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才
【關鍵詞】 留守兒童;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1—0034—01
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群體,由于父愛與母愛的缺失,留守兒童的行為與心理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進而造成他們在行為上與其他同齡的孩子存在一定的偏差,這會給教師的教學管理帶來一定的困難。如何針對留守兒童的行為及心理特點,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提高對他們的教學效果,是所有面對留守兒童的教師需要努力的事情。
一、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1.學習積極性不高。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在學習上無人監督,再加上監護人通常受教育的水平低,無法有效地激發留守兒童的學習熱情。因此,很多留守兒童對學習不感興趣,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課堂活動的參與度比較低。學習習慣好的學生按部就班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而一些學生連基本的家庭作業都不能按時完成。沒有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學習成績自然也就相對較差。
2.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留守兒童一般都是跟祖輩生活在一起,年齡小,自我管理的能力較差,在沒人監管的情況下,容易造成不良習慣的產生。他們或書寫不規范,字跡潦草;或學習狀態散漫,拖拉散漫。這些看似小的毛病,一旦形成習慣,很難改正,極易造成惡性循環。
3.很難管理。由于家庭教育不到位,留守兒童性格孤僻,在無人監管、自制力差的情況下便會放縱自己。遲到、早退、曠課、不按時完成作業、上課時交頭接耳等問題比較普遍,老師很難找出有效的方法對他們進行管理。
二、改變留守兒童學習狀況的策略
1.改善教學氛圍。改善教學氛圍,首先要從正班風開始。好的班風能傳遞給班上每一個學生積極向上的能量,讓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上感受到溫暖和幫助,并逐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班級里,老師特別是班主任要像家長一樣去關心留守兒童,去填補他們內心對愛的渴求。課堂上要做認真教學的老師,課后要做學生的家長、朋友,關愛每一個學生,并時時刻刻關注留守兒童的思想動態,多與性格孤僻、內向的留守兒童交流,并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老師要鼓勵學生互相幫扶,對成績好和成績差的學生不能區別對待,努力把班級打造成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2.調整教學模式。針對留守兒童學習積極性不高的情況,教師可適當調整教學模式,多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并能根據學生的反饋改變和完善教學方式,豐富課堂形式,打造趣味課堂,以此來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目的。把教學內容編排成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接觸新知識,獲得新技能;將生活中的情景和教材中的內容相結合,讓學生更深層次地了解所學知識的用處,明白學以致用的道理;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問題并合作完成任務,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相學習。多樣化的課堂教學形式,一定會提高留守兒童對學習的熱情。
3.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品德教育。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務工,養育孩子的重擔基本落在祖輩的肩上。大多數祖輩對留守兒童都十分溺愛。面對留守兒童,教師不應該只關心他們的成績,而忽視了思想品德教育。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多開展健康有益的活動,并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道德教育,為留守兒童的成長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教師在課余時間,可以走進留守兒童的生活,多與他們談心,和他們做朋友,隨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動向,幫助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在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過程中,言傳固然是最簡單快捷的方式,可以在短時間內讓學生明白許多道理,但有時候效果不佳。此時,教師可給他們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利用榜樣的示范作用帶動他們思想行為的變化。
4.打造家校共育環境。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留守兒童的父母一年四季長期在外工作,很少有時間和子女見面溝通交流,長此以往,父母和孩子之間就缺少溝通交流的機會,就會逐漸弱化家庭教育功能,導致留守兒童行為和心理方面出現偏差。學校可以借助互聯網環境和相關平臺,讓家長參與到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來,通過平臺及時與學校、學生交流互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就在身邊,從而彌補親情缺失,構建“家校溝通、家校共育”的留守兒童教育新模式。班級可以通過QQ群和微信群,發布班級和學生的學習動態和思想狀況,方便家長及時了解,讓他們身在異鄉,也能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來。還要讓家長充分認識到當前留守兒童問題的嚴重性,家長雙方盡量不要同時外出務工,即使雙方外出,也應該增加回家的頻率,或通過打電話、寫信等方式,經常與子女進行情感交流,讓子女感受到父母的關懷和家庭的溫暖。只有家校聯合,共同教育,才能打造出好的育人環境,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編輯:陳富祥