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千葉



摘 要:本文根據《共參框架》提出的“面向行動的外語教學法”設計了一套教學方法,并在日語口語課堂上進行應用和實踐。課程中根據學生的需求選取了三個主題課進行實踐,取得了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授課內容實用性等積極效果。
關鍵詞:共參框架;教學法;教學實踐
1 引言
歐洲理事會制定的關于語言學習、教學及評估的整體指導方針與行動綱領《共參框架》自發布以來備受全球語言學界的關注。《共參框架》強調語言學習者是一個“在社會行動的人”,它評價外語學習的側重點不再是為了學習外語而學習外語(傅榮 2009)。語言的學習不應該通過語法的填鴨進行,而是應該在完成某項任務中實現,因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面向行動的外語教學法”,強調語言學習的目的在語言教學中的關鍵作用。筆者借鑒《共參框架》中“面向行動的外語教學法”的理念,將其應用在了日語口語課堂上,以求培養學生的日語交際能力。
2 課程概要
日語口語課為我校面向全校各專業各年級學生開設的選修課程,一學期共32學時。筆者擔任的課堂上共有28名來自不同專業、年級的學生,學生的日語能力從零基礎到N2水平不等。學生日語能力的參差不齊給課程的進行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對28名學生進行了分組,每組由4~6人組成,各組內既有日語能力較低的學生也有較高的學生,使得各小組間的日語平均水平相對接近。課堂中需要完成的各種任務主要由小組成員協同進行,這種方式使得日語能力較高的學生能夠起到帶頭作用的同時,日語能力較低的學生也能夠在他人幫助的情況下極盡自己的所能完成課堂活動。
本著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能夠學以致用的原則,筆者分三個主題設計了本課程,分別為“從旅行中學習日語”、“能在社會中使用的自我介紹”以及“從漫畫中學習教科書學不到的日語”。每個主題分3~4次課進行,作為學習的最終目標,各個主題都設置了具體的課堂任務和活動讓學生完成,教師則在此過程中加入必要的語言知識的講解。以下章節將對三個主題的內容進行詳細的說明。
3 實踐內容
3.1 “從旅行中學習日語”
在此主題課上,筆者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個旅行計劃并進行發表。為了讓學生了解日本的名勝古跡,筆者首先在第一堂課準備了介紹日本觀光勝地的文章閱讀學習。接下來的課堂上,開始進行了小組內設計具體的旅行計劃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首先為了讓學生熟悉一個旅行計劃中所需要的內容,筆者從日本一家著名的旅行公司的官方網站上找到了電子版觀光介紹手冊,將其中的北海道旅游經典路線部分打印發給了每位學生。本主題課的最后任務是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具體的旅游計劃并發表,因此最后給出一堂課的時間讓學生以圖畫或表格、流程圖等形式作出了具體的旅行計劃,并為發表做準備。本主題課的大致流程及涉及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如下表1所示。
3.2 “能在社會中使用的自我介紹”
為了讓學生能夠在將來就職面試環節展現日語技能,筆者設計了這一主題課。首堂課上為了能讓學生了解一般企業所需要的人才,筆者準備了相關內容的文章。接下來的兩次課上,基于面試中常見的問題,筆者選擇了“自我分析”、“學校生活”、“社會經驗”、“擇業動機”四個方面的話題,分別對在這四個話題中需要使用的日語知識進行了講解。在掌握了以上日語知識的基礎上,接著進入了寫作自我介紹文的環節。最后學生朗讀了筆者修改后的作文,完成了發表。本主題課的大致流程及涉及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如下表2所示。
3.3 “從漫畫中學習教科書學不到的日語”
除了教科書,學生還會在動漫或其他電視節目中接觸日語,對于把日語作為選修課學習的非日語專業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因此,為了能讓學生了解更為生活化的日語,筆者設計了這一主題課。為了能讓學生體會日語的多樣性,筆者首先準備了日本動漫供學生觀看。動漫選取了在學生當中具有較高人氣的《火影忍者》第一集(帶有中文和日文雙語字幕)。第二次的課堂上,為了能讓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掌握動漫中的日語,筆者準備了《火影忍者》第一集的日文原版漫畫,同學生一起學習了出現的臺詞。最后,圍繞“誰”“在哪里”“做什么”幾個要素,以小組為單位用日語編寫了簡單的故事并進行了發表。本主題課的大致流程及涉及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如下表3所示。
4 課堂實踐的效果及今后的課題
觀察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以及課后對學生采取的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在課堂上應用《共參框架》的“面向行動的外語教學法”,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起到了可觀的效果。由于每個主題課都契合學生的需求,并且學生需要在完成各種任務的過程中學習日語,因此能夠看到積極且主動的學習態度。在問卷調查中學生普遍表示對于這種學習方式感受到了樂趣和實用性,但是在實際課堂進行過程中,不可否認能觀察到學生對于和不熟識的同學一起完成任務的形式仍有一定的心理障礙,這對教師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投入到課堂活動帶來了挑戰,也不得不讓我們思考以學生為主的課堂上的教師職責所在。
日語口語課為我校的校選課,在課堂設計上具有較高的靈活性,因此教師發揮的空間較大。然而在日語專業班級的日語精讀、日語聽力、日語會話等常規課堂上,由于受限于教學時限和進度,教師很難在教學方法上進行創新,因此常常不得已以傳統的語法教學進行下去。固然知道傳統教學方法的弊端與局限,卻難以打破客觀因素的制約相信是使眾多教師感到無計可施的重要原因。
“面向行動的外語教學法”反對教條主義,認為“根據特定社會環境中學習者的具體情況,為實現既定目標而采用的教與學及其研究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在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的同時,根據自身學校、學生的特點不斷實踐探索反思,才是今后日語教育工作者為打破傳統模式,摸索出更多更好的符合當今日語人才需求的教學方法而需要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歐洲理事會文化合作教育委員會.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2]傅榮.《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要點述評及其對我國高等學校專業外語教育的借鑒意義[J].中國外語教育,2009,(3):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