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謝青夏 通訊員 趙桄 陳飛旭
邊城龍州,有很多頭銜,既是紅八軍故鄉,又是中國天琴藝術之鄉、中國長壽之鄉。
近年來,為了做好產業扶貧,龍州精心打造了旅游、火龍果、青皮鴨蛋三張產業名片,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沒想到櫻花谷真的那么漂亮,真是不虛此行。”近日,在龍州縣逐卜鄉逐卜村板弄屯櫻花谷景區,記者遇到來自寧明的游客盧先生一家,他們慕名而來,盡情而歸。
穿過一片靜謐的竹林,映入眼簾的是三面環山下的一個巨大的湖泊,一條數百米長的水上木橋,從湖心穿過,橋兩邊清幽幽的湖水倒影著長相各異的山巒,讓你恍如置身仙境。這里春賞櫻、夏品荷、秋摘果、冬騎馬。一年四季都有非常好玩的節目。

櫻花谷特有的魚。
櫻花谷景區距離龍州縣城45公里,距離大新德天瀑布55公里,比鄰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花山至德天旅游中心路線,交通便利。景區2016年7月開工建設,先后已投入建設資金1360萬元,建有水上情人橋、櫻花林、桃花林、紫藤花隧道以及卡丁車速跑、游泳池、沖浪池、兒童水上樂園、彩虹滑梯、玻璃滑道等觀賞游樂設施,還配套有餐廳、旅游商店、燒烤區和民宿等休閑娛樂場所。
景區自開門迎客以來,游客絡繹不絕,2018年接待游客7.5萬人次以上,有時候一天營業額可達20萬元以上。
櫻花谷鄉村旅游區通過吸收貧困戶入股,年底以紅利的方式進行分紅增加收入,已經有330戶貧困戶以扶貧產業獎補資金入股,入股金額121.6萬元,2017年底分紅3.7萬元,2018年底分紅11.6萬元。2018年以來接待游客達11萬多人次,鄉村旅游從業人員1000多人,櫻花谷鄉村旅游區接待游客10萬人次以上,有力推進了全鄉甚至全縣旅游業的快速發展。
為什么一個鄉村旅游景區,能取得如此成績呢?
熟悉的人都知道,除了政府的扶持,還因為有致富帶頭人張立榮。
“我退伍回來幾年,都因為太窮,娶不上媳婦。”1960年出生的張立榮,1977年入伍,4年后退役回家。年幼喪父的他,作為家中老大,一直肩負著照顧弟弟妹妹和母親的責任。因此立志要依靠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機,發家致富。
退伍在家的張立榮除了下地干活,就是去書店買各種技術書籍看,然后再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由此掌握了比較豐富的技術,1991年,被聘為鄉政府技術員,開始推廣雜交水稻。使到該村的水稻產量由原來的150~200公斤1畝升到300~450公斤1畝,且省工、省力、省成本。
1999年,張立榮擔任龍州縣逐卜鄉逐卜村黨支部書記。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個貧困的山村。全村13個屯520戶,2600多人,人均年收入只有800元。且作為經濟產業支柱的糖料蔗,畝產量竟不足3.5噸,種下的甘蔗95%屬淘汰、劣質的品種。后來他采取先賒賬種收蔗后入廠扣款的辦法,購進高產高糖的新品種“新臺糖22號”給各農戶種植。又在村里辦培訓班,請縣、鄉的甘蔗技術員和專家到村里給蔗農傳授種植管理技術。到了2007年,全村種植“新臺糖22號”達375公頃,長勢喜人,糖料蔗畝產增加到4.5噸,全村人均純收入由2002年的1035元增加到2007年的3400元,張立榮全家人均純收入超6000元。全村人皆大歡喜,人人笑逐顏開。
此外,龍州人喜歡吃黑皮果蔗,平時都是每家每戶種1~2分地。1999年,張立榮遇到湖南的客商來龍州收購黑皮果蔗,而且說有多少就收多少,張立榮當時半信半疑,對方說,你不信,就跟著我們去湖南 看看吧。因此,張立榮就找了輛貨車拉了車黑皮果蔗到了湖南懷化,沒想到一車黑皮果蔗除去運費和本錢,還凈賺2000塊。張立榮當時整晚捏著2000塊錢,興奮得睡不著!

龍州黑皮果蔗。
2002年,張立榮在村里推廣黑皮果蔗種植,當年全村就有500畝水田改種上了黑皮果蔗。局面打開后,張立榮組織黨員帶頭科學種植,合理施肥,加強管理,采用薄膜覆蓋栽培和紫外線燈誘殺害蟲。在他的示范帶動下,村民們的黑皮果蔗的畝產量逐年增加,從開始種植時的6噸增到2006年的8噸。光這一項,村民種黑皮果蔗1畝地就能收入1萬元。
2006年8月,在鄉黨委政府的幫助指導下,張立榮在自家的30平方米的廳堂擺放了23套課桌椅,辦起“農家課堂”,請專業人員前來授課,并播放科技視頻,傳授黑皮果蔗科學種植管理技術,為蔗農解難答疑。他分別在自家的承包地和大新縣堪圩鄉投資30萬元創建了果蔗標準化生產基地,讓蔗農到基地現場參觀、實地操作,并要求每個黨員定期到“農家課堂”參加學習,掌握1~2樣致富技術,以技術結對幫扶的形式,帶動蔗農加以推廣。此外,還培訓了一批果蔗種植骨干,輻射帶動全鄉、全縣甚至鄰縣果蔗產業發展。據統計,2006~2007年兩年“農家課堂”辦了12期,接受培訓的蔗農有370人次,黑皮果蔗的產量也逐年增加。如今,蔗農熱切地稱“農家課堂”為“致富殿堂”“致富貼心屋”。

龍州桃花谷精美的竹子民宿一角。

張立榮說用來加工民宿的竹子都是到外地統一訂購的。

龍州標志——天琴。
甘蔗增產了,銷售的問題隨之而來,一到收獲季節,蔗農們搶著出售果蔗,賣不出好價錢,影響蔗農的種植積極性。怎么辦?
后來,張立榮通過在網上學習,請專家指導以及向別人取經,終于找到“秋植黑皮果蔗”的辦法。就是把正常種植時間提前三個月,在上年秋季種植,使果蔗在下一年的中秋節前上市,賣上好價錢。解決了產銷矛盾后,張立榮又在拓寬市場做文章。他帶領黨員干部遠赴湖南、湖北、河南、重慶、北京等區外市場,為開拓銷售不辭辛苦地奔波勞碌。經過不懈的努力,逐卜村的黑皮果蔗產業得到長足發展,僅果蔗一項,就使全村人均純增收1600元,并且在逐卜村的示范帶動下,逐卜鄉全鄉的黑皮果蔗產業得到迅猛發展。
2003年,張立榮當選為崇左市人大代表。有一年去臺灣參觀學習,看到了名聲遠揚的蝴蝶泉后,心情非常的復雜,因為自己村里就有個三面環山、怪石嶙峋、風景優美的湖,但是那么好的環境卻被人拿來養豬。如果利用這里的資源優勢,打造鄉村游的風景區,那該多好呀。
從此,想做鄉村游的想法就在張立榮心底里生根發芽。一直到2016年,張立榮終于付諸行動。他想既然是鄉村游,就應該按照鄉村的做法去做,不要鋼筋水泥。因此才有了現在古樸、純美的竹子民宿,以及親自修建的湖上木橋。
“我們餐廳招待客人吃的除了豬肉外,其它的雞、鴨、魚、米、青菜全部產自村里。比如我們的鴨都要求要養到4個月以上,翅膀羽毛豐滿才收購,雞要養足8個月的,很多客人說,長那么大沒吃過那么好吃的雞、鴨,因此很多客人為了吃我們的雞和鴨,念念不忘的經常過來。”張立榮說,村民深深知道,只有旅游搞好了,生活才會越來越好,因此大家都不會偷工減料,因此不管是種植的蔬菜還是養殖的雞鴨都按照最好的標準養殖,也有一些根本就不用種的,比如大家喜歡吃的假蔞夾,那些假蔞葉都是村子溪邊長的,有位員工主動每天在上班路上給餐廳采摘假蔞葉子回來。
2018年2月,櫻花谷被定為自治區級黨員干部遠程教學示范基地、龍州縣黨建促扶貧產業示范基地。
“以前我也在南寧打工,可是家里老媽一個人在家,平時有什么問題一個電話就要跑回來一趟,一個月2000~3000元,基本都花在路上了,在外面打工根本就沒法存錢,現在好啦,旅游區建好了,我白天可以來這里上班,晚上回去照顧老母親,一舉兩得。”立信村張偉民開心地說。
除了櫻花谷之外,逐卜鄉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創建為抓手,還涌現出了隴亨觀鳥基地、溪水弄崗旅游區、森泉農家樂等一批發展較好的鄉村旅游典型,形成了良好聯動發展態勢,旅游產業鏈初具規模。隴亨觀鳥基地深入挖掘土著名鳥的旅游資源,開發“鳥導扶貧”,推進村屯變景區、農舍變旅館、農民變導游,帶動當地貧困人口就地參與旅游經營服務。目前隴亨觀鳥基地已經輻射5個屯,其中有10戶33人參與農家客棧經營,促進旅游扶貧,帶動飲食、住宿、手工藝品等第三產業發展,成效顯著。
“龍州縣鄉村旅游產業已逐漸形成集聚化發展態勢,鄉村旅游先期發展較好的地區出現了整村、鄉鎮全域開展鄉村旅游的發展趨勢。”龍州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縣長何子才表示,近年來,旅游主管部門運用鄉村旅游+,培育了特色民宿、自駕游基地、房車露營地、度假休閑特色民宿新業態。目前,龍州共整合1.6億元資金,完善各項旅游基礎和配套設施建設,已打造了發現·弄崗、櫻花谷、壯營等一批特色景區,在景區內,特色民宿與休閑場地成為“標配”。一些鄉鎮、行政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了當地村民創新創業,較好地解決本地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與脫貧。據統計,鄉村旅游直接從業人員2300多人。
統計顯示,龍州縣接待游客量從2014年的165.91萬人次增長到2016年的309.25萬人次,增長了1.87倍;旅游總消費由2014年的16.81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32.76億元,增長了1.95倍。2017年1~10月,全縣共接待游客358.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消費37.09 億元。旅游已經成為龍州產業扶貧、農民致富的一條新路子。
“前段時間剛剛采收過一批果,再過半個月第二批火龍果就可以采收了,我種了8畝,今年收入約8萬元,我們今天能有這樣的成績,還要感謝我們合作社的理事長何浩然。”龍州縣上龍鄉武權村那赧屯的何建成在自家火龍果基地一邊除草一邊告訴記者,他5年前就開始種植火龍果,但是以前種植的都是需要授粉的品種,這些品種需要投入的人工多、收益少。如今在合作社的帶領下,種植了金都1號等新的優良品種,收益大大提高。
而武權村的殘障人士農星保在提到何浩然的時候也是充滿感激,他說那么多年在理事長的帶領下,跟著種植水果、黑皮果蔗,2016年已經成功脫貧,2017年種的5畝金都1號火龍果,今年已經有3畝掛果。

駐村書記呂良軍與合作社成員研討火龍果種植情況。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何建成提到的何浩然是龍州縣益爾美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2016年8月在武權村那赧屯致富帶頭人何浩然的牽頭下成立。原來,從1998年開始,何浩然就開始探索種果之路。“我之前種過很多品種,比如大青棗、葡萄等,都不成功,直到2008年開始種植火龍果,最初種植了5畝傳統授粉品種,后來在2017年才改鐘金都1號,成功后,馬上推廣給合作社成員。”
何浩然介紹,龍州縣益爾美種植專業合作社主要經營火龍果種植、技術培訓和采銷服務等,成立之初共有32戶加入合作社,其中貧困戶6戶,種植火龍果70畝,平均畝產值8000元,年產值56萬元。
三年來,在麻植強、何建山等村屯干部的帶動下,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員54戶,其中貧困戶20戶,種植面積達到300畝,平均畝產值10000元,年產值近300萬元,有效帶動本屯貧困戶實現增收脫貧,并輻射帶動了百索屯、板底屯部分農戶種植火龍果的積極性。在合作社的發展過程中,得到了自治區婦聯、龍州縣婦聯以及龍州縣農業農村局的資金、技術支持,其中自治區婦聯資助5萬元、龍州縣婦聯資助4萬元用于采購化肥獎補給社員,龍州縣農業農村局每年都派技術人員到火龍果種植基地開展技術培訓。在政府和社員的共同努力下,益爾美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火龍果種植產量、品質和產值連年攀升,建立了穩定的銷售渠道,給個別農戶提供了水果包裝、裝車的零工收入,產業發展日漸成熟。

武權村駐村第一書記呂良軍說,種植金都1號等優良的火龍果品種后,村民們的收益明顯增加,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精神層面也得到大大提升,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事情而爭吵了,村里購買了健身器材,經常搞籃球比賽,文化娛樂活動豐富了。2018年龍州縣積極開展“四個好”宜居村創建工作,有8個屯入圍崇左市“四個好”宜居村創建名單,其中那赧屯就是其中之一,還得到了5萬元的獎勵。
“火龍果現在成了我們村的名片了,我們種植成功后,附近村屯紛紛跟上,如今大家一起發展,共同致富。”村委主任麻植強笑著說,村民發展火龍果產業有錢了,村委會主任這個“官”才好當。
與武權村發展火龍果產業種植不一樣,龍州縣水口鎮羅回村在奔向致富路的時候,走的確是一條不一樣的路。
該村以市場為導向,探尋產業發展的新模式,帶動農戶就業致富。在后盾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公安廳的大力幫助下,成立了羅回村第一書記產業扶貧基地(以下簡稱“產業扶貧基地”),該基地總占地面積220畝,有19個養殖大棚,采用水禽旱養技術飼養紹興麻鴨,現存欄18萬羽蛋鴨,日產青皮鴨蛋上萬斤,已成為桂西南地區最大的蛋鴨養殖基地。該基地配套屠宰加工廠1座,內設鴨屠宰生產線1條、500立方大型冷庫兩座,已形成日屠宰3000羽鴨的生產規模。
羅回村產業扶貧基地主打產品為青皮土鴨蛋和冰鮮禽類產品,主要銷往南寧以及江浙滬市場,為國內知名食品加工企業如周黑鴨、絕味鴨脖等供應原料,打造自有商標品牌“相和鮮生”1個。2018年,該基地按照供港澳食品企業標準建設,獲評廣西四星級生態養殖示范場(麻鴨類)。同時,還獲評崇左市就業扶貧車間先進單位、龍州縣鄉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
羅回村產業扶貧基地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訂單”模式發展羅回村特色產業鏈,實現需求式和訂單式農業。目前,產業扶貧基地可提供60多個工作崗位供貧困戶就業,培養貧困戶勞動習慣,實現貧困戶在家門口上崗就業促增收脫貧。同時,該基地還吸納水口鎮156戶貧困戶集中寄養麻鴨,2018年底該批貧困戶獲得分紅2000元左右。青皮鴨蛋成為了龍州另一張產業扶貧的靚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