化時,應從電廠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調研崗位對相關知識和素質的要求,提取出重點知識以確定教學內容,選取合理的教學方法。將真實工作情景糅合進課堂教學中,以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單元教學設計,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使學生順其自然地掌握系統化的知識和操作技能。并且,采用虛擬現實技術,借助仿真機明確各個系統和設備之間的邏輯關系,促使完整的鍋爐系統的形成,然后對各個系統逐一進行整體介紹,最后通過完整的鍋爐啟動操作訓練,加深學員對鍋爐原理和運行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二)優化仿真實訓課程
在專業實踐環節中,仿真實訓發揮著極大的作用,可以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優化仿真實訓課程,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安排,整合仿真實訓和專業知識,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學習活動,提升學生的工程素質、實踐操作能力,為學生將來順利就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首先,要合理安排仿真實訓課程內容。由于熱能動力類專業的學生已在之前的課程中完成鍋爐原理和汽輪機原理學習,因此在仿真實訓中,既要適當銜接前面的課程,又要防止重復講述已學知識,以防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對此,要將實訓的重點放在機組啟停方法、常見故障分析和處理方法等,還要利用仿真系統的界面,將所有主要設備與系統流程貫穿起來,從而將之前所學的課程知識系統化、具象化,使學生對火電廠的了解達到一個更高的程度。
其次,有機整合仿真實訓和專業理論知識。在熱能動力類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過于注重操作,借助各種教學手段以保證學生充分掌握實際工作流程和步驟等,而且還要求學生要結合固定的程序進行操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掌握的知識單一且固化,無法保證教學效果。對此,在仿真實訓教學過程中,要整合操作技能和理論知識,既要借助規范的操作,確保學生對實際操作和技能的熟練應用,又要在對仿真機操作方法進行講解時,注重專業知識的引進,對前續課程的專業知識進行相應的復習和聯系,幫助學生分析理論與實際之間內在的邏輯關系,實現學以致用終極教學目標。例如在對鍋爐側的操作進行講解時,要分析與回顧相關鍋爐原理,尤其是鍋爐結構和特點,引導學生多思考多查資料,通過分析過熱器和再熱器的布置方式,熟悉和掌握汽溫調節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仿真實訓要求規范操作,要以規程作為運行指導,但是,教師也不能過于嚴格要求學生按照步驟操作,應培養學生更注重規程蘊含的理論依據與邏輯關系,以免出現完全機械化的固定操作,與設置仿真實訓的本意相背離。
此外,在考核方面,要注重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公平、科學地進行衡量。應綜合參考學生課堂紀律表現、理論考試成績、運行操作水平和課外拓展調研等多個方面,客觀反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避免出現以單次考試武斷評價學生學習水平的現象。
(三)加強混合式教學應用
混合式教學是一種深度融合傳統課堂與線上學習的新型教學模式,它既發揮了傳統課堂中教師對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引導、監督、答疑等不可或缺的作用,又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課程網站建設時,可以將每個學習單元的導入部分等較易理解的內容設置為讓學生自主線上學習,重點與難點知識設置為教師課堂講解,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掌握應知應會的專業理論并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將教學難點,特別是針對典型操作過程,比如啟動風煙系統、制粉系統等,制作成微課發布到課程平臺,可以幫助學生課后復習答疑解惑。
(四)加強教師業務培訓,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
當前,很多高職院校都注重對企業高級人才的引進工作,聘任不少行業內的專家能手,他們了解電力生產的各個環節,在課堂中也能通過自身經驗和典型案例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將深奧的理論淺顯地表達出來,受到學生的歡迎。但即使是這樣,仍然需要深化師資培訓。這是因為一部分教師是畢業后直接進入學校工作的,缺乏企業實踐經驗,很難將生產實際整合到授課內容之中,既無法充分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又難以創造具體生動的課堂效果。從企業引進的人才,則面臨著截然不同的工作環境的轉變,如何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把課講得精彩,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是入職后亟須解決的問題。況且,脫離生產一線時間越久,越無法緊跟行業發展的步伐,如果不能定期到生產現場實踐,就難免失去自身具備企業經歷的優勢。對此,可從教學方法和實踐技能兩個方面著手,著力打造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通過建設課程團隊、開設部分專業課程培訓班、組織教師參加各類教學培訓、開展督導聽課與教師互聽等方法,提升教師的課堂授課水平;通過組織教師到企業調研和實習、組建對外服務團隊、鼓勵教師考取職業資格證等方法,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
總之,深化熱能動力類專業課程教學優化和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勢在必行。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創造性,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其成為綜合型、專業型的熱能動力類專業人才,從而為電力能源行業提供源源不斷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娟,王毅林,葛曉霞.“火電廠熱力設備及系統”課程改革與教學探討[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8(7)
[2]張濤.非熱動專業熱工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8(23)
[3]余長軍,朱志,易慶.應用型高校熱動專業仿真實習課程教學改革方向分析[J].通信電源技術,2018(2)
[4]趙雪峰,畢慶生.基于創新型“熱力發電廠”課程教學研究與實踐[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
[5]楊濤,高偉,王坤.“熱力系統辨識仿真”研究生課程實驗教學探討[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1)
[6]周振起,趙星海,宋粉紅,等.突出工程應用的《熱力發電廠》課程教學改革[J].亞太教育,2015(28)
[7]魯敏,關曉輝,徐小惠,等.電力系統特色的“熱力設備腐蝕與防護”課程教學改革[J].河南科技,2014(3)
【基金項目】廣西職業教育專業發展研究基地項目“廣西職業教育電廠熱能動力裝置專業群發展研究基地”(桂教職成〔2018〕37號)
【作者簡介】黃燕生(1978— ),男,壯族,廣西賓陽人,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熱能發電技術教學;林書婷(1983— ),女,廣西南寧人,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熱動動力設備應用研究與教學。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