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 王明 王曉露 潘順利
摘 要:風景旅游區規劃設計專業課程的實踐性很強,尤其是在旅游專業人才緊缺的背景下,優化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的意義重大。為推動教學改革發展進程,應緊跟信息時代發展的步伐,在風景旅游區規劃設計教學中積極融入虛擬現實技術,實現考核形式與教學模式的逐步優化,鍛煉學生理論實踐綜合能力,盡快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
關鍵詞:虛擬現實技術;風景旅游區;規劃設計;教學改革
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支持與推動,各院校作為向社會培育高素質與綜合型人才的重要場所,更應當積極開展特色教學,培育更多社會所需人才。但實際上,專業教學仍停留在思維旅游天下的局面上,應當盡快引入虛擬現實技術,進一步完善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體系,提高學生理論知識學以致用與融會貫通的能力,從而帶動專業教學的改革。
1 虛擬現實技術特征與類型
1.1 技術特點
虛擬現實技術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交互性,在虛擬環境中得到自然反饋,能夠為用戶提供身臨其中的環境體驗;二是多感知性,除了計算機所具備的視覺感外,還具備人的觸覺與聽覺、運動等方面的感知表現;三是自主性,物體在虛擬狀態下根據現實存在的物理運動定律達到一定的運作程度。
1.2 技術類型
虛擬現實技術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一是虛擬環境建模技術。規劃設計風景旅游區涉及CAD與3DMAX等軟件技術,完成旅游區平面體與模型的構建,整合要素至三維模型中能夠得到立體的規劃設計成果。二是實時三維圖像生成技術。利用高性能計算機處理虛擬環境設計中的龐大數據量,能夠滿足規模化旅游區建模的需要,除此之外,確保了圖像質量與工作效率。三是交互技術。利用技術交互性特征優勢,能夠進一步提升交互系統的性能。四是系統集成技術。借助數據管理模型與信息同步技術、數據轉換技術等綜合技術,能夠減少旅游區規劃設計的難度,同時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2 虛擬現實技術應用意義
2.1 提供真實的空間感受
虛擬現實技術實現了計算機與用戶的自然交互,用戶沉浸在虛擬環境中,有置身其中的互動感受。利用該技術設計風景旅游區規劃設計課程的教學課件,能夠讓學生直觀了解教學內容,從而掌握更多的空間設計方法,學習效率與質量隨之提升。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反復推敲設計方案,實踐能力與設計成效隨之提升。
2.2 激發學習興趣
虛擬現實技術的操作難度低,學生在旅游區模型設計中可自如操作虛擬技術,設計效果與學習興趣隨之提高,尤其是在成果展示中,學生對新型展示模式的認可度與接受度更高,更利于學生表現欲與成功欲的激發,從而提高學習主觀能動性。
2.3 降低教學成本
虛擬技術能夠反復調整設計方案,借助互聯網與電腦或手機的連接,利用手觸模型與VR眼鏡反復推敲,學習效率顯著提升。傳統教學模式下,設計方案調整與模型制作需涉及大量的材料,而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顯著降低了材料成本與設計時間成本。
3 虛擬現實技術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虛擬現實技術在風景旅游區規劃設計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作為表達手段,主要被當作建模數據分析支持工具、評估工具,或是與互聯網相結合與客戶進行交流;二是作為實時設計工具,用于成員設計方案與構想的交流。規劃設計者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可準確定位基地,輕易獲取交通與氣候、地理環境等方面的數據,以直觀了解旅游區的場地資料。
3.1 教學準備
案例教學法在高校風景旅游區規劃設計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能夠使教學效果得到提升,而這離不開大量教學案例的支撐。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構建的旅游區規劃設計案例的課件庫,向學生展示更多的三維全景設計案例,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其打破地域與空間等因素的限制,沉浸在虛擬場景中體驗各個旅游區的景觀,感受空間尺度與作者的創作意圖,吸收設計思想的同時融入自己的設計中,更利于設計成果的增多。資料庫為課程教學提供了服務,同時資料收集整理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對學習本專業知識的人員開放,是為本專業課程的自學與教學服務。[1]
教師是教學執行者,自身專業水平與職責理念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因此,提高教師專業水平意義重大。在教學前應當明確掌握教材內容相關知識,熟悉課程教學大綱與項目案例、培養計劃等,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與手繪效果圖、計算機操作能力等綜合素養,將虛擬現實技術貫穿教學全程,包括教學設計與內容講授、項目實踐指導等,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結合。
3.2 優化教學方法
風景旅游區規劃設計課程講授的內容,主要是案例與空間設計方法兩方面。從案例講授入手分析,學生通過VR眼鏡與投影設備能夠觀看全景規劃設計案例,在虛擬環境中能夠多角度觀看設計案例,學習興趣與案例理解程度隨之提高,學習主觀能動性得以提升;從空間設計方法的講授入手分析,學生通過Lumion等軟件能夠直觀預覽,教師對技術手段的介紹更加到位,學生學習虛擬全景模型建立方法的效率提升,對旅游區規劃設計的完成起到輔助作用。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起著知識傳授與引導學生的作用。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應當積極轉變引導者與組織者的角色,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主體地位,營造開放性的教學環境,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與創造性,尤其是在風景旅游區規劃設計等綜合性、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教學中,應當靈活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向學生提供圖文并茂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夠多角度且生動形象地吸收內化知識,從而保持學習熱情。在項目推動下,學生以小組形式完成項目調研分析與圖紙繪制等任務,專業技能水平不斷得到提升,更利于推動學生崗位角色的過渡轉變。
3.3 反復推敲設計方案
在景觀旅游區規劃設計復雜且煩瑣的過程中,無論是調研分析還是要素調整都需要反復推敲,以確保設計方案的有效性。從借助軟件與實體模型的傳統教學模式入手分析,材料與時間成本較大,且設計方案與實際偏差較大。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能夠提供真實的交互設計體驗,精確了解旅游區植物與氣候等要素,使得規劃設計方案的可行性更強,更接近于真實情況。在設計方案推敲的過程中,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加強細節設計,并反復調整空間構造與施工等環節,進一步優化設計方案。學生在景觀旅游區規劃設計前應當充分掌握虛擬現實技術運用技巧,利用手機與VR眼鏡等設備觀看體驗全景效果,確定設計方案的合理性,并調整模型中的不合理處,以獲得理想的設計方案。
4 虛擬現實技術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前景
4.1 架構應用體系
虛擬現實技術在景觀旅游區規劃設計專業教學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實踐教學層面,但實踐教學資源與平臺尚未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要,資源以課件演示為主,對學生自主發展具有的推動作用不大,究其原因與技術因素影響和應用體系架構缺乏整體性,以及教師教學觀念滯后有關。因此,我們在構架體系梳理教學體系的同時,也要促進專業課程與虛擬現實技術、各學科與課程之間的整合。在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設計各課程教學體系的同時,不能忽視章節關系,確保理論實踐的有機結合。除此之外,注重虛擬現實技術在開發工具、遠程教育、虛擬實驗室等體系各層面中的應用。
4.2 加大實踐教學平臺開發力度
虛擬現實技術提高了學生主體地位與學習主觀能動性,學科核心素養顯著提升,對教學改革起到了推動作用。虛擬現實技術在風景旅游區規劃設計專業教學中以實踐教學的應用狀態為主,應當加強對學生建模開發等綜合能力的培養,使其在設計方案中融入創新與個性。除此之外,將虛擬現實技術與其他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如網絡技術等,綜合開發網上虛擬實驗室,為遠程教育與實驗教學改革提供保障,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體驗的快樂。[2,3]
5 結語
虛擬現實技術與景觀旅游區規劃設計專業課程的有機結合,為旅游專業教育賦予了技術性與藝術性,更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因此,教師應當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從而為旅游業教育改革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 閔媛媛.基于VR技術高校旅游管理課程設計研究[J].智庫時代,2019(43):286-287.
[2] 李亞娟,王海峰.基于VR技術的虛擬旅游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自動化與儀器儀表,2019(09):195-197+201.
[3] 譚雪娟,丁穗娟.基于VR技術的虛擬旅游應用程序設計與實現[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19(09):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