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資學院 北京 101100)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 1986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通訊稿中提出,布坎南將人們從互相交換中獲益的概念應用到政治決策領域并奠定了憲政經濟理論,并授予其1986年度的諾貝爾獎,以表彰他在公共選擇理論或新政治經濟學領域的先驅性貢獻。從而開拓了公共選擇理論的先河,奠定了公共選擇理論的基礎。
布坎南自己曾界定了公共選擇理論的兩種中心要素:一是所謂的“經濟人”模型;二是將政治視為交易的概念。然而對于第一個,布坎南認為家庭和企業中追求效用最大化和利潤最大化的自利個人也同樣是政治系統中的成員,這樣并不能讓人相信站在政治市場中的“公共人”能夠放棄 “自利”和“私心”的思想而全心全意投入到社會公眾利益的工作當中去。從個人選擇行為來說:市場和政策相互關系得到的預測結果存在的差別,來源于這兩種體制的結構性差異,看待問題角度的區別,不淵源于人們在扮演不同的體制角色時,在動機方面所發生的轉變。布坎南立足于個人,把研究視野建立在經濟市場和政治市場的兩種市場對比上,從理論和實證兩個方面進行研究,從人性固有的理論認識和推斷以及基于大量的現實觀察上,借鑒斯密的“經濟人”意義,并在此基礎之上,布坎南在他的研究領域中首先把斯密的“經濟人”結合到政治市場,以此作為他的理論出發點,從而完成了對“斯密原理”的第一步繼承和拓展。盡管引進了“經濟人”,但是布坎南發現“經濟人”在政治市場還是有著與在經濟市場不同的特點。眾所周知,自斯密之后,用以描述家庭和企業在經濟市場中交易行為的基礎是存在一個龐大的產權自愿交換,自利的個人在自愿的基礎上實現平等的交易,這也是“斯密原理”得以運行的基礎性條件。然而,在將政治視為交易的情境下,已有的政治市場并不能保證這些交易是自愿、平等自由的,因為現實中的政治強權和公眾信息缺乏使政治家、行政官員與公眾相互之間的不對等交易、強迫交易時常出現。換言之,政治市場天生就存在交易功能的缺陷。于是,布坎南試圖修復這個缺陷,恢復政治市場的參與者具有經濟市場的參與者那樣的平等交易地位。然而在吳慶的《公共選擇還是利益分析——兩種公共管理研究途徑的比較》說,“吸收這兩種理論的精華是公共管理理論的發展方向。從人性假設上進行比較,這兩種理論實質上都不否認人有兩面性,但公共選擇理論在分析上直接采用‘經濟人’的分析方法顯得更加現實,而利益分析說采用比較利益人的分析法就顯得更為全面。”政府工作人員也是社會中的一員,他們也有自己的需求,并不完全是人民的公仆,他們也有自己的欲望,不過這個欲望是建立在公權的基礎上面,還有所處環境的影響,他們所做的行為只是為了他們能夠更好的生活。然而在陳慶云、曾軍榮、鄞益奮寫的《比較利益人:公共管理研究的一種人性假設——兼評“經濟人”假設的適用性》中指出,公共選擇理論的“經濟人”假設與其所反對的“公共人”假設一樣,都是一種理想狀態的人性假設,運用在公共管理領域必然存在局限性。從人的自然性、社會性和文化性三個角度分析來看,人性是介于絕對自利與絕對他利兩個極點間,是一定條件下的“非此即彼”和“亦此亦彼”相統一的“線段式人性”按照“線段式人性論”公共管理中的人應是對多種利益權衡的“比較利益人”。所以政府工作人員也存在人性,對人性的判斷是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礎問題。
在主流經濟學及其理性人的概念只認識到人性的一半。人的本性還是社會性的動物,只是一種高級的動物罷了。社會性的人,并不是獨立存在,是一種群聚生活,都需要外界的幫助,毫無疑問是受私利推動的,從根本上也是社會生物,只是相對而言的動物。政府工作人員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他們也只是維持自己的在社會上的發展,從而從事相對于他們而言的政府工作。在滿足政府利益的前提下,適當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如果政府的紅利無法滿足政府工作人員在社會中的利益和內心的期望,這個時候他們為了自己更好地在社會生存,就會從“公利人”向“經濟人”轉化。假設總體的社會風氣很壞,許多人因此而獲得利益,如果“公利人”保持自己“公利人”原則就無法在當下的環境下生存,人都是趨勢性的動物,基本上都有從眾心理。政府工作環境影響著公共管理理論中存在著“經濟人”假設。政府環境只是社會環境的一部分,社會環境包含著政府環境,政府環境不能脫離社會環境而存在,是一種從屬關系。
由著名的阿羅不可能定理可知,由于許多的社會成員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會又可以提供很多備選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同時得到令所有人都滿意的結果。這也就是說,直接民主中的公共選擇,只是大部分的民主,相對而言的民主,只是把私人的個人選擇轉化為集體選擇的一種過程,由于私人的選擇并不是在封閉的環境下進行的,他們會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從而做出并不是自己本意的選擇,考慮的因素很多。由于選擇與選擇事實存在信息不對稱,人們只是在自己信息范圍里做選擇,而不是實際真實的信息。選擇不確定條件的行為是介于有依據的展望(自己認為對的信息,過去的經驗)和冒險試運氣之間的一種行為,人民在對風險做出的選擇,會受到情緒、定性思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只會偏離偏好的一致性和效應最大化。就背離偏好的一致性而言,由于人們做選擇容易經常剔除影響決策的相同因素,以至于導致行為人的相同選擇并不一定表示偏好的一致性,也就是說不同形式的相同選擇在偏好上存在著分區,從而低估了“確定性效應”,而不是完全按效用最大化原則決策,只是某些人利益最大化集合,只能代表大部分的利益。
在公共選擇中,代表民主的投票問題,由于人存在個人偏好,所做的決定并不完全代表公利的性質,只是為了尋求自身的發展前景而選擇相對于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選票,這樣就會導致官僚化、利益集團的集體化,這樣就會進一步導致那些本來可以用于價值生產活動的資源被用于只不過是為了決定分配結果的競爭,從而導致本來屬于人民的利益轉移到少數人身上。這樣的話就不利于社會進一步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