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愛萍


摘 要:本文是基于立體裁剪省道轉移為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的初探,根據課程教學目標、要求以及立裁課程特點,主要從課前內容分解和教學資源設計,課堂教學組織設計,課后教學評價來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探討翻轉課堂教學運用于立體裁剪課程的可行性。
關鍵詞:立體裁剪;翻轉課堂;省道轉移;教學模式;應用
哈佛大學物理學教授埃里克·馬祖爾(Eric Mazur)曾提出學習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知識的傳遞,二是知識的內化。翻轉課堂正是知識的傳遞與知識內化的顛倒,因此馬祖爾教授的這一觀點也成為翻轉課堂的重要理論基礎。[1]立體裁剪課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重在翻轉傳統教學模式的時間設置和教學的主體,結合網絡教學平臺,由教師先開發課程和錄制教學視頻,再進行課前信息傳遞,課堂知識內化,課后評價反饋的新型教學模式。課堂則成為知識內化、教師為學生答疑解惑、個性化輔導的場所。
1 服裝立體裁剪課程特點及教學現狀
立體裁剪(draping,又稱drape)是設計師根據設計構思運用與實際面料接近的胚布覆蓋于人體模型或者人體上,以適量放松度和運用剪裁、折疊、收省、分割、打褶、纏裹等技術手法制作出的各種服裝造型,形成符合人體曲線及具體款式要求的服裝初裝版型,并將初裝版型在平面上展開,制成樣板的一種服裝制版方法。[2]其最大的特點是實操性強,相對于平面制版更為直觀,并且在操作過程中可隨意調整設計所要表達的效果。因此,它是高校服裝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由“基礎立體裁剪”和“禮服立體裁剪”兩個階段構成。傳統的立體裁剪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操作示范,學生圍觀和實踐練習,教師再輔導,教學模式較為單一,通常也會出現以下的問題:
1.1 課上時間有限,知識內化不理想
以我校“基礎立體裁剪”為例,其課時為64學時,這一階段主要的學習任務包含服裝結構原理,立裁的操作步驟、方法、技術特點、細節規范,上衣原型,省道轉移,分割線,領型、袖子、裙型、套裝以及學生獨立完成服裝設計創作。在整個課程中,教師需要在規定的課時充分利用課上時間來示范講解以上的內容,使得課上留給學生去操作練習的時間少,學生只能利用課后時間來完成實踐練習,才能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和知識目標。學生在課后的獨立實訓中通常會遇到各種結構和操作上的技術問題,往往得不到及時的指導和解決,教師也無法監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這必然影響到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內化,教學效果不佳。
1.2 教學沒有因材施教,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傳統的立體裁剪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教為中心,基本流程是學生根據教師在課堂上的示范內容直接模仿學習。學生對知識點內化的程度好壞都是以教師示范操作為參照標準,就如同工程流水線制造的產品一般,缺乏個性化發展。傳統教學中還出現了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在課堂上,大多數學生還能根據教師示范的內容完成相應的實踐練習,但是課后一旦脫離教師示范的內容后,缺少教師的指導,需要學生獨立完成練習或者涉及一些新的服裝款式時,學生通常都很難做到將知識點整合,融會貫通地運用。這導致學生對教師過分依賴,缺少主動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主觀能動性。
1.3 課上教學缺少互動,教與學脫節嚴重
立體裁剪是一門實操性很強的課程,幾乎所有知識點授課都需要老師現場示范操作教學。一個班上的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化,對知識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不一。往往教師會對同一個知識點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反復的示范和講解,這樣使得教師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在一些基礎的知識點上,很難再有時間與學生互動,延展課程內容,對學生的創新性思維的培養和啟發也相對變少。學生對教師過分依賴,在課下實操練習時,一旦遇到在課上沒能較好內化或憑自己的能力還很難解決的知識點時,就會造成疑難知識點的囤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差,教與學環節脫節,課堂效率較低。
綜上幾個方面的情況來看,筆者暫以立體裁剪省道轉移為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初探和實踐運用,希望能就課前教學資源的設計來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好課堂教學,增強教學的互動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延展課程內容,以達到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訓練。
2 以立體裁剪省道轉移為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實踐
省道是指為了使服裝適合人體和造型的需要,將部分衣料縫去,以作出衣片曲面形態或消除衣片浮起余量的不平整部分,[3]是服裝造型中二維平面轉化成三維立體造型的重要方法。省道具有很好的創新意義,能夠變化出多種形態,例如褶皺、曲線省道、不對稱省道、造型省道。當省道多余量被創新應用時就稱為“省道轉移”,省道的創新應用可作為服裝設計的入口,是服裝造型創意的靈感。
2.1 課程內容分解和設計教學資源
課前教學設計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省道轉移的翻轉教學主要是通過設計制作教學視頻來實現的。首先,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將知識點分解細化,提前設定好教學的分解內容和教學視頻內容。其次,為保證學生在觀看教學視頻時集中注意力,每一個知識點的微課視頻控制在5~10min,對于相對復雜的知識點和繁雜的步驟,可分段錄制。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點,在教學視頻中可以在重點、難點、容易被忽視的細節處加入文字重點提醒,針對每一個知識點的講解也要簡短、精準、典型。最后,為了使學生有學習目標和任務去觀看教學視頻,應在上課前三天下發該部分的分解內容表和課前任務單,包括學生自主學習該部分教學視頻,完成相應的省道轉移立體裁剪練習,并布置關于服裝結構省道轉移設計的思考題。
2.2 課堂教學組織設計
如何合理組織和設計課堂,將直接影響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在以立體裁剪省道轉移為例的翻轉課堂教學中,學生主要是通過動手操作來達成知識的內化,以及對服裝結構設計變化的理解和延展。課前三天教師先下達課前學習任務單給學生,學生通過教師給出的教學視頻,自主完成省道轉移相關的知識點的學習,要求用白胚布在1/2的人臺上完成該部分的立體裁剪練習,并將其轉換成平面紙樣。在課堂上,首先,要求學生進行分組(4人一個組)討論學習,并互相檢查和修改實操練習作業。每個小組推薦一位同學就省道轉移其中一個知識點在班級做公開示范講解,要求用白胚布在1∶1的人臺上示范操作。這樣有利于推動學生對省道轉移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整合,逼迫他們去主動思考與之相關的知識原理,還能鍛煉學生在公眾場合的語言組織能力,同時也增強了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其次,在學生的講解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操作步驟,結構分析,重點、難點把握,細節的處理,松量關系,語言表述等方面做好相關記錄和評分,并結合以上方面可能出現的問題給予點評和糾正,有必要的話還應針對共性難題再次操作示范。最后,要求每一位學生在課后根據課前學習和課上教師的示范操作,完成“省道轉移3”和“造型省道”的立體裁剪操作作品,并在班級統一展示,教師分別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展評,學生也參與進對作品的評價中來。
2.3 課后教學評價分析
為了了解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立體裁剪教學中的可行性,在以立體裁剪省道轉移為例的翻轉教學結束后,教師對學生進行教學效果的調研和分析。主要從3個方面展開分析,一是課前學生通過教學視頻自主學習情況,二是課堂學生的表現以及學習活躍度情況,三是課后學生完成作品的情況。從實施效果來看,課前的自主學習,80%以上的學生認為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有很大幫助,能較好地掌握知識點,達到學習目標。雖然還是會有一些問題無法當下得到解答,但在課堂上可以與教師探討,獲得教師的回答。課堂上,通過學生分組討論學習和小組代表學生的班級公開操作講解,課堂氣氛比傳統教學更活躍,學生發言、提問次數增多;甚至有課前學習情況較好的學生主動去幫助自學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帶動這一部分學生進步。從課后大多數學生的立裁作品情況來看,質量明顯提高,因為學生通過課前的教學視頻自主學習后,帶著問題和在課堂上再次聽教師示范講解,再通過課后實操練習以鞏固所學知識點。
3 結語
就立體裁剪省道轉移為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效果及學生的反饋意見來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適合“服裝立體裁剪”教學改革,其可以有效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教師與學生進行角色變化,實現了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可以自由支配學習的時間和地點,延展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以及對專業知識的內化和知識體系的構建。
參考文獻:
[1] 宋艷玲,孟昭鵬,閆雅娟.從認知負荷視角探究翻轉課堂——兼及翻轉課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4(1):105-112.
[2] 張文斌,王朝暉,張宏.服裝立體裁剪[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1999.
[3] 張文斌.服裝工藝學(結構設計分冊)[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
[4] 欒龍威.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立體裁剪》課程改革研究[J].韓山師范學院報,2019(6):80-85.
[5] 陳淑聰.立體裁剪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電氣化教育研究,2015(Z1):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