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楠
摘 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試行)》指出“園合作是指幼兒園與家庭(含社區)都把自己當成促進兒童發展的主體,雙方積極主動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過幼兒園與家庭的雙向互動共同促進兒童的身心發展”。本文首先分析了家園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創新途徑。
關鍵詞:家園合作;存在問題;創新途徑
1 家園合作存在的問題
1.1 缺乏法律政策的支持和制度的保障
在發達國家的幼兒教育中,國家非常注重通過法律和政策來保障家長的積極參與。例如:美國20世紀60年代開始實施的“開端計劃(Head Start Project)”強調家長參與幼兒教育的重要意義,要求幼兒園必須積極幫助家長提高對早期教育的認識和掌握基本育兒基本技能,以充分發揮幼兒家長的重大作用。英國通過1988年頒布的《教育改革法》可知,規定了學前教育機構所處的管理組織必須要有家長代表,為了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地方教育機構務必要為家長開展培訓課程。這些法律政策,從法律上保證了父母更多地參與學前教育機構的管理和兒童的學習。但是,從我國現有的學前教育法規來看,要求家長參與幼兒教育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都是十分薄弱,只有個別法規提到家園合作的重要性,但是缺少具體的參與內容,家長參與的權利模糊,包括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的知情權、選擇權、監督權和決策權等缺乏明確化、規范化的細則,從而不能構成良好的政策和法律支持保障系統,影響了家園合作的開展。其次,在幼兒園內部管理體制方面也缺乏相應的家園合作的獎勵與考評機制,幼兒園對教師與幼兒家長進行有關問題溝通的工作不夠重視,許多日常瑣事也限制了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時間與空間,從而打擊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1.2 家長與幼兒園之間的合作互動形式化、單向化
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這些影響只有形成合力,才能起到促進幼兒健康發展的作用。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由于親情和血脈的關系,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幼兒園要實現教育目的,就必須與家長建立合作關系,讓家長參與到幼兒園教育的各個環節,互通信息,相互了解,共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在現實幼兒教育實踐中,由于對家園合作缺乏真正的理解、幼兒園和家長客觀上的不平等地位等,導致家園合作并沒有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所要求的那樣實現平等溝通和有效指導的目標,出現家園合作形式化、家園互動單向化的問題。
2 家園合作的創新途徑
2.1 國家層面——健全的政策法規
要保證家園合作的正常運行就要有健全的政策法規作為支撐。應建立從國家到地方的分層級的家園合作的法律法規。其次,在法律法規中要明確國家、學校及家長在學校教育中的權利和義務,同時要著重強調保障相對處于弱勢地位的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權利,使所有的家長都有權利對學校教育提出意見及建議。再次,政府應在在相關法律、法規的指導下,根據本地本學區的學校、家長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宜的家校合作項目和活動,加強對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支持。此外,家長作為幼兒的監護者,可以借鑒英、美國家長教師協會的經驗組織建立自己的家園合作組織。總之,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要充分調動家長參與的積極性,積極開展家校合作項目,只要如此,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家園合作。
2.2 幼兒園層面——通過多元培訓方式,更新觀念,實現互動
幼兒園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向家長積極宣傳,轉變家長家教理念,形成了家園共育的新局面。更新觀念,讓家長真正參與進來解決幼兒教育中家園合作互動中存在的問題,發揮家園合作的教育功效。首先幼兒園教師應端正認識,明確家長在家園共育中的地位。要認識到只有家長真正地成為幼兒園教育的合作者,參與到幼兒園的教育教學中,了解幼兒園的各項活動,家長才會理解和認同幼兒園的工作。
多元培訓方式的開展主要分為四個方面:(1)家長會。幼兒園要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學期主要教育教學目標以及家長的需求制定家長會內容,召開家長會,由經驗豐富、專家型的教師主講。通過家長會,家長可以掌握平時難以學到的教育方法,普遍提高認識、轉變觀念,進一步解決了教育孩子操作性的問題。(2)家園學習專欄。幼兒園通過向家長介紹幼兒每周在園學習生活、衛生保健常識、最新的家庭教育理論資訊、幼兒的各種作品展示、家長建議或意見專欄等,可以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3)書刊材料共享。通過推薦適齡的讀物、教育育兒經驗知識等相關的刊物,可以使得家長在家庭育兒總進一步了解幼兒的心理與生理狀態,并通過一系列的實例導引,增強家庭與幼兒園的互動性。(4)家庭教育講座。要提高保教質量,必須從更新家長的觀念入手。為此,幼兒園要定期邀請家教專家來園進行專題講座,通過講座、報告等形式向家長進行指導。
2.3 家長層面——提高思想道德和育兒水平,實現共同成長
家長作為幼兒的人生重要導師,良行和品格可以影響一生,充分對幼兒的自主性實現榜樣作用。在規范家長的自我言行舉止的基礎上,加強法制意識,提高家庭教育指導者和管理者的理論水平、服務意識、指導和研究能力,使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水平和家庭教育質量都有新的提高。
其次,多參與、多補充。參與活動是為了了解幼兒活動中出現的學習、交往、行為習慣等自主能力,補充是強化一體化的家園教育環境,高度協調正確的價值觀與行為養成教育基礎,參與途經主要是通過及時關注幼兒園教育動態、學習生活情況的把握,親子活動的參與等途經,補充途經主要分為學習相關育兒知識、共同完成校園學習與生活任務、定期檢查幼兒的生活習慣、言行舉止的傾向與發展等,因為家長參與,家園才能形成合力,這樣就一定能促使孩子向著身心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韻.幼兒園家園合作現狀研究——以重慶市主城區幼兒園為例[D].西南大學,2009.
[2]王岫.美、英、日、韓幼兒園家長工作概述[J].早期教育,2006,(5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