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燁 曹韻
摘 要:影視作品作為跨文化交流的一種媒介,是展示不同國家文化和風土人情的重要形式之一。通過中國影視作品的海外展示,將中華優秀文化傳播出去,是目前傳播我國文化的重要手段。如何才能將我國文化很好地融合在影視作品的翻譯中,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文化轉向的出現,為翻譯提出了新的研究領域,也對影視作品的翻譯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文化轉向;影視作品;文化;翻譯
影視作品通過一定的藝術手段,以其獨特的視角再現或展示歷史事件、社會現實、風俗文化等各方面。電影作為通往外界世界的媒介,給觀眾提供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在這樣的文化輸出大背景下,如何將我國文化融入到影視作品的對外翻譯中,成為了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方面。而由于文化的差異,導致對文化的理解不同,這樣對作品的翻譯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文化轉向”的出現,給翻譯界吹來了一陣新風,給翻譯方法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給翻譯界提供了新的研究領域。
一、關于文化轉向
(一)文化轉向的內涵
20世紀70年代左右,翻譯研究學派在荷蘭、比利時和以色列等地興起,并逐步發展成為當代西方主流翻譯理論流派,該學派的主導思想就是“文化轉向”。20世紀90年代,蘇珊·巴斯耐特(Susan Bassnett)和安德烈·勒弗維爾(AndréLefevere)在主編的論文集《翻譯、歷史與文化》一書中正式提出了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自此,翻譯研究突破了文字對比的局限,突破了原文文本和譯文文本封閉性對比的局限,注重引起譯文和原文差異的社會文化因素在翻譯中的作用。
以巴斯奈特和勒菲弗爾(Bassnett&Lefevere)為代表的文化翻譯理論學派的研究人員指出:翻譯研究重點已經從過去針對文本、詞句、翻譯技巧等的研究轉換到文化、歷史和傳統對翻譯的影響層面。
(二)文化轉向的影響
隨著“文化轉向”的發展,“女性主義翻譯理論”“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后帝國主義翻譯理論”等應運而生。它們的特點都是更加關心政治、種族等政治色彩濃郁的元素。
以此同時,人們也逐漸意識到,文化系統內任一要素的變化都不是獨立與單一的,而是相互協調存在并發展的。在“文化轉向”影響下,翻譯被看成是一種特定條件下對原文的改寫,這種改寫在歷史、社會、文化和語境的作用下產生,譯者穿針引線將多方面的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文本,從而解決了翻譯中的文化沖突造成的不可譯問題。
二、影視劇外譯的文化傳承
近年來,除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外譯外,影視作品的外譯也呈現欣欣向榮的勢頭,在影視劇片名及臺詞等內容的翻譯過程中,文化傳承扮演了重要角色,如何將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充分融合,求同存異,又可以完整的傳遞源語文化,使受眾能夠接受,這些問題都是譯者要面對的。
(一)影視劇名稱的翻譯
國內熱播劇《瑯琊榜》片名的翻譯就很貼切。在此劇中,主角梅長蘇號稱江左梅郎,得之可得天下,雖纏綿病體,卻“容顏靈秀,質清雅,懷赤子,通音律,冠絕倫,居瑯琊公子榜榜首”,其真實身份卻令人唏噓,赤焰軍少帥林殊,年少投于軍中,族人遭人嫉恨,進而招致猜疑陷害,全族幾乎盡滅,其本人也因此中了火寒之毒,更名換面,步步籌謀,進而為族人為自己洗刷冤屈。此中過程艱辛而痛苦,像極了西方神話中的不死之鳥,這些傳說中的不死鳥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火中涅槃,浴火重生,而我國文化中,鳳凰也有此特點,因此在最終宣傳海報上,該劇名為“Nirvana in Fire”也就是火中涅槃之意。筆者以為,參照劇中人物特點及情節,此翻譯十分貼切,既將該劇所蘊含的中國文化涵蓋在內,也顧忌到了外國觀眾的接受能力,將兩種文化巧妙的結合在一起,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影視劇中字幕的翻譯
我國的優秀影視劇承載著我們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因而也更能喚起觀眾的共鳴,然而,當這些優秀的影視劇外譯時,由于譯語文化承載者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與源語文化有所不同,因此有些情感是譯語觀眾僅憑劇情無法感知的。那么要傳達源語國家的文化,要完整的表達劇中人物和劇情所需的情感意義,要照顧到語言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意義這就需要譯者字斟句酌進行翻譯。而字幕作為劇中唯一的外來因素,與對白、畫面同步出現,就可以幫助觀眾更好的理解劇情和劇中人物。
在吳宇森導演的《赤壁》中,蔡瑁、張允攜大批軍隊和船只來降曹操,操大悅,道:“這不叫如虎添翼,叫如虎添蹼。”如虎添翼這個成語本義是形容強者又增添了新的助力,但是在這個片段中,曹操所處的戰事需要水上作戰,自然強調水上兵力,而中文“蹼”的含義指某些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腳趾中間的薄膜,用來撥水,因此,曹操才將蔡瑁和張允的投降比喻成“添蹼”。該處譯文處理為:Now we can be tigers that swim!直接越過原成語,譯出曹操想表達的這層含義。
《甄嬛傳》里面有一句字幕就處理的很好,“天下有多少女子希望自己能夠入選,一家子雞犬升天”被譯為“Every girl wished to be selected so that the whole family could rise up through her success”,這種翻譯就考慮到了文化和社會的差異。在西方,狗被認為是人類的好朋友,地位很高,如果直接將“狗”翻譯進去,那么在沒有文化統一的背景下,觀眾會很難理解其內涵;同樣,西方觀眾對于“雞”所代表的意義也無法理解,因此在翻譯的時候巧妙的避開了這些文化元素,而是將該句的含義直接說出來了,這樣觀眾在觀看的時候,共鳴感會更強一些,畢竟在英美歷史上,通過女子的婚嫁而改變家族命運的例子比比皆是。
再比如國產軍事題材《亮劍》中,主角李云龍和下屬的對話也被譯者處理的比較巧妙。
比如他說“要是哪一天我犧牲了,獨立團的戰士也照樣嗷嗷叫,我就不相信他們從此就變成棉花包,為什么呢,因為我的魂還在。”在此處這句話被翻譯為“If I die one day,the soldiers of Independent Regiment would still be brave.I do not believe that they will become a coward.Why?Because my soul is still there.”在這里,譯者沒有將“嗷嗷叫”直接翻譯出來,而是用“brave”這個詞來表達他對戰士們的期許和肯定,效果肯定要比直接翻譯成“嗷嗷叫”要好很多。除此之外,因為西方觀眾并不能理解“棉花包”在中國文化里指的是那種膽小怕事,任人欺辱之人,所以這里的“棉花包”也被處理成了英語里的“Coward”,兩個詞義雖說沒有完全貼合,但也都含有膽小怕事之意。
三、結語
漢語言博大精深,其所蘊含的文化寓意對于本國人來講有時都晦澀難懂,遑論外國觀眾,所以我們的譯者在做此類翻譯的過程中,要多元考慮到當地的文化背景。此文中僅以英語為載體進行了討論,那么在翻譯其他語種的過程中也應注重將譯語文化與源語文化相結合,找準切入點,將影視劇中所表達的思想內容,人物情感準確的翻譯出來,使觀者更易產生共鳴,理解中華文化,熱愛中華文化。
參考文獻
[1] 金蓓.視行業翻譯倫理探究[J].視聽,2019(3):54-55.
[2] 陸香.中國影視劇武俠文化的翻譯傳播策略:以《瑯琊榜》為引例[J].外語研究,2017(6):82-86.
[3] 王克非,穎沖.中國特色文化詞匯的翻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6):87-93.
[4] 龔薇.論英語翻譯中的文化轉向[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10):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