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影 張曾曾
摘 要: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發展不僅需要掌握專業技術知識的人才,還要求這些人才具備超高的職業素養。本文基于思政教育角度,分析職業素養培育中大學生存在的缺陷,探討大學生具備較高職業素養對灣區建設的重要性,并針對問題提出相應建議,以加強高校高素質人才的輸出,為提高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競爭力打好堅實基礎。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職業素養;大學生;思政教育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的重要講話中,習總書記強調:“教育強則國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高校的重要任務是要為國家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一流人才。”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是國家實現復興的重要戰略之一,一流人才是灣區建設的基礎,一流人才不僅要具備與職業相匹配的專業知識技能,還應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發揮其巨大的素質培養作用。
1 良好職業素養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性
職業素養是指人們在從事職業活動中具備基礎知識和技能,并具備一定的職業操守,是人們工作在崗位中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具備良好職業素養從業者的主要表現是:在工作中,具備豐富職業知識技能、較高的職業道德、成熟的從業心態、正確的價值取向以及良好職業行為習慣。大灣區建設亟需大量具備較高職業素養的人才。
2019年,國務院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行了重要部署,提到我們要在灣區內建設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帶,同時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開發新產業、新領域,灣區新行業大量涌現,尤其是新能源開發、先進制造業、大數據服務業、生態環保產業及海洋資源開發業等,這些領域都需要大量掌握創新技術的人才,這些人才必須擁有良好職業操守,這對灣區建設來說至關重要。
粵港澳大灣區是提升我國全球競爭力的重要空間載體,建設灣區的人才更應明白它的重要戰略地位,具備良好職業素養也是灣區戰略安全的重要保障。首先,專業知識技能保證建設工作有序開展,灣區建設涌現大量高技術產業,從事各行業崗位都必須具備相應專業知識,否則工作難以進行,會延緩灣區發展速度;其次,良好的職業道德操守維護建設穩定安全,從事各項工作人員都應具備較高思想政治覺悟及良好的職業道德,這樣才會堅定立場,選擇正確價值取向,灣區建設的核心技術和產業知識才不會在國際意識形態交鋒中受到威脅;最后,穩定的從業心態是不斷探索的重要條件,粵港澳大灣區雖然是世界上的第四個灣區,但是卻是我國建設的第一個世界級城市群,可供參考的經驗有限,大量領域還需我們自主探索,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有種種困境和阻礙,需要我們保持穩定心態,積極樂觀,永不放棄的進行灣區建設工作。
2 高校教育在大學生職業素養培育中存在缺陷
由于我國經濟形勢的變化,產業結構相應做出較大調整,但教育改革卻相對落后,就業供需結構出現了不平衡現象,大學生就業壓力大,企業招聘也非常困難,這就導致企業在招聘時尤其注重實踐能力,高校為適應社會條件需求,一味追求應用型專業發展,往往忽視職業素養在工作中的作用。
2.1 輕視思政教育對職業素養的影響
以往高校在教育教學中尤其重視實用性專業,輕視了人文專業對職業生涯的影響。個人品德、心理素質、價值取向和行為習慣都嚴重影響著一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沒有良好的品行,難以在社會行業中立足。高校思想政治課設置了五個科目,包括思想法律基礎,黨的理論知識,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近代史和形勢與政策,主要內容集中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上,其目的主要為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價值觀念,知曉道德價值標準的作用和意義,從而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質,正確的價值導向用以規范自己的行為,肩負起建設灣區、復興祖國的重任,并在職業生涯中謀求自我價值的實現。
2.2 大學生就業指導片面化問題嚴重
目前,全國大多數高校都設置了專門的就業創業指導課程,主要為了解決大學生畢業求職中的盲區問題,如擇業渠道、職業選擇、面試技巧、勞務合同簽訂等,往往忽視了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忽略了思想素質在就業中的重要作用,進而缺乏對學生進行就業心理思想建設,職業道德教育的缺失,心理狀態的不穩定不利于學生對職業生涯進行長遠規劃。而且,這門課程往往設置在畢業前夕,課時量少,但課程內容復雜繁多,學生無法在短時間內完全消化課程內容。就業指導與思政教育間聯系不緊密,融合性低是導致學生在從業中缺少部分職業素養的關鍵所在。
2.3 教育理論與就業實踐聯系不充分
教育改革已大大推動高校教育的發展,現階段的大多數高校已經開展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模式,尤其是應用型院校,但教育理論與實踐活動的聯系仍不夠充分。高校的教育教學模式仍然以理論灌輸為主,教育改革促進了實踐教學課程的設置,但在這類實際操作課程上學生人數多,課時數量少,指導教師有限,教學器材較珍貴,學生未能全程或全員實際操作,仍是以眼看為主,動手為輔。并且高校與專業對口的企業間合作不充分,無法提供給學生充足的實習資源,這也成為阻礙職業素養培育的主要原因。缺乏具體實踐環境,職業素養只依靠思政理論教學,無異于紙上談兵。“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職業素養還須在實踐中培養起來。
3 以思政教育改革促進大學生職業素養提升
大學生職業素養提升還需社會各方共同努力,高校是培養大學生的重要陣地,思政教育作為素質教育培養的主要手段,要不斷更新教育內容,變化教學方式,增強教育本身與社會實際的關聯性,強化思政教師的教學素養,以推動大學生整體職業素養的提升。
3.1 融合就業指導與思政教育課程
大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離不開高校理論教育的指導,高質量的職業教育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無論是就業指導理論還是思想素質培養,都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有重要影響,為能使這兩種教育的作用極致發揮,我們應積極進行兩者的融合,構建思政教育就業指導平臺,在開展敬業、誠信、和諧愛國等思想教育中融合就業指導理論,使良好的職業素養體現在實際的工作言行中,并對職業選擇、職業規劃等方面加強思想引導,尤其是面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更應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無論是哪種職業,無論是幾線城市,都有著巨大的發展機會與空間,針對不同類型的城市以及城市中的職業,思政教育指導平臺應有具體數據分析,幫助學生更好規劃職業生涯,消除心理落差感,促進職業素養提升。
3.2 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師隊伍建設
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的融合需要高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首先,教師自身素質需過關,高校思政教師應具備本專業理論知識與就業指導實踐經驗,及時與就業指導教師溝通交流,做到兩種理論融會貫通,以便為學生打好堅實就業思想基礎;其次,教師自身應有良好職業素養,教師的責任是傳道授業解惑,所以為人師者必須要做到言傳身教,以身作則,自身不具備良好職業素養,沒有美好品德和正確的價值觀念,就無法讓學生信服,培養高素質人才即是一紙空談。最后,高校應嚴格制定教師考核制度,師資隊伍管理必須依靠嚴格的考核制度,缺失制度就缺少標準,缺少標準就無法提高整體素質,高校除科研考察外,應更注重教學考察與師德考察,及時了解教師教學及作風情況,為學生創造優質的教學環境。
3.3 打造大思政環境下校企合作新模式
大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還須在從業實踐中實現,現階段我國部分高校已經開啟校企合作共同培育模式,這給大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習機會,也能使他們在真正的工作中慢慢形成自身職業素養。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學校應加強對合作企業的考察,尤其是企業文化考察,企業文化代表著企業發展理念,很多企業發展理念與高校思想教育背道而馳,如不公平競爭、極端銷售、洗腦模式等不健康思想大量存在。我們應嚴格把關這些企業,考察其思想是否符合社會主流,讓學生到與思政教育理念一致的企業中培養、提升自身職業素養。
綜上所述,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加強高校思政教育在就業指導中的導向作用,讓每個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培養好自身職業素養,以積極的態度投身到灣區建設中,在社會實踐中實現人生理想。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重要講話[R].2016-12-07.
[2]劉劍.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路徑與方法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5):159-160.
[3]李克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R].2017-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