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劉光琳 通訊員 成美華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邊吃邊,扶貧也一樣。
東興市地處廣西南部,與越南廣寧省芒街市隔北侖河相望,是我國唯一與越南海陸相連的國家一類口岸城市。而且東興資源豐富,山地、丘陵地區適宜種植玉桂、八角、荔枝、龍眼;沿海灘涂盛產對蝦、青蟹、泥蚶、文蛤等海珍品;東興還是一個集邊、海、山、少數民族等特色為一體的旅游區。近年來,東興市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積極引導貧困戶參與特色農業種植、水產養殖、鄉村旅游觀光等產業發展,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創業,穩步實現脫貧致富。
清晨,暗香浮動。家住防城港東興市馬路鎮大橋村的陳秋桂最近每天都要上山。去到自己種植桂樹的一片林地,他拿出一把奇怪的刀來準備剝樹皮。剝樹皮是一門技術活,要用專門的剝刀于樹干環切一刀,往上平移一段距離再環切一刀,兩刀之間豎剝,然后把一塊塊統一長度的樹皮剝了下來,濃郁的香氣彌漫開來,原來,這些散發著香氣的樹便是當地特產——肉桂。
肉桂是我國著名的天然香料和中藥材,“參、茸、燕、桂”自古就有“中華四寶”之稱。以肉桂為代表的木本香料,在廣西具有獨一無二的資源優勢和產品優勢。特別是東興市得天獨厚的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加上有著300多年來的傳統種植習慣,使這里成為我國重要的肉桂種植加工基地。主產于東興市馬路鎮的“東興桂”是廣西兩大肉桂品牌之一,其栽種歷史悠久,以其肉厚油多而聞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許多國家從中國進口肉桂時,就指定要馬路鎮生產的肉桂。


馬路鎮村民晾曬肉桂。
走進十萬大山山區,到處可見一片片郁郁蔥蔥的八角、肉桂林。每到春、秋采收時節,山區處處“八桂”飄香。繞過崎嶇的山間小路,來到大橋村最遠的貧困戶陳秋桂家里,正在院中擺弄肉桂的陳叔說,他家里種了25畝地,大約有10000多棵肉桂樹。肉桂樹最有價值的部分是樹皮,所以剝肉桂已經成為村民的日常勞作。而清明至立夏,是采收肉桂的最佳季節,樹干的水份充足,桂皮容易剝落。因此,每到采收季節,陳叔每天步行半個小時到山里,大概能剝100多斤桂皮。
大橋村位于馬路鎮東南面,毗鄰黃淡水庫,轄區18平方公里,耕地3000多畝,林地12000畝,是個比較偏遠的山多地少的村莊。近幾年來,村里利用林地資源發展積極發展肉桂、八角等傳統林業經濟,昔日的荒山如今已成了當地村民的綠色銀行,村民也由此走上了致富之路。
如今,每年玉桂收獲時節,全村12000畝玉桂林里,飄著一股股清香,區內外客商如約而至,搶先收購,為村民創收。今年陳叔又在自家的林地里新種了4畝玉桂樹,馬路鎮的幫扶干部也幫他積極申請“以獎代補”補貼。陳叔站在自家空地,凝望著晾曬的桂皮,期待著來年的豐收。
今年58歲的龐文,是大橋村人,為了帶動村民脫貧致富,高中畢業后就開始收玉桂,今年是他收購桂皮的第14個年頭。龐文說,馬路鎮的玉桂因為含油量高、灰粉不超標、沒有重金屬而頗為受日本、德國、科威特、利比亞等客商的青睞,去年他收購了1500噸玉桂干皮,今年早早就跟國外客商簽訂了認購合同。
肉桂,又名玉桂,是一種珍貴的中藥材,全身都是寶:桂皮、桂枝、桂丁、桂子,甚至連桂盅(花萼)都可以直接入藥,有散寒止痛、活血化瘀、健胃等功效,和人參鹿茸并稱為“參茸燕桂”,它也是重要的化工、食品加工原料,因而成了香餑餑。

馬路鎮肉桂收貨時節。
為延長產業鏈條,增加肉桂的附加值,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源優勢,東興通過鼓勵發展民營企業、加大招商引資的工作力度,積極爭取上級扶持等辦法,引 進、培育發展了一批香料加工企業,對肉桂產品進行深加工,挖掘其潛藏的附加值。
我們走進東興市馬路鎮的庚源香料公司標準化廠房,廠房里有一條國內先進肉桂精油生產線。公司加工廠廠長陳庭暉介紹,從2015年以來,庚源香料公司每年從農戶手中收購剝桂后廢棄的桂枝葉的價格從原來的800元/噸提升到1300元/噸,最高收價格突破1400元/噸,收購量提升到每年10000噸左右。僅這項就為馬路鎮當地農戶每年增收1000多萬元。
在庚源香料公司展示廳看到,肉桂加工品除了桂皮、茴油、桂油等外,還研制出了茴腦、茴香醛、桂醛等一系列優質產品,產品出口市場十分廣闊。
以廣西庚源香料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成功創建的“廣西肉桂(東興桂)產業示范區”,從育苗、種植、加工、觀光到科研,一二三產業全覆蓋。從桂油進一步深加工的高端產品苯甲醛純度達到99.99%,品質國際公認最優,產量占據全球1/3,被世界諸多頂級品牌食品、化妝品、醫用品等用作“不可替代元素”“頭香香料”等。
上世紀末,用于提煉桂油的肉桂枝葉僅為300元/噸。進入新世紀,庚源香料公司批量生產桂油后,當地肉桂枝葉收購價逐步提高到800元/噸。2016年桂油提純苯甲醛量產后,肉桂枝葉收購價迅速提高到1200元/噸以上,不到20年翻了兩番。
如今,馬路鎮已是我國肉桂加工和出口的主要集散地之一。該鎮肉桂加工廠年加工生產能力近1000噸,總產值400多萬元,創稅35萬多元;東興本地打造的“東興桂”肉桂品牌備受國內外客商青睞,遠銷廣東、上海、浙江等地,并且飄洋過海走向世界,出口到歐美、日本等國家。
現在,馬路鎮幾乎家家戶戶種植肉桂,一到肉桂的收獲季節,在馬路鎮,處處是剝桂、曬桂、賣桂的繁忙景象。肉桂已是當地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單是收購肉桂這一項,每年為當地農民增加500萬元左右的收入,惠及130戶貧困戶。該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租賃當地農民10000畝土地作為肉桂種植示范基地,從土地流轉方面增加農民收入;從種植、肉桂枝葉收購、桂木收購和肉桂精油加工的用工等多個環節,增加農民家門口就業機會。
東興既沿邊又沿海。靠海吃海。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為創建具有現代海洋核心示范區提供了產業基礎和良好的生態資源環境。
時至七八月,中午的太陽直射下來,使人感覺到火辣辣的熱情。記者走進位于東興市江平鎮潭吉村的江源水產有限公司,只見工人們正在忙著用鐵鍬、掃帚清洗大蝦養殖池里面的淤泥,顯得十分忙碌。“這個大蝦養殖池的4000公斤南美對蝦剛賣掉,這些大蝦剛一撈上來,就被云南、貴州、四川的客商搶購一空。”該公司副總經理李子法說。
東興市江平鎮江龍、榕樹頭、潭吉等沿海村莊約有2000多畝農田受海潮長期浸漬,成田后,海水的鹽分聚積在表土層,土壤缺水返酸,導致水稻等莊稼產量低或不易成活。
將鹽堿地變為寶田,一直是當地村民的夢想。“近幾年我們在外面務工,就將家里的鹽堿地租給水產公司,每年增加2000多元的收入。”家在潭吉村的脫貧戶曾世輝說,他們夫妻倆因常年外出務工,無法料理自家的鹽堿地,便租給東興市江源水產有限公司,每年都有一筆固定收入,加上夫妻倆在江平工業園區打工,已于2017年底順利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為改善土壤鹽堿化狀況,增加農民收入,東興市江源水產有限公司以“小塊并大塊”的方式流轉潭吉村農民閑置的千畝鹽堿荒地980畝,開發建成標準化養殖塘,每年租金800元/畝,三年為一期增加租金5%,第一年支付給潭吉村村民78.4萬,帶動全村1700多人增收,平均每人每年收入700多元,其中包括18戶貧困戶均增收2000至4000元。
有了資金,農民致富就有了希望。近年來,當地政府通過土地流轉,開發鹽堿荒地,使閑置土地得以利用,從中引導貧困戶積極參與特色農業種植、水產養殖、鄉村旅游觀光等產業發展,產業覆蓋貧困戶達80%,讓曾經無人問津的鹽堿地,變成村民實現脫貧致富的“福滿地”。目前,該市鹽堿地變海水養殖的面積約3.5萬畝,既增加了貧困群眾的家庭收入,又為他們提供就業崗位。
潭吉村村民黃兆堂因為要送兩個小孩讀書,自身又沒有技術和資金,多年來,他一直打零工,收入微薄,并且工作不穩定。2015年,黃兆堂到江源水產有限公司務工,從事養魚養蝦、清洗蝦塘等工作,每天有180元的收入,極大地改善了家庭經濟。去年年底,黃生已還清了因為建新房而背負的所有外債。

東興京島海洋漁業(核心)示范區。

東興市江源水產養殖基地。
“以前我們在外面打零工,收入不穩定,生活很困難,現在干活離家近,月收入有4000元左右。”江平鎮潭吉村困難戶黃厚光說。
在東興京島海洋漁業(核心)示范區,占地3200多畝的東興市江源水產有限公司江源水產養殖基地開闊壯觀,一眼望不到邊。“占地500多畝的工廠化循環水對蝦養殖科技示范基地是全國最大的工廠化養殖示范基地。”公司總經理黃勇華告訴記者,“2017年核心區水產產量達到1800噸,產值9000萬元,2018年公司將加大創建力度,爭取創建國家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目前,示范區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開發養殖方式,吸引了不少農戶加盟,農戶收入增加明顯。且利用冷鏈物流降低了運輸成本,促進了更多水產品上市,實現了農民增收。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顧名思義,那怎么靠邊吃邊呢?
東興毗鄰越南,旅游資源豐富,集山、海、邊、少數民族特色于一體,有美麗的山海風光、濃郁的京族民俗風情、旖麗的中越界河風景、便捷的跨國旅游。得天獨厚的自然、人文資源優勢,使東興享有“上山下海又出國”的知名旅游品牌。
近年來,東興市發揮邊境旅游的優勢,讓貧困戶吃上了“旅游飯”,發上了“旅游財”。
在江平鎮萬尾金灘,海浪陣陣的海灘上,游客絡繹不絕,一排排五顏六色的太陽傘,與沙灘、碧海、藍天相映,好一幅美麗的濱海風光畫。
這長約15公里的海灘,成了村民的“金飯碗”。“靠海吃海,旅游業已成了我們村里支柱產業,全村2000多戶村民吃上了‘旅游飯’,走上了致富路。”萬尾村副支書蘇海兵說,村民在金灘邊做生意,只要將太陽傘、小桌子等固定好,就有收益了。
記者走進萬尾村,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京族村寨風情,只見綠樹圍繞、翠竹夾道,一棟棟小洋樓掩映其間。因旅游火爆,很多民房都改造成了民宿客棧,為村民帶來可觀的收入。村民阮雪梅是一名導游,她將自家的5層樓房裝修成有25間客房的客棧,營業收入一年有40多萬元。
萬尾村原是個孤島,是我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與相鄰的巫頭島、山心島合稱“京族三島”。現年84歲的村民武瑞芳老人告訴記者,京族三島原來四面環水,三島之間沒有陸路可通,島上居民只能在退潮時才能徒步往來。
“這三座淺海島嶼都是由海水沖積而成的沙島,以前島上耕地少,糧食成為最大的問題。”武瑞芳老人回憶,“居民祖祖輩輩以打漁為生,大家挑著魚蝦走十多里路,到附近的集鎮上換糧食。那時候,能吃上大米太不容易了。”
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初,這一現象才開始改變。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大伙兒通過圍海造田,將氵萬尾、巫頭和山心三島連成一片,并修建了防浪堤與陸地相連,增加了數千畝土地。京族人從此告別了不能大量產糧、長期缺糧食的歷史。
改革開放以來,京族三島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特別是隨著中越邊貿往來的恢復和東興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的建設,京族人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這些年,我們深挖‘海’的潛力,做足‘邊’的文章,建設起現代化海洋牧場,發展邊境貿易和特色濱海旅游業,生活越過越紅火。”蘇海兵說,現在村民的經濟收入多元化,有海上捕撈、海產品收購及加工銷售、水產養殖,還有邊貿互市、旅游、餐飲服務、交通運輸、商店零售等。
目前,全村有蝦苗場13家,養殖面積3500多畝,海蜇加工場110多家,帶動了村內外經濟發展。氵萬尾村人均年收入近2萬元,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并先后被評為中國最美景觀拍攝點、全國休閑農業旅游示范點。
近年來,東興市創新“邊境旅游+”扶貧模式,充分利用邊、海、山旅游資源優勢和政策優勢,通過鄉村旅游拉動、特色產業帶動、龍頭景區推動等形式,讓越來越多的群眾端起旅游飯碗,甩掉貧困帽子。
家住東興市江平鎮交東村的脫貧戶龍樹云,一早就委托村干部幫忙把七彩貝丘灣景區訂購的土雞送過去。他們家自與景區簽訂農副產品回購協議以來,養的雞根本不愁銷,讓他家享受到旅游發展的“紅利”。

萬尾村興辦漁家樂旅游增加漁民收入。
交東村有許多資源,比如紅樹林、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古漁村田園風光、金花茶種植基地等,而且不同季節有不同的特色亮點。為此,當地村民充分利用豐富的灘涂和紅樹林資源,發展邊海鄉村生態游,村里根據不同季節特色,推出景區不同的休閑農業項目:每年3、4月,推出紅姑娘紅薯挖采親子體驗項目,讓游客體驗農家人收采的樂趣;9、10月是秋收的季節,400多畝的水稻等游客來收割;11月底到次年2月,則提供旱地水果采摘的體驗活動。而每年的5月至8月是防城港的旅游旺季,漲潮時駕駛皮劃艇橫渡海上紅樹林,退潮時撿海鴨蛋、挖螺、挖沙蟲等極具特色的體驗式娛樂項目成為吸引游客的“利器”,大量區內外游客們紛紛前來趕海拾趣,體驗漁家生活。去年,交東村鄉村旅游接待游客13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75萬元,全村人均年收入1.35萬元。
“我在景區工作差不多兩年了,每月收入2500多元,我們摘掉了‘窮帽子’。”吃上旅游飯的不止龍樹云一家,同村的溫胡蓉通過在景區餐廳當服務員,溫胡蓉一家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去年順利脫貧。
江平鎮那漏村既不靠海也不靠山,人均不到2分耕地,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是甘蔗和肉桂,依然沿襲著靠天吃飯的傳統耕種模式。村民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于傳統種植養殖和外出打工等。防城至東興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后,那漏村憑借著地處高速公路入口優勢,以發展休閑鄉村旅游為切入點,積極走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特色產業發展道路。以石江組為示范點,依托東興“紅姑娘”紅薯品牌優勢和百香果等特色產品,深入推進“村企共建”,建設生態產業扶貧示范基地300余畝,將紅薯、百香果種植與“特色花海”“稻田藝術”相結合,以特色小紅薯和百香果成就扶貧大產業,形成了“石江效應”。2018年底,那漏村集體經濟收入9.04萬元,同比增長了近6萬元,全村年人均純收入從4300元增長到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