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謝青夏 通訊員 陳艷寧 陳飛旭
以前,提起大新,很多人都會馬上想到“德天瀑布”、明仕田園等景區,如今,再提起大新,很多人則會想到青梅、百香果、鴿子、新桃屯旅游區等。這幾年,大新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引爆脫貧熱點。
“1000對種鴿要提前10天預定,肉鴿要提前4天預定,不管是種鴿還是肉鴿都供不應求。”桃城鎮萬禮村皇鴿養殖基地負責人鐘健在電話里說。“現在種鴿漲價了,比原來漲了10~20元一對。”
地處中越邊境線上的大新,是國家級貧困縣,然而,短短2年時間,卻通過養殖皇鴿,探索出一條產業扶貧新路子,從而在脫貧路上一路高“鴿”。
當前,大新皇鴿生態養殖產業已架構起一個基本“框架”,依托分布于桃城、下雷、那嶺、欖圩的多個皇鴿養殖基地,輻射全縣各鄉村,奏響脫貧攻堅最強音。

欖圩先力村養鴿基地。
大新地處廣西西南邊陲,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濕潤多雨,空氣清新,光照充足,水源豐富。以往,因缺少龍頭企業、品牌引領,加上在選擇項目上盲目跟風,導致一些扶貧產業項目經濟效益不高。另外,貧困農戶自身發展潛力不足,思想觀念陳舊,創業意識不強,眼光不夠長遠,單打獨斗發展產業,可持續發展亦存在困難。為轉變這種現象,大新縣打破傳統,轉變思路,結合實際情況,決定將皇鴿養殖作為全縣脫貧攻堅一大優勢產業、重點產業來抓。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肉食結構的要求日趨優質化,加上人們對肉鴿營養價值的進一步認識,‘以鴿代雞’的消費趨勢更加明顯。”廣西扶綏杰利皇鴿養殖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漢杰表示。
據了解,目前肉鴿市場需求量急劇增長,僅港澳市場每年就需1500萬只左右,廣州、深圳、上海等發達城市已形成一種“無鴿不成席”的消費習慣。同時,肉鴿養殖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且養殖市場經濟風險較低,有利于促進大新縣農牧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在帶動貧困戶脫貧方面可發揮大作用。
大新縣結合脫貧攻堅戰略部署和全縣產業區域布局,通過盤活資金、整合資源、創新模式、強化培訓與交流等,將皇鴿養殖打造成為全縣產業扶貧特色品牌。該縣推行“公司+基地+農戶+旅游產品”的建設模式,以廣西南寧市杰利皇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杰利皇公司”)投資600多萬元建設皇鴿食品加工廠為龍頭,以建設養鴿基地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帶動廣大群眾廣泛飼養和提供乳鴿,逐步打造一條“生產—收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皇鴿養殖產業鏈,使皇鴿養殖實現多方共贏。
目前,大新縣通過盤活資金,整合涉農資金、產業以獎代補等資金1.2億元,在桃城、欖圩、那嶺、下雷等鄉鎮建設了“萬利”“吉利”“那利”“興利”4個養殖基地,大力發展皇鴿養殖扶貧項目。其中,公司投入資金5100萬元,統籌整合146個行政村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3331萬元,貧困戶自愿用來購買皇鴿種鴿實物進行入股寄養的扶貧產業“以獎代補”資金2572萬元。每個基地都相應成立了養鴿專業合作社,與杰利皇公司共建養鴿扶貧產業基地。
企業落戶當地,為當地解決了很多就業問題。比如全敏屯的黃大峰,以前喉嚨受過傷,講話有困難,無法跟人交流,外出打工很困難,后來在這里養鴿子,一個月能收入4000多元。
而萬里村教里屯的黃麗學,丈夫股骨頭壞死,長年需要服藥,還有一個80歲的婆婆需要照顧,2個女兒已經出嫁,公司落地后,一直在這里上班,一年下來也有近3萬元。“這里是每天8小時工作制,每天早上7點半就到基地,開始打掃鴿舍,然后喂鴿子。下午6點半下班,回家就可以照顧家人,一舉數得。”
目前,基地所需工人優先聘用基地所在地的貧困戶,如下雷興利皇鴿養殖扶貧產業基地在聘30多名工人中就有十多名是本地人,他們工資為3000~4000元。按照大新縣的規劃,力爭通過基地培養一批本地的養鴿能手,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據了解,在技術培訓方面,杰利皇公司不定期安排技術人員、專家到基地講學授課,提高科學養殖與管理能力。截至目前,該公司累計培訓10余批次,培訓群眾1000多人次,有效促進基地管理人員及周邊養鴿群眾養鴿技術的提高。
目前,大新縣的4個皇鴿養殖基地存欄17萬對種鴿,涉及貧困戶9586戶,占全縣貧困戶的45.9%。此外,依托4個基地輻射帶動周邊群眾拓展皇鴿養殖,有望帶動各鄉(鎮)散戶養殖100萬對以上,以滿足深加工的需求。同時充分發揮大新縣“特色旅游名縣”的優勢,全面開發拓展皇鴿美食、農家樂休閑旅游、配套酒店設施等旅游產業,實現一產、二產、三產融合發展。經測算,一產預計每年可實現產值2.88億元,二產可實現產值4.16億元,三產可實現產值1600萬元。“小皇鴿、大產業、大作為,我們要以養殖小皇鴿撬動縣域經濟大發展。”大新縣縣長張衛東介紹。
為了促進公司發展有效益、村集體有經濟收入、農民脫貧致富的多方共贏,大新創新皇鴿養殖基地經營模式:一是村集體以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入股,由資金變股金實現村集體經濟的穩定收入。第一個五年按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8%獲得分紅,第二個五年按10%獲得分紅,第三個五年按12%獲得分紅,第四個五年按14%獲得分紅;二是貧困戶以產業“以獎代補”資金通過購買皇鴿種鴿實物方式入股寄養獲得收入。第一個五年按種鴿投資成本總額的12%獲得分紅,第二個五年按10%獲得分紅,第三個五年按12%獲得分紅,第四個五年按14%獲得分紅;三是公司扶持散戶養殖并給予保價收購,帶動群眾養鴿致富。
有目標、有把握,讓大新“養鴿人”信心十足,在皇鴿養殖產業未來發展的規劃中,該縣將延長皇鴿產業鏈、大力打造“皇鴿產業特色品牌”。為切實保障養殖產品與銷售無縫對接,構建皇鴿產業閉環,進一步降低養殖風險,讓養殖戶吃下定心丸,大新縣投資650萬元建設6000多平方米的皇鴿深加工區,其中有1600平方米的廠房區和2000立方米的冷庫。入駐的皇鴿加工廠目標為日加工肉鴿3~5萬羽,年加工量1500萬羽,按目前的市場價格,預計年可實現利潤450萬元。公司采取保價回購的方式,每年可收購散戶生產種鴿100萬對,年飼養肉鴿利潤可達9600多萬元。目前,加工區已完成倉庫、生產車間、辦公場所等建設,并與設備生產廠家訂購了36條生產線設備,預計今年12月投入使用,投入使用后將全面打通制約產品銷售渠道“最后一公里”,切實提高皇鴿產業抗市場風險能力。
目前,大新縣除了杰利皇鴿公司外,欖圩鄉先力村的村民周志龍、梁程鵬、潘圣成等,也在返鄉農民工趙建成和農麗英夫妻的帶領下,從2016年開始陸續依靠養殖皇鴿致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趙建成夫妻的帶動下,退伍軍人梁鵬程已經成長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接過了傳播致富技術的接力棒。
百香果味美多汁、酸甜可口,其果汁可以散發多種水果的香味,百香果還富含女性特需的生物類黃酮,被稱為“果汁之王”。這幾年百香果與沃柑一樣,創造了廣西水果產業的奇跡,也成為大新產業扶貧的主角。
百香果被公認為是個短平快項目,從種植到收獲,只要半年時間。2014年初,對水果產業發展一向嗅覺敏銳的林冬梅開始大力推進百香果種植。這幾年,公司積累了大量豐富的百香果種植經驗和技術。
百香果因其獨特的口感和營養價值,市場需求逐年增加,特別是北方市場,對百香果的需求更是一年比一年高。2018年,林冬梅的廣西沃饒公司與北京新發地農產品集散中心的幾家公司簽約,其中2019年度訂單價值就超過3億元。下一步要全力以赴搞好種植,想盡一切辦法供貨。

沃饒公司董事長林冬梅(右)與公司技術員一起到隴助屯給農戶指導百香果種植。
百香果是熱帶水果,在天氣偏寒冷的地帶,雖然也能掛果,但是產量和掛果次數都會偏少,通過調查,林冬梅發現崇左市大新縣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種植百香果。且大新縣是重點扶貧縣,有2萬多戶貧困戶。2018年底,在當地扶貧部門的引薦和支持下,廣西沃饒公司落戶大新縣,計劃在大新縣推廣3萬畝百香果和2萬畝沃柑種植及配套產業鏈項目。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貿易銷售平臺+旅游觀光+深加工保底盈利回收”的合作方式,確保農戶所種的每一個果都能保證賺到錢。到2019年9月份為止,沃饒公司在大新縣發展種植了1200多畝百香果。目前已經全部掛果,2019年收果可達500萬公斤。預計在2020年突破萬畝種植面積。
“2018年我在那逐屯租地種植了305畝百香果,可是因為技術不夠,掛了2~3批果后,就沒有掛果了,正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遇到了沃饒公司林董事長一行,經過交流,才發現我原來種的百香果不掛果主要還是技術問題,為了今后長遠的發展,我們決定合作成立百香果種植專業合作社,一起發展百香果種植。”大新雷平鎮凌樂軍發現,自從采用沃饒公司的百香果種植技術后,百香果的掛果情況就很好了,今年已經收了1批果。
最讓凌樂軍高興的是,公司技術員把合作社農戶都培養成了“技術員”,農戶可做到在每天巡園時就能發現問題,及時上報,防患于未然。比如,百香果葉片卷縮時,有可能要注意蚜蟲的防治;如果是根部有損害,可能是蟋蟀咬根部,要用誘導劑去除。此外,沃饒公司對百香果病毒病、疫病、果實蠅等有獨到而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欖圩鄉隴助屯鄂英強今年種了6畝多的臺農1號百香果,中秋節前收獲了一批果近1萬公斤,平均產量達1400公斤1畝,前段時間的果價是5.2元1公斤,一共收入49000多元。“目前,第二趟花正開,按照目前的市場價,收入可以翻倍。我們采取的是雙層垂簾式種植模式,這個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讓每一個果都得到充足的光照,高產,果大小勻稱,上市時間比平棚式的要早10~15天。”鄂英強高興地說,在所有水果品種中,百香果可謂是見效最快的水果,當年種植,當年收益,是個脫貧致富的好項目。“我這個基地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附近村民紛紛前來參觀學習,80%的村民已經提前做好明年種植百香果的計劃了。”
按照廣西沃饒基地的種植方法,一畝百香果產量在5000公斤左右,一個人可以管20畝百香果,而傳統的種植方法一個人只能管15 畝。按照這幾年的收購價格,畝收入可達3萬元,百香果被譽為種“三分脫貧,一畝致富”的水果。
2019年,大新縣政府為了扶持百香果產業的發展,出臺了《大新縣2019年推動特色農業發展獎補辦法(暫行)新發辦【2019】2號》,出臺了相應的獎補措施,鼓勵發展百香果種植。
林冬梅表示,未來公司將最大化的延伸百香果的產業鏈條,提高抗風險能力。
搞好水果的深加工,并利用次品果、百香果果殼等發酵成飼料,養殖百香果豬,同時建設有機肥工廠。整個產業鏈條將會給當地提供上千個工作崗位,帶動更多人脫貧致富。

百香果雙層重簾式種植模式。
1月份走進大新縣欖圩鄉武姜村十里青梅種植長廊,放眼望去,這里是一片梅花的海洋,風光旖旎,4月份走進大新縣欖圩鄉武姜村十里青梅種植長廊,放眼望去,顆顆青梅綴滿枝頭,喜悅的心情寫在果農們的臉上。
近年來,欖圩鄉結合自身實際,把產業發展作為脫貧的主攻方向,大力發展青梅種植,打造“大新縣萬畝青梅示范基地”“武姜村十里青梅種植長廊”。目前,全鄉青梅種植面積達1.5萬畝,惠及貧困戶1613戶。2018年,全鄉青梅產量突破4000多噸,產值達1300萬元。
“青梅病蟲害少,平時注意防控蚜蟲即可,其它的活主要是除雜草。”深秋時節,武姜村不少村民都在青梅地里修枝除草。想象著再過2個月多月,這里就是滿樹的梅花,該村中姜屯村民黃永華露出了會心的微笑。自2009年他家開始種植青梅后,生活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2年首次賣果就收獲12萬元,2017年收入8萬元,2018、2019年同樣收獲滿滿,一棵棵青梅樹就像神奇的搖錢樹,讓他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很多原來在外地打工的年輕人也被青梅的種植前景吸引了回來。例如今年30歲的農海峰前幾年一直在廣東深圳打工,因為看到種青梅收益高,2016年底便回到武姜村專心種植青梅,由當初的幾畝發展到現在的20多畝。村黨支部書記趙福祥告訴記者,這幾年外出務工的村民幾乎都回家鄉種植了青梅。
由于村民的種植熱情高漲,短短幾年下來,欖圩鄉的青梅種植就形成了以武姜、先力、先明、社區、那遵、榮圩等村青梅種植產業帶。
青梅種植產業已經成為欖圩鄉的特色產業,不僅讓沉寂的土地重新煥發生機,也帶動當地村民走上增收致富路。作為青梅種植核心區之一的武姜村,幾年來種植青梅有412戶,種植面積達6100畝,平均每戶14畝,年收入有幾萬元。該村貧困戶226戶923人因為種植青梅有了穩定收入,目前已經脫貧218戶898人。
武姜村伏祥屯趙福勇種植青梅嘗到甜頭后,陸續擴種發展到60畝,2018年收入12萬元,不僅在家鄉建了樓房,還在崇左市區買地建房。

漫山遍野的青梅花。
“生意做得再好,也不如把家里的果樹種好。”正準備整地種植青梅樹的現年34歲的武姜村村民黃海兵,1997年從部隊退役后,就開始做生意,去當兵之前就種了100多棵,后來又種了500多棵,這幾年賣青梅,賺了不少錢,目前又打算擴種200棵。
原來偏僻閉塞的武姜村,如今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青梅村”。花開時節,這里美不勝收,每天都有無數外地游客慕名而來賞花。很多來自廣東、江蘇、青海等省區的游客看到連綿不斷的花,流連忘返。
“阿妹在樹上摘青梅咯,阿哥你們來幫扛咯。”在青梅種植基地,穿著壯族服飾的群眾一邊采摘青梅,一邊唱起山歌,好不熱鬧。武姜村委辦公樓前,青梅辣椒醬、青梅酒、青梅罐頭、溜溜梅……2019年4月25日,大新縣在欖圩鄉武姜村舉辦了青梅采摘節和青梅產業現場會,第一書記代言青梅產品暨幫扶成果展上,武姜村展出的青梅產品,吸引了大新縣各青梅種植村駐村第一書記前來觀摩學習。
“為推動青梅等特色農業種植,大新縣從2018年起出臺特色農業獎補辦法,實施產業‘以獎代補’項目,鼓勵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而非貧困戶發展青梅、龍眼、桑蠶等本縣重點推進的特色產業也給予一定的補助。如青梅,貧困戶獎補800元/畝,非貧困戶獎補120元/畝。2018年,該縣給予1732戶非貧困戶產業獎補197.3萬元,其中青梅1007戶38.795萬元。”大新縣農村農業局副局長趙梅表示。
為了讓青梅產業實現長遠發展,今年1月30日,大新縣與安徽省溜溜果園集團簽訂特色水果深加工項目。項目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并簽訂了采購協議,以當年青梅市場收購價優先收購大新縣農戶種植的青梅。免去了農戶的銷售難題。除溜溜果園集團外,福建、汕頭等地的大型果脯企業也是這里的采購商,而日本的企業也每年會采購400~500噸青梅用以深加工。
“放眼中國的唐詩宋詞,就有很多篇章是與青梅有關的,實際上青梅也一直是很多文人墨客的鐘愛之物。”欖圩鄉鄉長韋寶強說,下一步將著力把青梅產業發展融入鄉村旅游規劃,助力鄉村振興。圍繞青梅,打造“青梅文化”,讓青梅成為一張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文化名片。
“瀑布、水車、閣樓、清澈的泉水、干凈的林蔭小道……”迷人的景色,讓人仿佛置身于桃花源,而這就是大新縣桃城鎮新屯鄉村旅游區。
2014 年,該鄉村旅游區在當地政府和扶貧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大新縣鑫旺門業有限公司的經濟實力,采取“以企帶村”、“農戶入股+公司運作” 的模式,注冊成立大新縣新屯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帶領新屯群眾抱團發展鄉村生態旅游。2018 年該鄉村旅游區共接待游客7萬多人次,旅游綜合收入 300 多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提高到 2 萬多元,安排屯里7戶貧困戶在鄉村旅游區里務工,人均月收入1000多元。
10多年前,新屯鄉與很多鄉村一樣,都是貧窮與臟亂差,年輕人都紛紛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和小孩居多。新屯村有今日的變化皆因為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被村民熱愛的馮偉強。
1986年,馮偉強小學畢業,因為家里窮,早早去學裁縫,賺了點本錢后,又開始兼做布匹生意,很快他就在這行里嶄露頭角。
隨著城鎮化的加快,嗅覺敏銳的馮偉強決定轉行,投資門業,做得風生水起。
因為生意上的原因,馮偉強跑過不少地方,發現很多地方的鄉村旅游都搞得很不錯。他想到自己家鄉有山有水,而且水還是地下河水,那么好的環境和條件為何不搞鄉村游呢?
馮偉強把自己的想法跟村民一說,大家當即同意。就這樣,鑫旺門業有限公司采取“以企帶村”、“農戶入股+公司運作”的模式,群眾以土地、樹木、魚塘等實物折算人民幣入股,公司以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注冊成立“大新縣新屯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以入股比例分紅,按股份獲得收益,讓農民變成了股民。
成立后的新屯鄉村旅游區先后投入 900 多萬元,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占地9畝的現代密閉式體育健身中心,配備各類現代健身器材,設有籃球場、羽毛球場、氣排球場、兵乓球等體育競技類活動場地。此外,為了充分利用空間,美化、綠化環境,健身中心周圍還種植淮山70畝,種植芒果、沙梨、青棗、龍眼、皇帝柑等果類23畝;在景區內建設占地3畝的游泳池,新建 2棟別墅型賓館為游客提供住宿服務,在河邊修建了5個觀景涼亭和 8家農家樂,供游客觀賞沿河風光。
同時,觀景長廊、兒童游樂園、真人CS 野戰俱樂部等旅游配套設施一應俱全。通過投入建設,新屯發 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態鄉村旅游景區各項軟件硬件設施都得到了不斷完善,旅游資源得到不斷挖掘,旅游服務環境不斷改善,如今走進新屯,步步是景,處處如畫,成為遠近聞名的生態鄉村旅游觀光點。
“這里是目前大新最大的游泳館,且由于是地下河水,清涼宜人,因此周末來游泳的客人非常多,有時候甚至會出現下餃子的情況。”長年在游泳館前值班的保安馮日生介紹。
今年47歲的馮日生,是新屯村人,家中有妻子和2個孩子,原來兩個孩子讀書,負擔很重,靠種玉米和甘蔗為生。一年下來僅維持溫飽。2015年被核定為貧困戶,如今大的孩子已經大學畢業,小的已經出去打工。自從景區成立后,他就在景區做保安工作,月薪3000元,一年下來3萬多元。“去外面上班都沒那么好,在這里還可以管飯,早上8點開始上班到晚上9點多下班,2018年已經脫貧。”
馮偉強介紹,新屯鄉村旅游區優先安排屯里的村民特別是貧困戶就業,目前屯里7戶貧困戶均被安排在鄉村旅游區里務工,人均月收入 1000 多元。村民不但可以獲得“股金”分紅,還能通過在家門口就業獲得工資收入,日子越過越滋潤。
有著16年黨齡的老黨員馮偉強說,要把事情做好,一要依靠黨員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他積極發展公司先進分子入黨,如本科畢業的趙偉昌,和特種兵退役的趙千杰,2017年公司成立了黨支部,不管做什么都要開黨支部會議討論。他說:一個人入了黨就不一樣了,凡是都會深思熟濾再做。二是要依靠群眾,經常跟員工談心,如今的新屯村,就像個大家庭一樣,大家其樂融融。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馮偉強的帶領下,大新縣桃城鎮新屯鄉村旅游區會越辦越好,通過鄉村旅游帶領更多的人走上致富路。

大新新屯游泳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