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彪
摘 要:實訓教學是培養中職機械類專業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中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要重點把握實訓的內容和方法,對實訓教學進行不斷優化改進,進而從根源上提升教學質量。筆者結合具體的教學情況,運用相關理論知識,對機械加工類實訓教學的質量提升進行詳細的論述分析。
關鍵詞:機械加工;實訓教學;教學質量
實訓教學在職業院校教學體系中占據著核心的位置,通過高質量的實訓教學,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工作實踐能力,是職業院校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舉措。職業院校若想實現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就要重點關注實訓教學的重要性,從而貫徹落實自身的人才培養目標,為社會供應大量的實踐性綜合人才。目前,許多中職院校的機械專業畢業生在就業之后出現實踐能力明顯不足的情況,在工作當中無法保證效率,這些問題都充分說明了中職院校機械類專業教學中實訓教學的缺失。如何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切實提升機械類專業實訓教學的水平,是相關部門及教學人員要去重點關注的問題。
一、機械加工類實訓教學中存在的典型問題
(一)實訓教學模式比較單調
由于中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年齡較小,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年齡和心智的影響往往會產生抵觸情緒。雖然我國大多數中職院校的機械類專業都開展了實訓教學,但是在教學模式上相對比較單一,沒有創新之處,只是指導學生進行重復性的實踐訓練,這樣一來就會造成學生對實訓教學產生抵觸情緒,無法準確理解實訓教學的重要意義。機械專業的學習與文科教學和藝術教學相比較為枯燥,如果在教學模式上陷入僵化,就會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全身心投入,最終使實訓教學工作流于表面,不能對學生產生實質性的幫助。
(二)師資隊伍建設工作有待加強
現階段,在職業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中職院校的學生在專業技能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帶有非常明確的目標,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對一些專業知識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樣一來就對中職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在實訓教學中更是如此。實訓教學中往往會在具體的操作場景中涉及到專業的知識,如果參與實訓教學的教師專業技能水平不過關的話,一旦學生在實踐操作當中遇到問題,教師在短時間內無法給出準確的指導,對學生專業技能的提升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礙。如學生在實訓教學中對于同一零件的不同加工工藝路線不是非常清楚,教師如果在該方面的技能知識有所欠缺的話,就會導致實踐教學工作陷于停滯。個別的實訓教師在實訓教學中受到自身操作水平的限制,在完成基本教學之后沒有設置問題的解答環節[1],這樣一來實訓教學就失去了其本質意義,與傳統模式下的教學混為一談。
(三)實訓機械設備比較落后
近年來,雖然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幫助職業院校完善自身的教學設備,但是隨著尖端設備的不斷出現,許多職業院校受到價格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在實訓機械設備的數量和質量上存在較大的欠缺。由于設備數量的不足,教師在實訓教學中只能安排學生輪流進行操作,繼而導致學生的實訓時間無法得到保證。
二、提升機械加工類實訓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一)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提升實訓技能的培養水平
任務驅動方式是提升實訓教學效果的重要舉措,在實訓任務布置的過程中,教師要遵循從易到難的原則,讓學生在實踐訓練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2]。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實訓教師在任務指導的過程中要向學生進行實踐演示,如在車床以及銑床的操作當中,實訓教師需要將零件加工的過程通過規范化的方式向學生展示,并在演示的過程中對重點和難點進行講解,最終使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實踐操作。在任務訓練的過程中,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基本功的掌握情況,最終使學生的實踐技能水平實現階段性的飛躍。
(二)加強實訓教師的師資力量建設
中職院校可以定期組織教師深入到企業內部中,在企業中學習專業的操作技能,掌握先進的技術,從根源上提升教師的實訓水平。此外,中職院校還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聘請一些企業中的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在實訓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指導,進而形成一種由校內實訓教師,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技術理論教師共同組成的專業教學團隊,對學生的實訓學習進行綜合性的指導。
(三)加大先進實訓設備的購進力度,建立校外實訓基地
實訓教學設備是實訓教學工作能否順利開展的先決條件,中職院校要不斷加強資金的投入力度,積極引進先進的機械設備,保障每一名學生的實訓學習質量。此外,如果院校在實訓場地方面存在限制的話,相關教學部門可以積極推進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在企業內部建立校外實訓基地,讓學生深入到企業內部進行實訓,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提升實訓教學的質量,同時還能使學生與正規的生產制造工作進行接觸,為其日后的就業打下一定的基礎。
總結
筆者主要結合實訓教學的具體狀況,提出了幾點提升實訓教學水平的具體措施,望相關部門及教學人員能夠結合工作的具體情況,進行有效應用。
參考文獻
[1] 聶采高,羅輝.提高機械加工類實訓教學質量的探討[J].技術與市場,2016(12):226.
[2] 姚德偉.全面加強機械加工實訓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8,15(5):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