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劉光林 通訊員 楊雄生 粟厚琨

通過紅提產業帶動,農民人均收入快速增加。
資源縣位于廣西東北部越城嶺山脈腹地,典型的高寒山區,農業基礎差、工業底子薄,2015年底資源縣開啟精準扶貧攻堅戰時,全縣42個貧困村和3.3983萬貧困人口要在5年內完成脫貧摘帽任務,難度很大。
圍繞西紅柿、辣椒、食用菌、紅提、獼猴桃、黑雞、竹貍、高山牛及冷泉魚等項目,資源縣根據本縣產業扶貧工作實際,推出紅提產業、黑雞養殖、有機蔬菜種植、西紅柿(辣椒)種植等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扶貧產業。將其培育成為真正看得見、摸得著,為貧困戶帶來收益的扶貧產業。
一座座整齊排列的新式洋樓,一條條寬闊整潔的通村水泥馬路。碧水藍天下,老王家村像桂北山城孕育的小家碧玉,顯得格外恬靜優雅……這是記者眼中見到的資源縣中峰鎮老王家村。
地處桂北山區的老王家村,在10多年前,80%以上的青壯年勞動力以外出打工為生,農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而這些年來,當地通過發展紅提產業,農民收入大幅提高,人均年收入達10000元以上。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全村紅提種植由小、散、亂的小農經營轉為規?;a業化經營,由過去的“人種天養”向“重品種、重技術、重規模、重管理、重效益、重市場”的現代經營理念轉變。

目前,資源種植葡萄有十幾個品種。
資源縣位于桂東北越城嶺山脈華南第一高峰貓兒山下腹地,境內土壤肥沃,水質優良,空氣清新,無工業“三廢”污染,晝夜溫差大,有利于有機物質積累和果實著色,為發展優質紅提提供了有利條件。
2001年,資源縣組織科技人員對當地土地、氣候、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等方面進行系統研究,隨后確定在中峰鄉大莊田村試種具有良好市場前景的紅提(葡萄),利用北方種植紅提成熟晚,南方很多地方不適宜種植紅提的特點,發揮本縣優勢,引導村民種植紅提,建設“紅提(葡萄)長廊”。在該縣農業部門引導下,劉玉華、楊雄生、凌其清等人率先在大莊田村老王家屯引種紅提,第二年就獲得了每畝產量1~1.5噸的好收成,實現每畝產值0.8萬~1.2萬元的良好經濟效益。
為使農民脫貧致富,縣里及時引進抗病力強的紅提新品種,全面推廣種植新技術,特別是“三避(避雨、避寒、避曬)” 栽培綜合技術的大面積推廣,使紅提種植面積、產量和品質大大提高。2009年,全縣紅提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大莊田村紅提種植面積就達1000畝。全縣紅提掛果面積1500畝,總產量2.3萬噸,年產值1.6億元。
老王家村也及時更換品種,已成功種植了紅地球、維多利亞、美人指、溫克、紅玫瑰等10多個歐亞種紅提優良品種。大莊田村的紅提種植戶王順友是一位帶頭人,為了將自家的紅提種好,王順友經?!芭荨痹诖咫娊淌依餄撔难芯考t提種植技術。如今,他的紅提園占地15畝,平均畝產在1500公斤以上,年純收入超過15萬元。成功后的老王主動將自己的紅提園設為村里的教學實踐基地,將自己的種植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當地種植戶,帶領群眾共同致富。
目前,大莊田村老王家屯種植紅提400多畝,年人均純收入達1萬元以上,成了當地有名的“紅提村”“別墅村”和廣西首批“美麗鄉村”。
通過老王家屯紅提種植的示范帶動,全縣紅提種植面積達6.38萬畝,產值近6億元。如今,在資源縣,像老王家這樣的產業村,還有資源鎮曉錦和梅溪鎮銅座金銀花村、車田鄉海棠和黃保西紅村、瓜里鄉金江三木藥材村和河口鄉猴背百合村等。
2007~2018年先后整合資金1000多萬元,在中峰鄉大莊田村建成并通過驗收成為自治區級現代農業核心示范區、區域內有1.5公里的大紅提觀光長廊、20公里的小紅提觀光長廊、休息亭,形成了大紅提長廊套小長廊、村連村、戶連戶的格局,建成了集農事體驗、農業觀光、紅提采摘于一體的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基地,拉伸紅提產業鏈,推進農業觀光旅游發展。
截止2018年,資源種植葡萄品種有紅地球、魏可、美人指、維多利亞、夏黑、藍玉、陽光玫瑰、紅巴拉多、黑巴拉多等10多個,種植規模6.38萬畝,掛果面積5.8萬畝,畝產值6000~12000元,總產值4.97億元,產值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35%。成為廣西最大的優質紅提生產基地,也是我國南方地區優質紅提生產基地。
通過紅提產業帶動,農民人均純收入快速增加,輻射帶動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致富。2015年以來,資源實施精準扶貧以獎代補,675戶3410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享受紅提產業以獎代補,人均純收入由3119元增加到5320元。
“這個脆脆甜甜的肉是雞肉嗎?”望著餐桌上擺著一盤從表皮到內臟和骨頭都是黑乎乎的肉,資源鎮同禾村駐村書記黃翊嘗了一口問道,村黨支部書記趙雪玉說:“對的,這是我們資源的黑雞……”黃翊瞬間獲得了靈感。
資源縣有一種黑雞,因皮、骨、毛、肉、冠都是黑色,得名五黑雞。這里的黑雞每天在山上出沒,是攀巖高手,特別帶勁!
資源鎮同禾村,是一個集旅游、養生為一體的特色村莊。同禾村雖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但曾由于發展思路不明晰、交通條件落后、產業發展不成熟等原因,一窮二白。如何才能改變這種面貌?
這次偶然的聚餐給了他們靈感,黃翊回到住處后立刻查詢了黑雞的資料。資源黑雞號稱“黑美人”,其味似于甲魚,優于鴿肉,營養價值豐富,脂肪含量低,且有治療頭痛的功效。黃翊將打算在村里發展黑雞養殖的想法告訴了趙雪玉,兩人一拍即合,迅速召集村“兩委”班子人員共同謀劃相關工作。
通過調查摸底發現,資源黑雞在資源有悠久的養殖歷史和良好市場前景,黑雞主要在無污染的田間、果園、農林閑地及灌木叢林里,以山地放養、人工喂料與野外采食相結合,處于一個“少吃多運動慢長肉”的生長過程,且投資少,成本低,生產出優質的“綠色”商品肉雞,可為村民開辟了一條新的致富之路。
扶貧工作隊利用幫扶單位的17萬元啟動資金,建立了黑雞養殖示范點和孵化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于2016年9月在4個村建成了黑雞養殖場。
在同禾村的豐源黑雞養殖合作社,記者看到,養殖場依山而建,階梯式的雞舍根據不同高度依次放養體積不同的黑雞,小雞放在最底層,成熟的黑雞則全部在山坡上放養。在雞苗的選擇上,黃翊與村干部商討后,決定采取自行育苗的方式,為降低成本、保證雞苗的品質、保證價格的靈活性。
“合作社將兩個月大的黑雞幼苗發放給貧困戶帶回家養,等成熟后再包回收,統一銷售,這有效解決了貧困戶的進貨及銷路問題,也保障了貧困戶的收入。”豐源黑雞養殖合作社的負責人劉宗春這么說。合作社通過發放雞苗,包回收的方式帶動資源縣同禾、永興、咸水洞、社嶺村共計120戶貧困戶加入,已經銷售黑雞近萬只,存欄黑雞達5萬多只,除去養殖成本、每只黑雞估計收益50元以上,為貧困戶年增收20萬元。
同禾村的貧困戶唐清明自從2016年加入合作社后,每年純收入穩定在1.7萬元左右。
2017年,該合作社養殖基地存欄種雞、商品黑雞10000多只,帶動了貧困戶215戶發展黑雞產業,產值達一百多萬元。

同禾村采用“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建成黑雞養殖場。
2017年9月初,資源縣成功舉辦了第一屆世界杯漂流賽,喜迎世界各地參賽隊和慕名而來的旅游團隊。該合作社充分利用這一重大契機,同時借助同禾村寶鼎瀑布這一旅游景點,將生態黑雞做成一道道美味佳肴端上了世界友人的餐桌。從此,資源鎮的黑雞產業走出了資源,銷往廣東、海南等東南亞高端市場,全鎮扶貧產業形成了以黑雞為媒的“旅游+產業”的新模式。
經漂流賽宣傳后,2018年底合作社將銷售商品黑雞近10萬只,產值近千萬元。同時,利用“粵桂合作”的有利契機,與廣東肇慶市端州區的企業簽訂銷售協議,通過成雞宰殺、真空包裝、冷凍運輸的服務,成功打開了廣東市場。
為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且保證資源黑雞的品質,通過合作社先后帶動資源鎮、梅溪鎮、車田鄉、中峰鎮近600戶貧困戶參與黑雞養殖。憑借農村農戶分散養殖的地理優勢,對每戶養殖黑雞的數量加以控制,利用農村廉價的青綠飼料、谷雜糧喂養8個月以上,從而養殖出高品質的原生態黑雞。最后,合作社將以保底價回收的模式,收購農戶養殖的黑雞,再進行統一品牌包裝銷售,切實保障每一戶養殖戶的利益。
2018年黑雞產業覆蓋同禾村69戶貧困戶,覆蓋率超過80%,每戶增收約3000元。在全縣覆蓋十多個村,帶動680余戶貧困戶走上了脫貧之路。 目前全縣黑雞養殖數量為50萬羽、存欄量20萬羽,年銷售量達30萬羽,年產值約3000萬元,有力推動了同禾村乃至全縣的黑雞產業發展,助力了貧困戶脫貧致富。
資源縣的車田西紅柿和車田辣椒是當地響當當的特色農產品,車田西紅柿主產地為平均海拔705米的高寒山區,晝夜溫差大,特別適宜高山無公害蔬菜及南方反季節蔬菜的種植。車田西紅柿不僅外型美觀,顏色鮮艷,光澤好,而且硬度好、耐儲運、肉質厚、甜度適宜,深受廣大客商喜愛。車田辣椒,主產地同樣得益于資源高寒山區地形氣候,個頭大、肉厚汁多、甘中帶辣、香味綿長,是歷史悠久的桂林傳統名優地方特產。
1995年,資源縣在車田苗族鄉車田村建立第一個面積100畝的西紅柿示范種植基地,當年平均畝產量就達3500公斤,畝產值達3200余元。近年來,不斷引進新品種、新技術,特別是實施西紅柿嫁接育苗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及病蟲綜合防治的推廣應用,良種的不斷引進更新,并在全縣推廣無公害西紅柿標準化生產,配套建設了60畝車田西紅柿專業批發市場,門面達200多個,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促進全縣西紅柿優勢產業的發展。2009年已成功注冊了“車田”“兩水”牌無公害西紅柿商標。2016年種植面積2萬畝、產量15.7萬噸、產值3.97億元。資源縣已成為廣西和華南地區最大夏秋西紅柿生產基地。西紅柿產業已成為資源山區人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2016年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種植模式,共帶動貧困群眾120戶,受益420人,種植西紅柿300畝,每畝凈收益10700元,人均年純收入10000元。
2017年初,資源縣的車田西紅柿和車田辣椒經國家質檢總局批準正式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為了讓車田西紅柿和車田辣椒特色農產更好地領航扶貧產業發展,車田苗族鄉的鄉龍塘村在該縣扶貧辦專項產業資金的扶持下,建成了車田西紅柿、車田辣椒地理標志產品示范點,并帶動全村218戶貧困戶發展西紅柿、辣椒等蔬菜種植。
2017廣西國際電商節中展出的“車田西紅柿精品禮盒”,“車田辣椒”辣椒醬、辣椒干、泡辣椒等產品被搶購一空,三天展期線上線下實現產值134萬元。
而在資源,紅提、西紅柿、獼猴桃、中藥材、竹鼠、冷水魚等傳統優勢產業同樣得到改良提升,產品質量也得到進一步提升。此外,資源縣還大力支持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緊緊圍繞“生態”做文章,在鞏固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有機綠色農業。
“目前,基地共種植有機蔬菜160余畝,其中西紅柿90,畝產可達8000公斤,辣椒70畝,畝產可達3500公斤,并隨季節更替種植白菜、蘿卜、芥藍等頁面蔬菜。2018年,有機蔬菜(西紅柿、辣椒)產業年產值110多萬元,受益戶數110戶,受益人數395人,受益貧困戶71戶284人?!?資源縣眾鑫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鄒定友說道。
2017年3月,資源縣建立了白洞村有機蔬菜基地,并于當年取得有機轉換證;基地種植戶于2017年10月成立了資源縣眾鑫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以“公司 合作社 基地 農產”的模式運營。
據了解,資源縣車田鄉白洞村轄19個村民小組人口僅1495人,耕地面積僅985畝。2015年人均收入不足2300元。2017年以來,白洞村以培育和發展有機農產品為切入點,實施優選品種、規范種植基地、增施有機肥、科學管理、病蟲防治、生態有機示范,發展蔬菜種植,應用水肥一體、測土配方施肥、大棚栽培等新技術,使蔬菜產量和質量都有新的飛躍。
通過類似的這種模式,目前,資源縣在全縣共建立了2000多畝有機蔬菜種植示范基地,帶動全縣有機蔬菜種植面積達3000多畝,年總產量達3000多噸。
同時,該縣先后與國內大型農業品牌企業合作,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等模式,不僅有效解決了貧困戶發展產業的成本、技術、市場銷路等系列問題,確保了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而且更加有效地提升了農產品品質,樹立了產品品牌。
據了解,目前,資源縣全縣貧困戶發展產業參與率達100%,帶動了47個貧困村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123個,培育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141名。

有機蔬菜成為貧困戶增收渠道。

采用先進技術模式管理,目前,資源縣在全縣共建立了2000多畝有機蔬菜種植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